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讲清楚了体系运行的逻辑、伦理的建设、名分的重要性,接下来就该讨论到人了。

这是从一个关于选人标准的小故事开始的。在三家分晋之前,晋国最有势力的是智家,赵魏韩都是小弟。不说要多么雄才大略,只要不是昏招不断,以智氏的实力,吞并三家,独掌晋国是迟早的事。但智氏的家主智瑶却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到家破族亡。

智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确立瑶为继承人的时候,曾经有人这么评价智瑶:贤于人者五,也就是有五个方面非常出众。美鬓长大则贤:长的很帅;射御足力则贤:射箭射的准,驾马车技术很好,体力好,各种运动项目游刃有余;伎艺毕给则贤:多才多艺,非常精通,音乐书法都是一绝;巧文辩惠则贤:聪明伶俐,思维敏捷,辩才无碍;强毅果敢则贤:做事情有魄力有决断。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这是天之骄子啊,出身权贵家庭,长的帅,思维敏捷,做事情有魄力,体育音乐才艺样样精通。但是其不逮者一,就是有一方面很不够,不仁。

德才兼备的人是什么人才呢(德才兼备到底什么是德)(1)

富大龙的隋炀帝简直是智瑶的再版

仁,或者说德,我们现代人很容易误会这个词的含义。一说仁,就会自动跟老好人,和事佬一类词划上等号。一说德,总会想起道德、私德,会跟是不是喜欢占人便宜,生活作风怎么样,嘴巴是不是恶毒等一类行为特征联系起来。而真正儒家意义上的仁、德范围远大于此,甚至跟你自动联系的内容完全相反。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古文的难点。以今天的语境来解释仁都不太能说的清楚明白,更何况两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理解仁的,我们就更不清楚。另外,司马温公所处的时代又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他那个时代也有自己对于仁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温公通过对史料的甄选编纂出资治通鉴这本书,是有他的目的的,有了这一层过滤网,更加雾里看花。

还是从儒家开始,《论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是“孝”,敬爱兄长是“悌”。在家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在外却喜欢触犯上级的,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触犯上级,却喜欢作乱造反的,从来没有这样的人。孝悌是仁之本,以仁正本清源,自然为人处事合乎人道天道。

孝悌怎么就上升到为仁之本的高度了?我在前面关于分的文章中说过:分,君、臣是也。天子与公侯是君臣,诸侯与大夫也是君臣,卿士大夫与庶人平民也是君臣,小至一家一室,父与子也是君臣。礼的重要特性是等级,上一等级和下一等级之间最终都落在君臣关系这个模型中,君臣关系是所有关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是所有关系的元关系。所以从最上层的天子公侯到最下层的庶人平民,从最宏大的国的层面一圈圈缩减到最微观的家的层面,君臣之分一以贯之,逻辑自洽,且可施以教化。你天天跟平民百姓讲什么国家君臣,诸侯公卿,他也听不懂,但是讲到一家一室,父子纲常,他就融会贯通。逻辑还是那个逻辑,只是范围从一家一室扩大到国家社稷,对象从父子转移到君臣,你治家有方,治国也差不了。所以君臣之分从最原初的君臣缩小至父子,再从家庭扩大到国家,一个完美的闭环产生了,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最可取之处就是他是一套严密完整,逻辑没有漏洞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集合,所以屹立千年不倒,我们学儒家学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学完变成穷酸腐儒。

在一个家庭之中,为仁要孝敬父母、敬爱兄长。那扩大到一国呢,孝的对象就变成了一国之主,要敬上,不犯上作乱就已经是仁了。我们把他挪到现代语境就是: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在社会中处于一个特定的位置,与周围的互动产生各种社会关系,你清楚你与周围进行互动的时候,你应尽的义务和应享的权利。享受权利的时候不觊觎不属于自己的,履行义务的时候尽心尽责不偷奸耍滑。如此就算得上是仁了。

所以,《论语》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还有一句“观过,斯知仁矣。”。前一句就是讲你有志于仁,不做恶就可以了。后一句的意思是说,看一个人犯什么样的错,就知道他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仁义之人。为什么呢,一个人在哪些方面,到什么程度,会丢掉仁,向私欲投降,这就是犯下了过错,通过看他的过错,就知道了他的底线在哪,也就是在他心中仁义的价值分量有多少。那什么是仁,什么是德,就呼之欲出了。

仁,或者说德,是一种价值观。

才,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才,就是指他能不能办事,能办多大的事。所以才是指人做事的方法、工具的集合,是方法论,是工具箱。

搞清楚了定义,再来看司马温公关于德才的议论。他说,才与德是两码事,但人们很多时候并不能区分,一律称之为贤,这是用人失当的根本。聪明、观察敏锐、精力充沛、做事果决这些都是才,正直中庸致和这些是德。才是行仁德的工具;德是驾驭才能的统帅(这也印证了我们认为德是价值观,才是方法论的观点)。云梦之地产的竹子,是天下最坚韧刚劲的,但是如果不矫正、不揉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变成利箭穿透坚物。棠溪之地盛产的铜金属,甚为精利,但是如果不按正确的配方和流程来镕铸并锻打出锋,也不足以对抗强盾硬甲。

德才兼备的人是什么人才呢(德才兼备到底什么是德)(2)

人才可以分为四类,德才兼备是为圣人,德高才小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德才俱无是愚人。有圣人可用当然最好;没有的话就找找有没有君子可用;君子以下,宁可用愚人,不用小人。因为万一做起恶来,愚人无甚才能也掀不起风浪,小人智勇兼备而不行好事,为祸甚烈。

人们往往容易被一个人的才华所迷惑,而忽视了对他价值观方面的考察。有才华,会做事很容易为人赏识;而价值观一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出来,二来有仁德之人一般不太会刻意亲近人,也容易被疏忽。所以自古以来,悖逆之臣,乱臣贼子多数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之辈。

分清德与才,是用人之首要。

战国初期是魏国称霸,魏国当时贤臣良将非常之多,有两次著名的魏相之争,非常符合上面关于德与才的论述,也足以垂范后世。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中详细展开叙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