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是永远过不去的第100篇原创。

第一个100篇被某公司举报泄资源,被删除了。

第二个100篇由于没注意放了个略带H的动图,又被删除了。

这是第三个100篇了。

刚好这次来东北,那就顺道把这个故事介绍下吧。


2022年底,东北「桌饺」突然火了。

所谓「桌饺」就是把热乎乎的饺子直接摊桌子上吃。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

短视频平台里的所谓桌饺

真的有这种吃法吗?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但这玩意儿肯定不是常态。

那怎么回事?

很简单,又被代表了,而这种代表往往具有着某种地域歧视。

它可以是东北浴场,也可以是人均喊麦 豆豆鞋,还可以是「冬泳怪鸽」的励志生活。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2)

加油,奥利给

而在这口嗨的背后,其实隐藏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程:

它的辉煌与暗淡,它的成就与破败,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了国人对计划经济工业时代的共同回忆。

导演张猛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对故土有着细腻的情感与深切的观察。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3)

不是刀郎,不是窦唯,是张猛

2007年,他的第一部作品《耳朵大有福》上映,口碑不错。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4)

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更多的资源,在落地第二部作品时依旧让其捉襟见肘。

也只能先动起来吧。

于是,张猛拿着上海国际电影节给的30万奖金,以及韩国方面提供的50万后期制作费,拉上王千源、秦海璐等人,就在鞍山的红旗拖拉机厂开机了。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5)

直到开机2周后,大家才知道,此时剧组的账上只剩下47块钱。

而这部「穷酸」的电影叫做《钢的琴》。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6)

01.

张猛有个姑姑在铁岭。

1999年,姑姑叫他去给当地的一个服装店搞装修。

他就翻墙到了铁岭一个民间艺术团的房子里,本来想搞点木材。

去了后,才发现当年日本鬼子的木地板早就被拿空了,只留下了一架钢琴,一架手工打造的钢琴。

张猛就很好奇,各种问了又问。

最终闹明白,这个钢琴是当年张猛的父亲——张惠中唱样板戏时候做的。

张惠中也是个优秀的文艺工作者,赵本山的很多电影、电视剧、小品都是他编导的。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7)

不是张纪中,是张惠中

听到老爹说手工做钢琴,张猛大感兴趣:嗯嗯,有点意思。

可,光有钢琴还不够,似乎缺少某种力量。

碰巧,装修过程中,张猛还去了铁岭的钢材市场,那里基本都是下岗的工人在经营。

在这个市场里,想要加工个什么东西,从东头到西头,全都能搞定,工人有着多年手艺,在这个市场里就形成了一条体系化的产业链。

这下全乎了——钢琴 下岗工人产业链,促成了张猛来拍摄了《钢的琴》这样一部很有工业情怀的电影。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8)

话说,上世纪90年代,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经济体制改革,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这种背景下,许多国营单位面临重构与解体,工人们开始下岗。

这其中,有这样的故事:下海:你不牛逼,生活才牛逼

当然,也有陈桂林的故事。

陈桂林就是厂里下岗的普通职工,为了维持窘迫的生活,和工友们组建了个小乐队,婚丧嫁娶勤接活儿,每日奔波,谋求生存。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9)

这时候,桂林媳妇儿小菊还要闹离婚。

她跟着一个「卖假药」的跑了。

那,闺女怎么办?

「谁给我买钢琴我就跟谁」,闺女小元要这么做选择。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0)

为了达成这个终极目标,桂林以及工友们众志成城,上演一出从借钱买钢琴,到偷钢琴,再到造钢琴的故事。

02.

《钢的琴》故事拿捏很准确,选择了「下岗工人」的群体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

回想那个时代,政策导向下,无数产业工人们一夜之间失去了身上的光环,成为了无业之人,接受了改革时代的痛楚,也不得不接受了被时代抛弃的命运。

要知道,但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对工业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情结。

高大的烟囱,空气似乎都弥漫着金属的味道。

然而,一切都将被埋葬。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1)

就像电影开头时,陈桂林的小乐队出现在老人的丧事上,唱着俄罗斯民歌《三套车》,背后是硕大的烟囱。

看似是给过世的老人吹奏,其实,更像是一首为工业时代、工人阶级演奏的挽歌。

正是从这个角度下,《钢的琴》带我们回顾并共情那些工人老大哥的困境。

然而,它并没有止步于此。

电影同样让我们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不屈服,以及他们所特有的、荒诞的挣扎与抗争。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2)

而陈桂林和工友们要造钢琴,也已经不单单是一架钢琴,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他们自己的「梦想」,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找回曾经的工人阶级身份与价值。

想来,这也是张猛所想要传递的缅怀,没有那么多浮躁的关系,没有太多物质的欲望,只是一段过往,一段回忆。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3)

最终,陈桂林也意识到,有没有这个钢琴,闺女都不会留下。

「钢的琴」即便被造了出来,工人阶级的自我救赎却依旧艰难、坎坷。

这样的一段纪念,在时代的发展长河中,终究成为一段「为了忘却的纪念」。

03.

知乎上有个问题,哪些演员的演技被高估了。

有知友就提到了王千源。

整体来说,王千源所扮演的陈桂林尽管依旧带有着自身的「痞气」,不过也很好地诠释了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小人物的艰辛。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4)

因为,他有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生活不容易,他也会自己排解:「怕笑话现在就挣不着钱,首先得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才能解放自我」。

不管这句话陈桂林是否真的理解,但即便不是真的,生活的压力传导过来,也就理解了。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5)

于是,他让小元学钢琴。

其实作为一个会手风琴,了解音乐的「优秀选手」,他完全可以给闺女找个不那么费事的乐器。

之所以让闺女学钢琴,其实隐藏了阶层跃迁的希望,或者说所有家长都有的超越自我的期待。

正是如此,也体现出了陈桂林这个角色的真实。

如果说陈桂林是真实,那么秦海璐扮演的淑娴就是可爱。

本身秦海璐也是个东北「选手」,走起这个路线驾轻就熟。

过去厂子里面藏龙卧虎,这种能歌善舞,直爽、洒脱的女性还是很常见的对象。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6)

认定了陈桂林,她有钱给钱,有力出力,充分体现出了东北女性的仗义与豪爽。

至于豆瓣上大家热衷讨论为什么淑娴要和王抗美来一出,除了增强矛盾之外,也有着自己的叙事逻辑与真实性。

今年过年的时候,带着父母来西安。

出宝鸡上高速时,路过了老妈他们单位的新厂区,一时间回忆起小时候坐在自行车后座,去石油厂的经历。

然后,就和老妈聊了起来——曾经,厂子里的事儿,真的挺多、挺多。

除了桂林和淑娴,其他的工友群像也颇有特点。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7)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计与故事,尽管这些没有展开,但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小人物们的不易。

就像是最后的烟囱。

烟囱是工业时代的象征,工厂破败后要被炸掉。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8)

在陈桂林的启发下,汪工决定做点什么,并做出了构想,然后召集工友们开会。

无论是火箭、蹦极,还是长颈鹿,烟囱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炸掉的命运,就像工人一样。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19)

时代的进程要求他们离开,而他们也不得不离开。

其实细想起来,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这样的无奈与必然:

曾经的他们。

如今的我们。

未来的孩子们。

04.

张猛不愧是学美术出身的。

整部电影有种强迫症的美感,无论是全景还是特写,很看重垂直、水平的构图模式。

你看刚开始陈桂林和小菊的站位,背后是啥?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20)

房屋的框架结构是对称,但构成有所不同。

一边是「残破不齐」,一边是「内容完整」,既体现出了二人的隔阂(离婚),隐喻了故事的结局(小元跟她妈),又达成了平面美学的美感。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21)

不过,整部作品因为这种「美感强迫症」,使用了大量的横移镜头,虽说动静结合地完成了场景展现,但手段单一也让本片略显单调。

更别说许多新新青年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对整部影片的基调是完全Get不到,也算是一种遗憾。


那么说,好好的钢琴,为什么张猛要在其中增加一个助词?

除了这个钢琴是真的用纯钢材打造的之外,想来还传递出这架钢琴制造过程的艰难与制造初衷的一份坚韧。

这其中就包含了对上个世纪的现实主义再现。

无疑,《钢的琴》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但不同的是,它不属于纪实风格强烈的批判现实。

作品里带还有着明显的浪漫主义与诗意表现。

其实,在当今这消费时代、商业社会,我们也需要那些独特的人文关怀与视角来记录时代过往,呈现出可供感知的浪漫悲歌。

而《钢的琴》恰恰是这样一种作品。

PS:

作品里还有些小BUG也容易出戏。

1、1991年,下岗工人胖头居然有这么先进的手机,这个就有些夸张了。

2、小菊开的这台X5可不是1991年的。

3、九寨秋色的背景墙,甲戌年,那可是1994年。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哪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后挽歌)(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