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1)

香妃的故事历来非常迷人。传说她“玉容未近,芳香袭人,即不是 花香也不是粉香,别有一种奇芳异馥,沁人心脾,是新疆回部酋长霍集 占的王妃,回部叛乱,霍集占被清廷诛杀,将军兆惠将香妃生擒送与乾 隆。但香妃心怀“国破家亡,情愿一死”之志,始终不从乾隆,最后被太 后蜴死。死后,将其运回家乡安葬,故新疆喀什有香妃墓。

新疆喀什城东3公里处有香妃墓,当地人称“艾孜牙提”。“艾孜牙 提”是座很大很雄伟肃穆的维吾尔族风格的建筑,有圆顶,圆顶上有塔 楼,塔楼尖儿上有镀金月亮。大厅里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着72座 坟丘。香妃墓显然是借助“香妃”的名气,她的墓不过是这72座坟丘中 的一座,位置在平台东北角。她和她的家族在一起,这个家族有五代人共 葬在这座大墓堂里。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2)

据传闻,乾隆中叶,清军人回疆,定边将军兆惠俘获一回部王妃,此 女子天生丽质,更奇的是她身体会散发异香,人称香妃。乾隆帝对她大为 倾心,执意纳之为妃。为讨其欢心,特在西苑建造一座宝月楼,供香妃居 住,并常亲临探视,希其顺从。然而香妃性格刚烈,誓死不从,并身藏利 刃,表示不屈决心,还时常因思念家乡凄然泪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见香妃,问她:“你不肯屈志,究竟 作何打算? ”香妃以“唯死而已” 相答。太后说:“那么今日就赐你 一死。”香妃顿首拜谢,于是趁乾 隆帝单独宿斋宫之际,命人将香 妃缢死。太后处死香妃的原因, 除了上述为成全其名节外,另有 说是太后担心自己的儿子弘历 (即乾隆帝)为香妃所害;还有说 由于香妃受乾隆帝宠爱,诸妃妒 忌,向太后进谗言,太后听信谗 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后,乾隆 帝悲伤不已,最后以妃礼将其棺 椁送往故乡安葬。此说在清末民 初流传颇广,出现不少叙述香妃故事的戏曲说唱、小说诗歌,绘声绘色, 凄婉动人,使不少人对香妃传闻信以为实。1914年故宫浴德堂展出一幅 以《香妃戎装像》为题的清代女子戎装油画像,于是传说更加流行。

香妃死后,乾隆只有叹息的份儿,无奈将其送往新疆安葬。她的遗 体是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作了处理之后,特意做了一顶轿子,由124人攀抬 着,翻山越岭经过大沙漠,路上走了有三年半的时间才回到喀什的。还有 传说,香妃死后葬在了北京香山,北京香山之名因香妃而来。

显而易见,香妃是和顺治帝的董鄂妃,光绪帝的珍妃一样被渲染得 极绚丽、极悲壮、极楚楚可怜、极赋传奇色彩的人物。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3)

1914年,北京古物陈列所成立,该所设在故宫外廷。成立时,古物 陈列所从承德避暑山庄运来了一幅油画,画中女子小眼厚唇,披挂着西式 盔甲。此画被悬挂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西侧的浴德堂后元代所建阿拉伯式浴 室的门相上。阿拉伯浴室被称为“香妃浴室”,悬挂的画像被称为“香妃” 画像,此外还有说明文字,并在《事略》上记述了以上传说。戎装画像、阿拉伯式浴室、说明文字三位一体,互为佐证。加上古物陈列所所具有的 严肃性、权威性,迷惑力引诱力极大,观众纷至沓来,一时卷起了一股 “香妃”热。其画像被印成照片,价格昂贵,销量却很好。

这恐怕是历史上第一次炒香妃的事件,也是相当成功的一次。20世 纪70年代,在香港又有人炒了一回“香妃”,又有一种香妃画像出现,也 是根据一幅油画影印的。画中人与戎装的香妃不同,很是秀气,柳眉凤目 瓜子脸,且这种形象地照片也不胫而走,被多种书商翻印。

从清代乾隆朝留下来的许多历史档案资料来看,乾隆帝后宫中的容 妃的事迹都一一和传说中的“香妃”相似。首次提出传说中的“香妃”就 是容妃的是清史大家孟森先生。他在抗战前夕写的《香妃考实》一文中, 提到了一条主要的证明材料:有人“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 寝;至一处,守者谓即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J这是因为“民国 二三年”时守东陵的人,仍是原来清皇陵的守墓者。他们说容妃就是“香 妃”当属宫廷内部因袭的传统说法,比较可靠。结合本章开头赵尔巽的 《清史稿》卷214 “后妃列传”中的记载:“容妃,和卓氏,回部台吉和札 贲女。初入宫,号贵人。累进为妃。薨J这些记载表明,容妃确是实有 其人的。在清高宗诸妃中,“容妃”是首先提到的“回部”即维吾尔族妃 子。同时,近年有学者以众多可信的资料也考证出,传说中的“香妃”, 就是指乾隆皇帝的维吾尔妃子——容妃。传说中关于“香妃”的许多事情 是后人编造出来加上去的。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4)

孟森教授在《香妃考实》一文中认为她可能是大、小和卓的妹妹或 女儿,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应该是一种因袭旧说的牵强附会。有学者发表 《“香妃”史料的新发现》一文第一次公布了在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的清朝 档案资料,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发现:“香妃”的祖先不属于阿帕克和卓支 系,而是属于额赖玛特和卓支系的。这支家族和大、小和卓同一个高祖,

但不是一个曾祖。1760年(乾隆二 十五年),乾隆帝令额色伊、图尔 都、玛木特和额赖玛特和卓支系 的其他人陪同“香妃”进京,都受 到了清朝皇帝的封衔,并在皇宫 南城墙外的西长安街,为他们建 造了特别的寓所。根据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里发现的资料,“香 妃”是辅国公图尔都的亲妹妹,而 图尔都和“香妃”兄妹的父亲,根 据《西域同文志》和《西域图志》 所载的谱系表看,应该是“和卓” 阿里(即艾力)。额色伊是她的五 叔,帕尔萨是六叔,图尔都是兄 长。有的学者主张“香妃”之父为 帕尔萨。但根据清皇宫内府档案, 清廷给帕尔萨的封爵和御赠他的 财物、“香妃”去世后分给他的遗

物等的数量都比别人少,不像是对待一位“国丈”大人。《清史稿・后妃 列传》以及现在出版的《二十六史辞典》中都明确地写着“容妃”是“台 吉和札赞之女”。“台吉”是封号,“和礼费”三字包含了伊斯兰教上层的 称呼“和卓”和“香妃”之父的名字“阿里”两部分。“卓”和“阿”合 音为“札二“妾”是“里”的模糊音。“和卓阿里”四字的快读音为“和 札贵,学者们等把“贲”字误认为“麦、就永远解释不通。这类例子在 《清史稿》等史籍中还很多,如把“和卓集占”快读而翻译成为“霍集占” 就是一例。如此流传,往往弄错了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真名实姓。由此, 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香妃”之父为额赖玛特家族支系的和卓阿里,即和 札贲。和卓阿里英年早逝,在大、小和卓反叛清朝时已经不在了。当年联合布鲁特武装牵制并攻打喀什叛军的“回部”武装的是“香妃”的五叔额 色伊和胞兄图尔都。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5)

“香妃”家属不仅不属于大、小和卓叛乱集团,而正相反,他们还曾 经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当时,“香妃”的哥哥图尔都和五 叔额色伊一起,联合了布鲁特(柯尔克孜族)的武装去攻打盘踞在喀什嚼尔 的叛军。平定叛乱以后,“香妃”随叔叔额色伊和哥哥图尔都一起被乾隆 皇帝召到北京长住。不久,进宫当了贵人,跨越了 “常在”和“答应”两 个阶梯,得到特别的优待。新进宫的“和贵人”得到了珍珠、丝、毛、200 两银子和15两金子的赏赐。一个月后,她的兄长图尔都喜获一所新的有 二十多间房的寓所,在今东四附近。赏给他的礼物有布匹、马具、家具和 现金。他的年薪从100两银子增加到240两银子。而与此同时,额色伊和 其他在京亲属仍 保持他们原有的 年薪水平。也就 在这段时间里, 图尔都喜得佳偶夫人,名叫巴兰。

在皇宫里, 和贵人享有和宫 内所有妃殡同等 的华贵豪奢的生 活。上面将哈密 瓜等贡品分给宫 中女眷时,和贵 人往往得到额外的一份。由于她信奉的伊斯兰教规定食物的严格限制,还 带来了她自己的维吾尔族厨师努尔买提,专门为她烹调清真食品,如“谷 伦祀”即“抓饭勺”。她显然继续穿她自己的民族服装,因为在她当妃殡 的头五年,有文字记载在1768年,乾隆将她晋升为“妃”的级别时,说 明她没有满族的宫廷服饰,上面命令为她缝制合适的长袍。1762年(乾隆 二十七年「和贵人”晋封为“嫔、并改名为“容二 称为“容嫔”,是秉 承皇太后的旨意。乾隆二十六年甲午上谕:“钦奉皇太后旨意,贵人拜尔 噂斯氏、霍(和)卓氏……俱著封为殡。”在内府的文件里,作为“容嫔”出 现在第二个三年期。同年,其兄图尔都从台吉摺升为“辅国公,三十三 年(1768)六月辛酉上谕;“钦奉皇太后旨……容嫔著封为妃,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帝的第二位皇后死后,就再没有立皇后。从此,容 妃是宫中最高等级的妃嫔之一,仅次于皇贵妃。她的地位在妃子中处在 第三或第四位上。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6)

史书上记载,容妃曾多次随乾隆和皇太后外巡。1765年(乾隆三十 年),她同乾隆帝去江南巡视,到过苏州、杭州等繁华城市。在南巡中, 供给她的菜肴有野鸭、鹿肉、鸡和羊肉,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她又 随同乾隆帝到山东去登临泰山,瞻仰了曲阜孔府。她还随同乾隆帝一起 巡视过东北的盛京(今沈阳)和热河,并是木兰狩猎场的常客。从这么多活 动来看,容妃和乾隆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并非像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么 敌对。

乾隆帝还为容妃修建宝月楼。宝月楼就是今中南海新华门门楼。这 里明朝为南台,没有大的营建。清顺治、康熙年间两度扩修,为避暑之 处:东为春明楼,西为湛虚楼,南为迎薰亭,北为香殿、涵元殿、翔鸾 阁,加上殿阁两旁的翼楼,都属于瀛台的范围。民国年间先改皇城正中 之门名为中华门。中华门在明朝称大明门,清朝称大清门,民国有人建 议:“大内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今国为中华民国,而正朝之门通当 东华、西华之间,天然一中华门也!”语既巧合,遂为定议。不久以西 苑为总统府,府门与正朝门相并,距长安街以辟宝月楼为府门,位置适合。今天的新华门,就 是往日清朝宝月楼下 所开辟之门。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7)

大清朝在乾隆以 前,没有回族妃嫔的 先例。容妃以回部女 子至清朝,乾隆不把 她安置在后宫,特营 建西苑宝月楼,作为 金屋藏娇之所。楼南 隔街建“回子营”,修 礼拜寺。乾隆御制诗 中,有关宝月楼的诗 很多。乾隆在1760年 夏天,有诗云:“轻舟 遮莫岸边维,衣染荷 香坐片时;叶屿花台 云锦错,广寒乍拟是 瑶池此以嫦娥比拟 容妃。1763年新年又 作诗云:“冬冰俯北 沼,春阁出南城。宝月 昔时记,韶年今日迎。

远情J乾隆自注:“楼近倚皇城南墙。墙外西长安街,内属回人衡宇相 望,人称‘回子营新建礼拜寺,正楼对。”当时,八旗以外的所有百姓 都住外城。唯独回子营近在咫尺,依靠九重。这是乾隆爱屋及乌。乾隆为 容妃兴建宝月楼的原因是:

第一,语言文化不相同。容妃讲维吾尔语,不能与诸妃嫔住在一起顺利交流,所以特地隔于南海最南之地,其地又距外朝之外垣。这里同皇 宫既联系又分割,环境优雅,湖水涟漪。乾隆会维吾尔语,可以同容妃用 维语直接交谈。第二,饮食习惯不相同。皇后的正宫坤宁宫兼作萨满祭祀 的场所。坤宁宫每日进猪两口,在神案上宰猪,在大锅里煮猪肉,祭祀敬 神。元旦祀神,皇帝、皇后行礼;春、秋两大祭,皇后亦到,妃嫔自当侍 从。而最尴尬者,则为后妃受肝,是一种猪肉米饭,这是回教徒所万万不 能忍受之事。所以将容妃单独安置在另一个生活区域,生活上很是方便。 第三,生活风俗不相同。维吾尔族的衣服、装饰,同皇宫的后妃、宫 女都不同。皇宫除御花园外,别无游观之处。乾隆于瀛台之南筑宝月楼, 则随时可以驾幸西苑,而不必如临圆明园,路途既远,又烦劳出驾。容妃 在这里则可免去其他妃嫔争宠之扰。第四,宗教信仰不相同。满族的宗教 是萨满教,乾隆又崇奉喇嘛教。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要做礼拜。容妃 所居之地,隔长安街而对回子营,建回教礼拜堂及民舍,并使内附之回民 居住,屋舍皆沿袭回风。容妃站在楼上,可以望见对面的“回子营”,以 解思念之情。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8)

从报告容妃最后几年生活的某些档案资料获悉,1786年(乾隆五十 一年),她命令从苏州的皇家丝绸厂提取了价值近400两银子的丝织品。 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她从皇宫的药剂师处开了 “平安丸”,显然当时 她感身体不适,但似乎仍然在继续正常地出席皇宫里的酒宴和其他大 事。1788年(乾隆五十三年),第三个太阴月,她得到皇帝赠予的礼物奶 糕。同年四月十四日,皇帝又送给她十个蜜柑。五天后(四月十九H),她 竟不幸与世长辞了。她的确切死因,至今还无从查考。容妃去世以后, 她的财产分给她的娘家、太监、宫女、穆斯林士兵及其妻子们,在有关 资料中都有详细的记录。从毛皮和珠宝到台灯和洗澡盆都被极为谨慎地 分配给不同的人。档案中还有一则鲜为人知的信息:容妃还有一个女 儿,她的遗物中有一部分是留给她的女儿,这是一位现已不知名的公主 作嫁妆用的。

后来传有法国的耶稣会画家郎世宁给容妃画的戎装像。时容妃进宫 已有二十余年之久,实际上不可能画得很像。再说她那时候已年过半百, 姿色不可能不减。从画像分析,也许郎世宁根本没有见到过这位容妃,因 此有人对此像的真伪提出异议。有学者认为所谓“香妃戎装像”也并不一 定就是容妃。因为此像原在热河行宫保存,拿到北京展览时,并没有任何 大题款和文字。据几乎一生均在故宫工作的单士元老先生回忆:当时的说 明是没有根据的,是几个人拿的主意,为的是以这张像来吸引游客,却 妃 为后人制造了混乱。其实,在乾隆皇帝身边,确实有一位喜穿戎装的女子,这不是别人,就是他十分心爱的第十个女儿、和孝固伦公主。此人生 来活泼伶俐,聪明好动,乾隆十分钟爱,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被养育在 乾隆身边。乾隆又因她“貌类己”,曾说“汝为皇子,联必立储也,和孝公主从小就喜欢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更喜欢与男孩子一起游戏。她经常 跟随乾隆一起出巡、秋弥。当时她用过的弓箭、盔甲、马鞍、撒袋等物, 后来一直为乾隆的皇孙辈所用。史料记载她“性刚毅,能弯十力弓,少尝 男装随上较猎,射鹿丽龟,上大喜,赏赐优握,联想到所谓《乾隆帝与 香妃御苑行猎图》中射鹿的景象,正可以认证乾隆与和孝公主射鹿的情 景,由此推测《香妃戎装像》中的香妃应是和孝固伦公主。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9)

“香妃”在1788年54岁时因病去世。这一点在今天的清史学界已成 定论。但关于容妃墓的地点,一为喀什嚼尔(今新疆喀什),这座墓在新 疆人眼中,与其说是香妃墓,倒不如叫它“阿巴克霍加麻扎”更为准确。 阿巴克霍加麻扎是综合维吾尔族建筑与园林艺术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整 个建筑群占地70亩,门口及围墙外是一片挺拔的白杨树,进大门后便是一座座奇特的小花园,种有色彩绚丽的八瓣梅、大丽花等。奇花异卉,还 有当地的特产菩提子。每当初秋,菩提子硕果累累,呈翠绿色,仿佛是一 串串翡翠,令人馋涎欲滴。麻扎的阿巴克霍加墓主建筑物高26米,底35 米,宽30米,墙由绿色的琉璃贴砌而成,巍峨宏伟,金碧辉煌。优美而 神秘的环境更加渲染了香妃之谜给人们的无穷诱惑。据史记记载,阿巴克 霍加麻扎始建于公元1640—1927年,时间跨度达3个世纪之久。阿巴克 霍加麻扎包括大礼堂、教经堂、客厅、水池等,是一座很有艺术特色的建筑群,墓内埋藏着伊斯兰大传教者阿巴克霍加和他父亲阿去默罕德玉树甫 等五代霍加,计72人。据讲,这里的麻扎几乎为清一色的男性,唯一的女性便是阿巴克霍加的重侄孙女伊帕尔罕,也就是人们熟知的香妃。乾隆 皇帝备受香妃情感的牵挂,不久便派出124人抬着香妃的灵枢从京城出 发,沿长安、兰州、古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历时3年半时间终于走到了香 妃的出生地喀什,将她埋在阿巴克霍加麻扎里。这就是如今的香妃墓。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10)

一为河北遵化县东陵。容妃一人怎葬两地?上文曾提到,传说当年 容妃去世后,其遗体由灵轿运送到喀什嚼尔东北郊的伊斯兰墓群下葬, 一架“驮轿”还停放墓侧。史书上说,她去世以后,乾隆帝悲痛欲绝,特 下诏书将他的这位爱妃隆重地安葬到距北京东面125公里河北遵化县的 清东陵中。在那里,清代历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和他们的后妃们都长 眠于此。那是一个面积很大的皇家陵寝地,风水独好,现在已成为中外 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前面已经交代明白,这种说法有民国初年原清代 皇宫委派的守陵人的识别为证。

河北遵化县马兰峪清东陵裕妃园寝中,亦有一座容妃墓。

1979年容妃墓出土,史学家根据种种资料,推翻了各种香妃的传说, 认为香妃就是容妃。墓的地宫内由一道石门、四道石券组成,一具红漆 棺木停放在宝床之上,棺侧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已空空无物。在杉木 红漆棺头,有金漆的伊斯兰文的古兰经,可辨的文字为:“以真主的名 义……”棺外西侧,于泥水中发现一具头骨、一条长93厘米的花白发辫, 上面结有红色的头绳。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花、绛丝袍褂的残片,还有几件织成的袍料。一条黄色八宝花绫织成的“哈达”最为引人注目, 它与北京白塔寺的塔腹内所出的乾隆年间的五条色彩的哈达很相近,机 头上所织的文字,也类似“吉祥颂”。其他各色如意、荷包、珍珠:宝石、 猫眼石、钻石等饰物零星散见;另有几颗牙齿和指甲。由这些墓中遗物 可以推断:

乾隆梦中香妃的故事(大清后妃之-香妃的美丽传说)(11)

(一)清代帝、后、妃的棺椁上,大多是镌刻藏文佛经,用以超度亡 灵;唯独容妃棺木上是古兰经,这是死者生前的信仰及民族所属的证物。 (二)墓中所出的花白发辫,证明了死者年龄。花白发辫与档案所载容妃 年龄55岁相吻合。(三)墓中所出的头骨,显示出维吾尔族女性特征,其 骨缝密合程度及牙齿磨损状况,也证实了容妃的卒年是55岁左右。(四) 墓中所出的织物上织有“江南织造臣成善”、“苏州织造臣四德”等字样, 据文献记载,江宁织造臣成善正是乾隆五十多年任职的织造官,苏州织造 臣四德在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时任杭州织造,四十九年始调任苏州任 职。清宫档案《绣杏黄缎净八团金龙袍一件料工银两清册》中载有容妃生 前曾在苏州选用了一批织物,正是四德任职时所织造。这些织物及织物上 织有的织造官姓名,旁证了容妃生活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