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二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常吃咸的对身体有什么危害?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吃咸的对身体有什么危害(吃咸过多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常吃咸的对身体有什么危害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二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黃帝內經·異法方宜論》

再往后,还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叫做“鱼者,使人热中”,“中”指的就是脾胃中焦这个位置。“热中”就是有热或者热邪积聚于体内。鱼性偏热。多食鱼,热或者火就容易积于内而外发疮疡。后面我们会讲到多发痈疮,指的这个意思。鱼吃多了之后内热就重了,所以《素问集注》里边讲∶夫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故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鱼性属火,故使人热中。”意思就是说五方,五方就是东西南北中,各个方有各个方的食物,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偏性,我们养生的时候每种食物都不能多吃,如果多吃了之后就会得病,鱼性属火,吃多了使人热中,这就是古人中医学对鱼的认知,但是这个地方的鱼从前后文来看,应该指的就是海鱼。

“盐者胜血”什么意思呢?盐味咸,咸入血,少一点的盐养身体,过多就对身体产生损伤,就容易产生不良的影响。就像我之前讲的,就容易造成高血压等等这些疾病,或者血粘稠度高。所以古人就认为多食咸就会伤血。《黄帝内经·宣明五气篇》里边也讲∶“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就是有血液病的,血液病就是指的气和血的这个血方面的病,比如说血热、血虚、血枯、血瘀等等这些病。有这些疾病的时候一定要饮食要清淡。我们在临床上就叮嘱患者在饮食当中要清淡一些,不能吃的太咸了。《类经》注解∶“嗜咸者渴,胜血之征也”。他总结的也挺好,他说吃咸多了之后,大家有没有发现吃咸多了之后就容易口渴,所以口渴可就是阴血虚的一种表现,所以叫做“胜血之征也”,“征”就是指的外在征象的意思。

再往后看,“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素问集注·卷二》里边讲,他说这个机理是“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容易吃咸就导致气色偏黑,气血偏弱,腠理就会空疏。《五脏生成篇》里面讲∶“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就是吃咸多了之后脉就不疏通了,“凝泣”就是不流利的意思,也就血瘀的意思,而颜色变。

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就是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强调一点,就是饮食要清淡,别吃太咸,吃太咸之后不仅容易血瘀,同时也容易腠理空疏,气血不足。《灵枢经》里边讲的∶“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痈是怎么来的呢?实际就是营气不行,营是藏在哪里呢?藏在血里,卫是藏在气里,痈就是因为血分出了问题。原因就是因为阴气不足,饮食不节,阳气还有余,这个时候营气不行。

为什么营气不行?从这一篇来看就是食咸多了之后血弱,所以吃咸多了,血不足了,阳气还多,血属于阴,气属于阳。所以阳气多,血不足,就发为痈,痈就是生在皮肤上的一种疾病。里边化脓了,外面的皮肤还好好的,肿起一个大包,这就是痈。《痈疽篇》里边又说∶“血泣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返,故痈肿”等等这些疾病都是指的这种病因病机。《素问直解·卷二》里边讲∶“疏理,血弱而腠理空疏也,其病皆为痈疡,疏理之所致也”。“理”指的是腠理皮肤,“疏”指的是疏松。气血弱了之后腠理就空疏,腠理空疏了之后就容易产生痈疡这些问题。

尤其是我们前面看到吃鱼就产生火,吃咸又产生了血虚、血热,这样内在又有火,外表腠理疏松就容易产生这种病。(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种病现在并不是很多见,但是老年人可能会有,我们在临床上强调饮食第一是要清淡,第二是饮食要均衡,不能嗜食某一种食物。总而言之,这段话讲了东方地域的地理、气候及人们的体质发病特点,还有治法所宜等等。治疗用什么方法,用砭石。砭石作用于皮肤,通过作用于皮肤的肌肤腠理修复,同时还能通过皮肤的作用把热中散出来,这就是砭石的方法。

砭石特别类似于现在的刮痧。人上火了之后感觉浑身燥热,这时候给他刮痧,或者拔罐之后就轻松很多。为什么呢?就是把火散出来了。中医学所说的火用体温计测不出来,不是有内热测体温高了一度,没有。他有内热,体温也是三十六度七、三十六度五,体温不变,但是感觉到浑身热,喘气也热,嘴里边还上火,这就是内热,这种情况下得通过一种方式把内热疏解出来。当然也可以用三黄泻心汤苦寒直折,把热中从大便直接排出来。但是有时候也可以用外治的方法,用刮痧、拔罐这种疏通经络的方法把热从皮肤导出来也是可以的,有些小朋友发烧,最快速退烧方法就是刮痧。在后背膀胱经给他一刮,痧都出来了,你一量体温能降下一度来,为什么呢?就是这种方式能把身体里边憋着的内热给疏解出来,这不就是砭石吗?古代不是用刮痧板刮痧,古代都是用石头。

这篇文字是写于什么时候?是写于汉代,尤其是两汉,那个时代正好也是在公元前,距今现在是两千多年,那个时候医疗技术哪有现在这么发达。按照老百姓五方的划分,也划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篇文字重点说了那个时代下古人对因地制宜治法的理解。所以东方产生砭石,“砭石者,从东方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五百二十五。(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