话说,在日常生活中,在说某人对某事毫无了解,或者连问好几个问题,某人都表示不清楚时,我们常会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这种情形。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1)

当然,我们都知道汉字的“三”古时有代表多的意思,但细想想,这琅琅上口的俗语“一问三不知”应该有出处的,最初来源处为啥不用“四不知”或是“五不知”?代表多的,还可以用“九不知”,为啥不用呢?

小编也很好奇,去查来源处才明白原由,并且知道了“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

一起来了解吧↓↓↓

“三不知”是指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一过程都不知

“一问三不知”这个俗语最初来源于左丘明著的《左传》。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2)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是一个强国,后来逐渐衰败,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晋国趁机想占领郑国。

在《左传·哀公二十七年》里就记载了相关事件:公元前468年,晋国大夫荀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的国君派大夫公子般去齐国求救。齐平公为防止晋国强大,和郑国结盟,就派陈成子(也叫田成子)带兵去救援。

陈成子有个部下叫荀寅,在迎战前,荀寅对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3)

剧照


陈成子听后,大怒,骂荀寅:“出发前,国君命令我‘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地说:“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4)

剧照


"始"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衷”同"中",就是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

"终"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而现在,荀寅对晋军攻打的这三方面都没有搞清楚便向上级报告,了解的实际情况太少,怎能不碰壁呢?

后来还扩展出多种的意味

明朝人姚福在他的文言杂录集《清溪暇笔》中的说法也印证道:“俗谓忙遽曰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盖本《左传》。”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5)


于是后人便将“一问三不知”的原意,即对某件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的意思,衍伸为后来用于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对内情毫无所知的意思。

同时,由于开始、发展、结局这三个阶段囊括了世间万事的来龙去脉,因此便用这“三不知”来表示对所有的事全然不明了。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6)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义对于今天的职场人士非常有警示意义,它告诫我们做事情,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必须要对事物发展的开始、发展与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可以行动。

另外,随着社会变迁,“一问三不知”从最初意还扩展出其他的意思,有丰富的含义。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7)


《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

现在有时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具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如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最开始指哪三个不知(俗语一问三不知)(8)


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她是什么都知道,但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

北国·辽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