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 豎筆勢和奮筆勢

「五勢」,前面三個都講過了,钩裹勢和衮筆勢是「轉」,钩努勢比較特殊今後再讲。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

今天講剩下的兩個,豎筆勢和奮筆勢,這兩個都是直線條連續書寫,屬於「使」。

《書譜》唐·孫過庭

■ 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

讓我們回顧一下,使轉的概念是唐朝孫過庭提出來的,他在《書譜》中說,「使,謂縱橫牽掣之類是也」。意思就是橫豎牽連著書寫。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

在一級課程四十七課中我講解過,「縱橫牽掣」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以橫筆開始,橫豎橫豎;另一種是以豎筆開始,寫起來就是豎橫豎橫。如果各位都記得這些,今天這堂課就容易了。

一 豎筆勢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3)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四曰儓筆勢。

《玉堂禁經》的記錄是這樣的,首先筆勢形狀是一豎。然後講筆勢名稱:「四曰儓筆勢」。「儓筆勢」...... 這是什麼意思?

「儓」是罵人的話,古代最低層的奴僕稱之為「儓」。《廣雅》說「儓,丑也。」《方言》說:「農夫之醜稱也。南楚凡駡庸賤謂之田儓。」這一來「儓筆勢」就不好解釋了。

《玉堂禁經》叫「儓筆勢」,但《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叫「豎一法」,這個【人旁臺】字是單人旁一個大寫「臺」字。《翰林傳授隱朮》叫「一筆勢」,也是寫這個【人旁臺】。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4)

這三本書中的名字,出現了這樣三個字,第一個「儓」是古代罵人的話,當然不對頭。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5)

第二個,單人邊一個「壹」字,字典中沒有這個字。所以我取第三個「豎」字,古時候跟這個字相通,這個字就是豎立的意思。讀音等於「樹」。

我想《玉堂禁經》最早就是寫了這個「豎」〔下面通用字〕,因為形狀跟前面兩個字很相似,結果出現了誤寫。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四曰豎筆勢。 

■ 須擡筆勢豎策之。 

■ 鍾法「上」字用之

所以《玉堂禁經》「五勢」之四的名稱,應該是「四曰豎筆勢」,而不是「儓筆勢」。因為出現了錯字,這一次我要把這個名稱改一改了,我們現在就用「豎筆勢」。

接下來講寫法:「須擡筆勢豎策之。」

注意這個「擡」是提手旁的,跟剛才那個不同。現在通常寫作「抬」。這句話《玉堂禁經》各種版本都不一樣,詳細考證這裡就不多講了,我現在取《翰林傳授隱朮》為準。

「豎策之」就是豎筆開始以策繼之,在「永」字八法中,「策」就是用側鋒寫的橫筆。那麼「抬筆」是什麼意思呢?我等下講。

最後一句話舉例:「鍾法『上』字用之」。豎筆勢就是鍾繇寫「上」字用。

鍾繇《賀捷表》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6)

趕緊找一下,鍾繇怎樣寫「上」字?鍾繇《賀捷表》有「上」字,很明顯,這「上」字先寫一豎,第二筆好像是一啄,最後是一横。把筆鋒走過的大圈寫出來,應該是這樣的。

集王羲之《金剛經》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7)

為什麼《玉堂禁經》不以王羲之的「上」字為例呢?王羲之寫「上」字,走勢往往和鍾繇不同,他先寫上面那一橫,然後寫豎,最後寫下面這長的一橫,次序和鍾繇不一樣。現在流傳據說是張旭寫的《古詩四貼》,「上」字的寫法就和王羲之相同。

回過頭來看《玉堂禁經》所說「須擡筆豎策之」,就容易理解這個「擡筆」的意思了。

「擡」就是提高的意思,現在還說「擡舉」。

你看,這是豎筆開始的一個使,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8)

只要把第二筆擡高,就會寫出一個「上」字,手腕動作左右完全一樣,這就是「使」的變形。

那我们可以得出一個结论,你看這兩個圖,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9)

所不同的只是黃色這一橫的位置。右面黃色一橫位置升高的原因,只是因為搖腕的幅度比較大。

再簡單地說,當我寫完第一筆豎,搖腕改變方向寫第二筆橫的時候,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0)

搖腕幅度的大小,決定第二筆橫的位置是高還是低。

如果把這個道理用到以橫筆開始的「使」上,也是一樣。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1)

當我寫完第一筆橫,搖腕改變方向寫第二筆豎的時候,搖腕幅度的大小,決定第二筆豎的位置是左還是右。

演示視頻:

(寫奮筆勢和豎筆勢,它最後的結果,和你搖腕的幅度相當有關。譬如說奮筆勢,以橫筆開始,是右 - 左,這時候一豎是在這個一橫的尾巴上。但當你搖腕的時候向左的幅度比較大,那麽一豎就搬過來了。如果你搖腕的幅度更大,甚至可以把這一豎搬到這一邊來。它都是取決你搖腕的幅度的。豎筆勢也是這樣,它本來是豎 - 橫,左 - 右。當你豎寫完以後,向右搖腕的幅度比較大,一橫就提高了。如果你搖腕的幅度還要大,甚至可以把這一橫搬到頂上。譬如說,鍾繇的「上」字,它本來是一個兩次的豎筆勢,當你要寫成一個「上」字的時候,左-右,搖腕的幅度大,左-右,就變成了一個「上」字。你可以裡邊有些〔筆畫〕不寫出來,當虛筆寫,譬如說,左 - 右,好,下面我虛筆飛過去,然後再寫右。你也可以這一筆寫了以後,第二筆是虛的,第三筆是實的,寫出來,那麼,這個就是鍾繇的「上」字。)

簡言之:

■ 一個「使」,無論以豎筆開始還是橫筆開始,

■ 第二筆的位置,受搖腕幅度的影響。 

■ 這可以說是「使」的變形,或者說是活用。

二 奮筆勢

第二,接下來講講奮筆勢。

奮筆勢是張旭「五勢」中的第五個筆勢,橫筆起。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五曰奮筆勢。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2)

《玉堂禁經》筆勢舉例是一橫。筆勢名稱是「五曰奮筆勢」。為什麼想出這麼個名字呢?

這話講起來就長了,西晉時候,有個河東衛氏,這是書法家族,祖孫三代衛覬、衛觀和衛恒都是著名的書法家,衛恒有個堂妹衛鑠,她就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衛夫人。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3)

衛恒寫了一篇《四體書勢》,這是書法史上的重要著作。所謂「四體」,就是古文、篆、隸和草這四體。

整篇文章介紹這四種書體的歷史,然後每一體後面都有讚記。但要注意,他所講的隸書主要指用王次仲楷法改造過的隸體,包括行書和八分,八分後來發展為真書。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4)

在「隸勢」這一節中,衛恒這樣讚美說:

《四體書勢·隸勢》晉·衛恒

■ 修短相副,異體同勢,奮筆輕舉,離而不絕。

「奮筆勢」的名稱,就是取之於這句話。

「修短相副」就是長短點畫配合,

「異體同勢」是說體式不同,但筆勢卻是相同的。

只要用楷法來寫,真書、行書取勢都一樣。請大家特別注意「離而不絕」這一句話,一筆寫完,看起來點畫似乎是分離的,而實際上筆勢沒有斷,氣脈綿綿不絕。

接下来衛恒又說: 

■ ......嶄岩嵯峨,高下屬連,似崇臺重宇,層雲冠山

正因為氣脈不斷,所以好像層層岩石、重重屋頂。「高下屬連」互相聯繫,奮筆勢取名於此,就是這個意思。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五曰奮筆勢。 

■ 須險策之。 

■ 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回過來看《玉堂禁經》,奮筆勢具體寫法是:「須險策之,草書『一』、『二』、『三』字用之。」你看「一」、「二」、「三」字,不就是一層一層加上去嗎?這裡明言草書,不說是隸書、行書或者真書,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草書的牽連最為明顯,其他如隸書沒有牽連,真書的牽連是暗藏的。孫過庭《書譜》說:

《書譜》唐·孫過庭

■ 真以點畫為形質, 

■ 草以使轉為形質。

要研究使轉,當然最好看草書。奮筆勢以「草書『一』、『二』、『三』」為例子,就是要你看草書的「使」,也就是連續不斷的大圈。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5)

所以你看,這裡一行就是豎筆勢,下面這一行,就是奮筆勢。

除了「五勢」,《玉堂禁經》後面還有其他幾十個筆勢例子,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6)

一畫的變化稱之為「勒法異勢」,二畫的變化稱之為「策變異勢」,三畫叫「三畫異勢」。

孫過庭《書譜》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7)

一橫「勒法異勢」包括幾個筆勢,其中有草勢:「此名草勢,法以險策捷挫,鋒露飛動而已。」這裡講的「以險策捷挫」,也就是用側鋒的意思,大約就是孫過庭寫的這樣。如果帶有牽絲,也是勒法「草勢」。注意箭頭所指的地方是紙張不平,不是故意的。

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8)

王羲之草書寫帶筆,比其他人都要仔細。這是王羲之草書《十七帖》中的「一」字。

王羲之《袁生帖》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19)

《玉堂禁經·策變異勢》講到「二」字的草法:

「此名章草、草書之勢,法以險勁飛動。鍾、張、二王章草、草書,常用此法也。」

這裡要注意,草書為了避免有些字相同,如果單獨寫一個數字「二」,經常是分筆寫的,看起來和真書差不多。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0)

如果兩橫連寫,往往是指重複符號,表示上一個字重複,如「匆匆」,第二個「匆」字就可以不寫,用點兩點,或寫兩小橫來表示。

如果在一個字的裡邊出現「二」字的形狀,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1)

如索靖的「月」,王羲之的「目」,中間兩橫連寫,就不會引起誤會了。

《玉堂禁經·三畫異勢》說:

「此名峭峻勢,亦草書之法,險利為勝。」

這是賀知章的《孝經》中的草書「三」字,很有「險利」的味道。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2)

草書「三」字單獨寫,和「二」字一樣,往往是點畫分開的,主要是為了避免和「與」字相混。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3)

左邊分寫的是「三」字,右邊連寫的是「與」字。草書是很嚴謹的,不能隨意發揮,有時候可以連寫,有時候不要連寫,就是為了避免跟其他字重複。

王羲之《遠宦帖》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4)

一個字內部的「三」字形,那就問題不大了,如王羲之草書《遠宦帖》的「恒」,右面就是三横,奮筆勢。

我把「勒法異勢」、「策變異勢」和「三畫異勢」中,三句講草書的話放在一起,給大家比較一下。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5)

從一橫、二橫到三橫,他都用了「險」字,後面「險勁」、「險利」都是形容詞,關鍵是第一個「險策捷挫」,這才是真正的筆法。「策」是用側鋒,所以是挫。挫筆我们是看不到筆锋的,這裡說「鋒露飛動」,就是挫筆之後更要繼續,這就是衛恒「奮筆輕舉,離而不絕」的意思。

《玉堂禁經》唐·張懷瓘

■ 五曰奮筆勢。 

■ 須險策之。 

■ 草書「一」、「二」、「三」字用之。

回過頭來看《玉堂禁經》對奮筆勢的敘述,「須險策之」這句話中「險」字的意思,就比較明白了。

第三,奮筆勢和豎筆勢的運用。下一堂課繼續。謝謝大家。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6)

本節要點:

■ 使,有橫筆起和豎筆起兩種。 

■ 什麽是豎筆勢。 

■ 什麽是奮筆勢。

黄简讲书法初级教程横的写法(黄简讲书法二级课程)(27)

複習思考:

■ 豎筆勢和奮筆勢有沒有規定來回幾次?多到十次可以嗎?少到一次可以嗎? ■ 試用增加搖腕幅度的擡筆方法,把這個「豎筆勢」變成一個「口」字。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观看本课完整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