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记录的是数百三线军工所经历过的真实故事,他们也许真的并不伟大,但用自己的青春走过一段并不平凡的路。

——题记

云南子弟在汉江南岸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记录父辈三线故事)(1)

口述三线·讲述真实的故事

一个三线子弟的故事,让我们想起“口述三线”

三线备忘在寻找三线记忆的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三线前辈和三线子弟的鼎力支持,才得以穿越半个世纪的时光,找回那些尘封的三线历史记忆。

云南子弟在汉江南岸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记录父辈三线故事)(2)

梦回三线:一个三线子弟的梦

记得一位黑龙江小三线红卫厂朋友[梦里有时终需有]在我文章下讲述了一个属于她的梦:

我就是在那出生的(尚志珍珠乡·9246红卫厂——编者按),我还认过一个干妈,因为小时候太驴,我妈做不上饭,老太太总是过年哄我,就这么认的干妈。

我觉得我前世就是红卫厂的,因为小时候总是做一个相同的梦。

山边有一条公路,公路边有一条河,清澈见底,我一个人沿着公路往前走,看见一工厂大门,边上有瓦盖的砖房,好像家属区,一帮小孩子在玩。

我又继续往前走,就看见了废弃的厂房,推开门进去就看见了一排铁架子有机器,应该是机床,诺大的厂房空荡荡的,我站在铁架子上推开窗户,映入眼帘的就是树木茂密的森林了,我的心情特别难受,这世界好像就剩我一个人了,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

每次梦到这我就醒了,后来长大了也不再做这个梦了,我每次想到这个梦心里还是难受,忘不掉。

云南子弟在汉江南岸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记录父辈三线故事)(3)

三线我们一辈的烙印

我们三线备忘编者深深的为这个梦所触动,总觉得这也应该属于三线备忘的一部分。三线子弟们大约都有过类似的梦吧?这是三线人的心灵深处的“梦回三线”,应该也算是三线文化的一种体现。因此我们一直想寻找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

恰逢有位资深自媒体界大V朋友,虽然他属于科技人士,但常常点评我的文章,最后给我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老哥,你写的文章太理性,很多人恐怕不喜欢看!”

他的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为什么不用“口述历史”这种方式,记录下三线人那些生动又感人的记忆呢?也许能由此能记录下如蒲公英般飘零的三线字的心灵之声。

云南子弟在汉江南岸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记录父辈三线故事)(4)

三线人的记忆

口述三线:也许能让我们汲取更多的营养和力量

我们三线备忘想寻找纪实以外的另一个方式记录三线的原因还有一个。

我们的父辈和三线前辈过往经历,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军工保密厂特殊历史,除了对外的厂名和代号,更多的三线文化:工作、生活等等也同样因为各种历史原因而鲜为人知,因为当年这些同样属于保密范畴。

譬如当年我们编者所在的山西绛县541坦克基地一分指,曾经发生过“小柏树之争”:

当时有部分人认为必须把厂子建到更深的山谷中,并且以绛县磨里沟沟口一棵小柏树为界,建到沟里边才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选址要求。而从专业和技术角度上讲,建到谷口内地域狭窄,施工量增加数倍。因此发生了意见分歧,直至升级为沟里为“革命路线”与沟外为“修正主义路线”。

这段小小的往事显然很难用准确的记录,为了尽量多的留下三线建设,那段三线历史记忆,我们一直在思考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能记录下那些硬梆梆的纪实外,那些鲜活的普通平凡人的故事,也许我们后辈,能在其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和力量。

因此三线备忘将借口述历史这种形式,带大家重返三线厂,回味那段不该忘记的历史。

云南子弟在汉江南岸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记录父辈三线故事)(5)

重返三线厂·回味历史

三线子弟:同样嘹亮的军号声,一样的不忘情怀

我们这些大山里神秘的三线厂和三线建设者,除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外,我们也是活生生的人。

三线生活有苦也有甜,有艰辛的记忆也有甜甜的回忆,甚至每一个不经意间的话语,都能勾起我们的三线回忆。

一位曾经的江苏9352厂的三线子弟尹大哥,就是看到一篇关于9352厂(江苏永康机械厂)的三线备忘文章后,告诉我们编者:

从同学那里转过来你的文章,看完后很感动,文章中的老照片有我的父亲。

看得出你得到我立即追问过我的同学,圈子小。看出来你得到了原子弟的帮助,我以为你就是子弟中的一员!

尹大哥的这番话也让我们三线备忘的编者甚为感动,同为三线子弟虽然年龄稍有差距,但大约在生活和经历上颇多共同之处,所以会有强烈的共鸣吧?

正如一位贵州083基地4191厂的三线朋友留言给我:

相同的燎亮军号,不同的军工代码。同是三线子弟,一样的不忘情怀。

既然这样,我们为了“同是三线子弟,一样的不忘情怀”,也需要一种更贴近三线子弟的方式,记录下我们的三线历史,那就用“三线口述”这种方式吧!

云南子弟在汉江南岸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记录父辈三线故事)(6)

一起记录属于我们的故事

写在后面:让我们一起记录,属于我们的三线故事

其实我们每一个三线人,每一个三线子弟的心底,都有一本厚厚的三线记忆。

从林海雪原、白山黑水间的东三省到沟壑纵横、黄土高原上的三晋大地;从东海之滨巍巍八百里沂蒙山区,到彩云之南乌蒙山下;从岭南十万大山到西北天山脚下;处处都有我们父辈留下的脚印。

为什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经历,记录下我们曾经的三线历史呢?

无论是童年时那条弯弯的小河,还有放学后与小河边野花的邂逅;

无论是少年时那枚珍藏的子弹壳,还是与前排房军代表女儿的偶遇;

无论是学徒工第一次单飞时的手忙脚乱,还是下班后与野狼的对视;

还有那次记忆深刻的大雪,还有那次泥泞路上的哭泣…….

太多太多曾经的记忆,为什么不讲述出来,这也算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小小的精神馈赠吧?

云南子弟在汉江南岸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记录父辈三线故事)(7)

口述三线·只为了不遗忘

三线人,让我们一起记录,属于我们普通人的三线故事,口述一段我们自己的三线历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