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相信大家都要回家和家人团聚。下面为大家推荐以亲情为主题,适合全家老小一同观看的“亲情电影”。
01
《小偷家族》
因为始终以“家庭”作为自己的作品的中心,所以是裕支和又被称为“小津安二郎第二”,但两位导演在对待亲情伦理问题时的态度明显不同。小津安二郎在对日本家庭传统的挖掘中探求“家庭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是裕支和则试图在作品中探索新的路径。
“奶奶”初枝、在工地工作的“父亲”治、洗衣房的“妈妈”信代、做风俗工作的“姐姐”亚纪、“儿子”祥太、“小妹”由里,“一家六口”生活在奶奶家宅基地上盖起的简陋的平房中。事实上他们之间既无亲情、血缘关系羁绊,也没有共同财产作为依托,是极为典型的“偶合家庭”,俗话说就是“搭伙过日子”。
但因为没有被法律和伦理所“确定”的“亲情”,似乎一家人的关系反倒更为“本真”。“父母”可以和“子女”畅谈青春的朦胧体验,“夫妻”之间也不必因琐事争吵不休,“奶奶”更没有大家长做派,而是将自己的爱无私奉献。一个原本不应幸福的“偶合家庭”,为什么会看起来比寻常家庭更多了几分甜蜜?这是导演对社会发出的质问,也是影片引发观众沉思的原因之一。
02
《东京教父》
金敏的这部动画作品的故事与《小偷家族》略有相似。同样是三个社会边缘的流浪者捡到了一个弃婴,帮助寻回其亲生父母的故事。“教父”一词原是指基督教家庭喜得新丁后,父母在孩子进行洗礼仪式时,为其找一个品行端正、信仰坚定的男性保护人。
但讽刺的是上帝为这位新生儿选定的“教父”却是这三个社会中的异类。曾经因为赌博、酗酒抛弃妻女的阿金;被男友抛弃的异装癖同性恋阿花;叛逆期刺伤父亲的少女美由纪。三人都曾因为直接或间接的过错而逃离自己的家庭并沦落为拾荒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帝安排他们成为婴儿的教父,或许是为他们的自我救赎提供了一条道路。三个人带着婴儿踏上的“寻家之旅”亦是他们自我的“救助之旅”。
03
《天伦之旅》
老戏骨罗伯特德尼罗在塑造了“愤怒的出租车司机”、“风流的乐手”、“剽悍的拳手”、“机智的悍匪”、“优雅的黑帮头目”等无数经典的银幕形象后决定尝试之前从未触及的角色——“生活落魄的老父亲”。对人物恰如其分地拿捏使弗兰克•古德成了他另一个经典的银幕形象。
由于西方较早进入以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所以大家族的宗法家庭很早便被彼此独立的原子家庭所取代,因此家庭的核心是夫妻而不是子女。这使得影片中老年丧偶的鳏夫弗兰克便显得异常孤独无依。虽说西方并不要求子女落叶归根,在父母年老后伴其左右,但亲人间的思念无疑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弗兰克想叫子女和孙儿回家探望,在外忙于事业的子女们又总是各种借口百般推脱。既然在家中难享天伦之乐,这位“空巢老人”即刻启程踏上了看望子女的“天伦之旅”。
04
《中央车站》
影片的剧本根据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戴尔的小说《破碎的四月》改编。故事发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中央火车站,朵拉在这个文盲众多的国家中靠为他人代笔写信谋生。
但朵拉在工作中也有自己的恶趣味,她和邻居艾琳每晚的乐趣就是在昏暗的灯光下念着形形色色的人寄出的信件,问候、求爱、思念、威胁、公务,哪一封能够及时寄出全凭她们的喜好。接连两天,安娜带着九岁的儿子约书亚来到朵拉这里,向她的丈夫口述书信。
不幸的是,安娜在口述完第二封信后就在车祸中身亡。在母性的趋势下,朵拉决定照顾约书亚,并领他去东北部寻找父亲。这两个在车站结缘的人踏上了开往陌生城市的火车,沿途的风景越来越陌生,两人却变得越来越亲近……
05
《不一样的爸爸》
看完影片,真让人忍不住为西恩•潘的精湛演技拍手称绝。当然这也与他在一个名为“L. A. Goal”的残障服务机构长达数个月的学习密不可分。在筹备期间大频繁地造访那里和所谓的“智障父母”聊天。潘在后来的采访中说:“我发现自己渐入佳境,越来越感到放松惬意,并意识到在处理人生中的重要问题时,他们和正常人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就这样原本帅气潇洒的潘将自己完全打磨成了片中的“山姆爸爸”。
他讲话时的迟疑、犹豫;眼神中的天真、单纯;对女儿爱在心头口难开的委屈,都毫无破绽且令人信服,也让影片的故事分外感人。出演影片时年仅七岁的女主角达科塔•不但样貌惹人怜爱,在情商上更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所以她总是能很快明白导演的意图,并且与潘大叔完美配合。
山姆对女儿的爱无疑是纯粹和热烈的,他愿意同情每一个流泪的人,想安慰每一个痛苦的心,这是因为他拥有无价的善良本性,而这足以让山姆成为最伟大的父亲。在导演看来,山姆是一个没有被社会染上种种伪装的“纯粹的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山姆”,只不过有时我们把他遗忘在角落太久了。
06
《饮食男女》
1994年,李安执导了《饮食男女》。作为一位长久关注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美籍华裔导演,这一次他将中国的烹调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融入了对现代中国家庭关系的讨论中。
影片开场,朱爸爸的一场“后厨大戏”不但直接点题,更让世界观众见识了中华烹饪艺术和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的经典菜肴相较于西方,更追求味觉的极致并讲究综合性,酸甜苦辣咸各色作料相互调和,紧紧勾住食客的舌头。其与中国的家庭伦理关系相互贯通,以一个家族长辈为核心,其下子女辈、孙子辈,不论远近亲疏均生活在一起,尽管彼此脾气秉性可能会有差异但为了“家和万事兴”,总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团和气”。
老朱的那一桌丰盛菜肴,象征着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关系对三位女儿的召唤,韵味醇厚、温情脉脉。反观,三位女儿却个个都忧心忡忡、各有所思。在航空公司担任高管的大女儿整日想着买房的事情,二女儿通过信仰基督教来缓解自己失恋的痛苦,在肯德基打工的幺女则试图开始自己懵懂的初恋。
三个女性角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因此,她们对父亲的菜肴毫无食欲,则象征着中国人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对中国传统伦理关系的怀疑、背离。
07
《美丽人生》
你是否还记得那个永远面带笑容的小个子意大利男人,回想起他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过意大利的石板路街道,骑着一辆高大的自行车带着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儿子驶过魅力的喷泉光广场。相信凡是看过《美丽人生》的人都会深深地记住他的名字“基多”,他总是能在常人眼中的“绝境”中,想出绝妙的点子化险为夷,仿佛他那个大脑门里有着永远用不完的智慧和快乐。
即便是在纳粹建造的“人间地狱”——集中营里,基多依然用自己的血与汗为儿子编织了一个诙谐的童话。因为他明白,绝对不能让如此只能的孩子明白掩藏在这人间地狱背后的真相,否则这将会成为他一生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所以,即便基多来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会忘记继续为儿子快乐地“表演”。
08
《桃姐》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说法,中国解放前的农村可以粗略的分为五等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和雇农。地主招没有自己土地的雇农来家里打长工;富农雇家中收成不好的贫农打短工;而中农既不雇人打工,也不为别人打工。有时,长工在雇主家一干就是一辈子,甚至自己的后代也继续在主顾家做下去。例如,《白鹿原》中的两大家族虽说交情甚密,但鹿三则是白嘉轩的长工。
影片中的桃姐也是如此,她是侍候了李家数十年的老佣人,把第二代的少爷罗杰抚养成人,而自己却始终未嫁。后来,李家举家搬去美国,年已不惑的罗杰一人自愿留下陪伴桃姐,而桃姐照旧照顾罗杰的生活起居。直到一次煮饭的时候桃姐因中风昏迷,罗杰便将桃姐送到了养老院,并常在工作之余探望桃姐,主仆闲话家常,互相揶揄调侃胜似母子。罗杰为了让陶姐高兴,特地带她去参加电影首映礼,红毯上星光璀璨让陶姐大开眼界。
血缘和亲情的关系没人能说请,但有句话说的没错“日久生情”,朝夕相处真心相对的人之间,总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情感的羁绊。
09
《岁月神偷》
对于导演罗启锐来说,《岁月神偷》是他的童年回忆,情节内容多半来源于他的自身经历。或许因为有过切身体验,才让朴素的镜头下60年代香港人和事显得如此真切动人。手下做出无数双结实耐穿的鞋子,自己却永远舍不得买新鞋的要强的父亲;喜欢管闲事,有乐观豁达的母亲;聪明帅气、文武兼备对未来和爱情充满希望的长子;倔强好奇,又总能让家人哭笑不得的小儿子。
清贫却幸福的一家人挤在香港一户临街的小房子里,成为了导演对那个美好年代的全部回忆。片中反复出现的月下百家饭,象征着中国传统的扶持相助的美好品德,以及祥和自足的家园意识。片名“岁月神偷”意指白驹过隙、物是人非,一去不返的不仅是私人的美好经验,更是上个世纪60、70年代香港经济腾飞时,曾经属于全体香港人的骄傲、自信。
10
《山河故人》
每个人都生活在环境之中,环境又塑造人。人在山河中行走,山河也随之封存于人的记忆之中。“跨过山河,去见故人”,物理空间的距离能轻易穿越,但内心、灵魂的鸿沟却再难弥合。
全片分为三个时间段,99年赵涛在土豪张晋生和底层贫民梁子之间左右为难,经过一番争风吃醋,赵涛跟了晋生并育有一子。
14年,赵涛已经离婚,孩子被判给丈夫。梁子因为长期从事矿场工作患上肺癌,他的妻子找到赵涛帮忙。随后,涛的父亲去世她在悲痛之余度过了与即将前往美国的儿子的最后时光。
2025年美国墨尔本,晋生因为贪污被国家查办。儿子因为从小受美国教育于他的隔阂日渐加深。另一方面,童年的母爱缺失则让她爱上了自己的中文老师Mia。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赵涛,一边挂念着儿子,一边在雪地中挑起了年轻时的舞蹈。
贾樟柯的作品,即使是聚焦家庭伦理也绝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真实,是他始终力图展现的。人人都希望体味家庭温暖,老来共享天伦之乐,但故人离去、山河相隔却是多数。或许正如普鲁斯特所说:人生真正的美好尽在回忆之中。
文/渐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