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47篇文章)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党最终在嘉靖帝的授意下倒台,只是严世蕃被杀,严嵩却得以保全。

在《明史·严嵩传》中,严嵩和严世蕃父子俩的最终结局是:

“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其坐世蕃大逆,则徐阶意也。又二年,嵩老病,寄食墓舍以死。”

那么在剧中,严世蕃到底哪里比严嵩差,为什么他想成为严嵩一样的权臣,就那么难?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47期:大明王朝: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为什么一个被杀,一个保全?

大明疑案之严嵩失宠之谜(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1)

一、

首先,严世蕃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太过急躁,什么事都喜欢往嘉靖帝身上扯,从开篇的御前财政会议上就有明显的例子。

御前财政会议上,高拱提出工部的问题,讲到修河堤,修大殿,结果亏空了四百万两,结果严世蕃直接就来了一句:

“我就知道,你们算来算去就会算到皇上头上!”

严世蕃带节奏,其他人又不能跟着上套,只得转移话题,结果没说几句,严世蕃又往皇上身上扯:

“为了皇上,我们什么苦都可以受,可我就是不懂……奸臣已经跳出来了,高拱是一个,还有张居正……”

你要是嘉靖帝,你能怎么办,不挺他吧,自己的宫殿没法修,挺他吧,老是带节奏,惹了一身骚。最后,没办法,嘉靖帝不得不出来,还念了一首“云在青天水在瓶”的诗词,算是给严世蕃圆过去了。

相对来讲,严嵩就完全不同了,好事要往皇上身上扯,但是这种亏空的事,怎么能说是皇上的错呢?看看会议一开始严嵩说的那几句话,句句都离不开皇上圣明:

“仰赖皇上如天之德……皇上宵衣旰食……这场雪是皇上敬下来的……”

前面因为国库空虚,严世蕃咄咄逼人,严嵩接过话头就主动请罪:

“这件事工部有责任,臣有责任!”

所以,严嵩最大的优点在于什么呢,就在于,什么事都主动背锅,不用提醒,自己就上去了。反观严世蕃,说不过别人就往外搬皇上,难道皇上是一张牌,想打就打?

大明疑案之严嵩失宠之谜(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2)

二、

严世蕃跟严嵩第二点不同之处,就在于用人上面,我们举胡宗宪、郑泌昌、高翰文的例子。

浙江毁堤淹田之后,胡宗宪被召入京,当晚就打算去拜见严嵩,严世蕃拦着不让进,还在严嵩面前说坏话,严嵩回答:

“汝贞是我一手带着他走过来的,他的为人我比你们清楚!”

严世蕃却气急败坏地去见胡宗宪,上来就是一通骂,骂他吃里爬外,骂他替别人说话,还抽自己耳光:

“我们父子俩怎么都瞎了眼……派你去做封疆大吏?”

胡宗宪第二次进京时,同样是夜探严嵩,严嵩急忙迎接,嘘寒问暖,马上给弄饭吃,见到胡宗宪送来的箱子后,严嵩反问:

“二十年了,汝贞,我什么时候要过你的东西?”

再看严世蕃,举荐高翰文时,就直接送上了四大宝——笔墨纸砚,罗龙文还在一旁讲:

“这几样东西,我向小阁老讨了多少回,都不给!”

最终坏事的,就是严世蕃用人不善,郑泌昌何茂才自不必说,严世蕃都直接大骂吃我拿我,狗日的,竟然反咬一口!

最后骂高翰文也是照样不留情面:

“端老子的碗,砸老子的锅,你还有脸跟老子说君子小人!”

显然严嵩要高明得多,胡宗宪就明确讲过,谁都可以倒严阁老,唯独胡宗宪不能。最终胡宗宪在民族大义和恩师面前选择了大义,内心充满着纠结。

大明疑案之严嵩失宠之谜(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3)

三、

第三点就是严嵩和严世蕃,在对待对手上面,也是截然不同!

对待徐阶就不说了,毕竟徐阶的辈分较高,严世蕃基本跟他没有直接交集,他主要还是在攻击张居正和高拱身上。

我们先看严嵩是怎么利用对手的,比如张居正,开篇一开始的财政会议,张居正提到提高财政收入,需要开放贸易。话没说完,严嵩就接过了话茬:

“张居正跟臣商议过,臣以为,只要海面货商之路畅通……”

巴拉巴拉,严嵩就借力打力,提出了引燃严党倒台的“改稻为桑”政策……张居正显然愣在当场,吹胡子瞪眼,无计可施。

后来为了让赵贞吉借粮给浙江,严嵩更是跟徐阶有过一段谈话,可谓滴水不漏,把两人的口是心非展现的淋漓尽致。

再看严世蕃,跟张居正和高拱同时被清出内阁之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回去的路上就跟高拱和张居正发飙,争来争去,争不过张居正,直接发狂:

“搅吧,搅吧,你们就搅吧,搅得胡宗宪前方打仗没了军饷,吃了败仗,把大明朝亡了,老子无非陪你们一起玩完就是!”

后来因为吕芳被发配,严嵩被禁足,嘉靖帝闭关,徐阶被关内阁值房,严世蕃也有大闹内阁值房门口,暴躁的情绪没有一丝改变。

而严嵩,即使最后严党被抄家,在庙堂之上,跟徐阶仍然能面上过得去,可谓老道。

大明疑案之严嵩失宠之谜(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4)

四、

说完两人对待上级、同事、下级的方式不同,我们再看一下两个人的地位和角色问题:

虽然杨角风前面说了这么多,但是明显有个漏洞在里面,那就是严世蕃这样飞扬跋扈,又动不动往嘉靖帝身上扯,难道作为父亲的严嵩不管?即使当面管教不合适,难道不能回家再教育一下吗?

即使严嵩发现不了严世蕃的缺点,难道英明神武的嘉靖帝发现不了,毕竟开篇的御前财政会议,嘉靖帝就一直在屏风后面坐着呢。

严世蕃能做到工部老大,还能入内阁,就证明他是有实力的,嘉靖帝又不昏,不可能仅仅凭借严嵩儿子的身份就能入阁。显然,嘉靖帝用严嵩父子,是有目的的,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

不管严世蕃是当着嘉靖帝的面跟其他人扯皇上,还是回家的路上跟张居正吵架扯皇上,他难道没有想过这些话会传到皇上耳朵中?显然,这种行为是嘉靖帝默许的,他需要通过严世蕃来验证,其他人是否敢妄议皇上。这也是为什么严世蕃一扯到嘉靖帝,其他人都闭嘴不说话了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推出一个结论:

在以严嵩为首的内阁,任何戏份都要演的,严嵩是唱白脸的,严世蕃是唱黑脸的。最显著的一幕就是严世蕃大闹内阁值房,严嵩本就知道他会去闹,为什么不提前阻拦,而是事后问他:

“就凭你们几个人到西苑禁门去闹,那也叫在前面替我顶住?”

所以,严世蕃在前面闹了一番,也就表明严嵩遵旨并没有提前见严世蕃,等到徐阶见了张居正后,严嵩才发话去叫严世蕃,回头还补上一句:

“可别人不讲规矩啊,徐阶今天下午不是在内阁见了张居正吗?”

由于两个人的定位不同,最终的结局也不同,而严世蕃也是越做越过火,显然是越了线。先是跟嘉靖帝的银子分成就出现问题,自己留了二百万两,只给嘉靖帝一百万两。

大明疑案之严嵩失宠之谜(严世蕃跟严嵩比差在哪里)(5)

​眼看局势要崩,严嵩都去找徐阶求情了,又说好话,又送昆曲班子的。结果最终还是严世蕃捅了大篓子,越了线,咬住齐大柱通倭不放,气得嘉靖帝反问:

“他严世蕃的意思,朕的儿子也会通倭?”

真是叔可忍,婶不能忍,严嵩留下,严世蕃,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