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在封建宗法制度之下,实行”一夫多妻”制度,不过确切的称谓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其中正妻一人,姬妾数人,妾还分为良妾与贱妾等,其它如通房等多少不拘。正妻,也谓嫡妻,包括正妻早亡,或其它原因未生子女而另立妻妾的继室,她们所生子女谓之嫡出,正宗之意。非正妻的侧室、偏房、妾所生的孩子叫庶出。

那么,为什么要分“嫡”和“庶”呢?——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为了继承。

古代的庶出和嫡出谁身份尊贵(嫡出与庶出的差别为何这么大)(1)

前一代大王或者大的家族主,即统治者去世了,他的接班人如何决定?比如周王朝的天下,就是姬姓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带领一帮人推翻商王朝,打下来的天下,江山当然姓“姬”而不能够是别人的了。可是,坐天下的大位传递就成了一个问题——谁来承接?周大王的儿子很多,如果大家都想要争夺天王的位子,就会发生流血事件,天下就会大乱。

古代的庶出和嫡出谁身份尊贵(嫡出与庶出的差别为何这么大)(2)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宗法”设立的本意,其实是古人想要依靠人类自然形成的血缘的亲疏,来划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嫡出的地位高,庶出的地位低,地位低的权力比地位高的权力小,地位高的受到地位低的尊敬和拥戴,并由这种自然形成的地位差别,来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让大家从小接受并认可这样的思维:嫡庶的区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相当于现代人理解的“法律”;谁要是侵犯了、扰乱了、冲击了按照血脉关系排列起来的社会等级地位和等级关系制度,那他就是社会的公敌。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所以说,西周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贵族的等级制度,所有的贵族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其社会的结构在几百年间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应该是比较稳固的。就算是在西周以后的朝代中,嫡长子继承制依然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来参考!

古代的庶出和嫡出谁身份尊贵(嫡出与庶出的差别为何这么大)(3)

就拿中国历史三国来说吧!袁术和袁绍,一个嫡出,一个庶出。袁术就不要说了。当时最强大的势力就是他们两兄弟了。就说袁绍。他小时候是庶子,经常被袁术欺负,经常骂他,说“汝母婢也”。绍后面过继了伯父,伯父无子,于是绍就成了嫡子。于是伯父家族的妻子一族,自家母亲一族,还有伯父的死党组成的势力一下子让袁绍变成最强大诸侯。假如袁绍没有过继伯父,袁绍成年后是要到袁术屁股后面当家奴的。袁术经常说汝等贱民,不跟贵者,却跟家奴乎。意思是说逢纪这些谋士文人跟袁绍打天下,有好下场吗?这里就可以看到差别了。

古代的庶出和嫡出谁身份尊贵(嫡出与庶出的差别为何这么大)(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