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动物与人息息相关,作为大自然的一份子,动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耕世界尤为突出。以古代中国为例,动物词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也衍生出种种附加的意义,这其中,鼠、牛、狗就是鲜明的例子。

一、一农耕社会,参与感十足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是大河文明,以农立国。因此,天文历法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变得极为发达,天干、地支就是先民总结农业生产经验的成果。鼠、牛、狗又同在十二地支之中,可见它们的重要。

1、贼害于物的鼠

老鼠昼伏夜出,多在人们熟睡之时,它们的习性决定了它们不受人们的欢迎。《诗经》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既是借老鼠来讽刺纨袴膏粱,无耻官吏,也从侧面展示出老鼠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在平时的农业生产中,鼠往往是不劳而获,破坏农田的代表。中原地区很早就有“鸡司晨,狸捕鼠”的设想,偏远地区的人们,如巴蜀的少数民族,也有养家蛇来遏制鼠患的传统。《尔雅注疏》说,老鼠类的动物“一岁千斤,为物残贼”,“贼害于物”当是农业社会中对它看法的代表。

狗猫鼠形象意义(鼠牛狗还有其文化)(1)

2、表里不一的狗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我们今天常常夸赞的“人类的朋友”,在古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喜爱,甚至充满了轻视。俗语说鸡鸣狗盗、狼心狗肺,即使肯定了它看家护院的功能,也只是一句“狗腿子”。《尔雅》说“熊虎丑,其子,狗。律曰:捕虎一,购钱三千,其狗半之。”

虽然不知道古人是凭借着什么将狗错认为虎、熊这样的猛兽的孩子,但依据这样的解释,我们大概能看出狗为什么不受待见了。虽然狗是人类社会较早训化的猛兽,但它的体内毕竟还残存着狼的野性。现代作家莫言的《红高粱》里,写到过吃了人肉的野狗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古人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对突发狂躁的狗的厌恶和惧怕。而且,野狗往往盘桓于乱葬岗,“人相食”的年代,狗的食物也未必不发生变化。

当然,古人仍然没有否认“田犬”的关键作用,孔子说“狗,叩也,叩气吠以守。”长期的陪伴下,狗和人都形成了相互的依赖。关于狗的词语虽然贬义较多,但形象是较为固定的,对外是耀武扬威,对内是温驯,对狗的印象常因为身份的不同而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狗猫鼠形象意义(鼠牛狗还有其文化)(2)

3、温柔勤劳的牛

说到牛,它所受到的重视就不需要多说了。有学者根据甲骨文的“物”推测,早在商周时期,牛耕就已经出现,尽管这种说法还存在争议,但牛耕的大范围推广当是在春秋战国以后。在农业上,一头牛的价值难以衡量,是一个家庭里当之无愧的重劳力。

在《尔雅》里,牛往往肉数千斤,有的还可以健行数百里。为了鼓励农业的发展,牛的 “生命安全”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尽管“轻烟散入五侯家”,约束百姓的法律并不能强制实行在特权阶级,但这已经表明一种鲜明的态度。

关于牛的词语较为中性。汗牛充栋、庖丁解牛都是对人的夸赞,也许是必不可少而理所应当,牛并没有太出风头,但“老黄牛”这样的形象至少不会是贬义。

狗猫鼠形象意义(鼠牛狗还有其文化)(3)

二、封建社会,在祀与戎

我们已经知道,作为农耕文明的参与者,中国古代的动物们因为自己的习性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一个国家是立体的,作为一个农业国家,动物在农耕文明中展现出不同的形象,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中国,动物在封建的阶级、礼制下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1、贪官污吏、腐朽公侯的鼠胆小人

《诗经》的“硕鼠”,是批判贪官污吏、腐朽公侯的典型形象,在强调礼制的语境下,老鼠又有了“城狐社鼠”、“首鼠两端”的黑历史。在先秦,和“硕鼠”对标的,是另外一种“动物” ——“五蠹蛀虫”。在田野,老鼠毁坏庄稼,在城市,老鼠毁坏仓库、书籍、宗庙……

狗猫鼠形象意义(鼠牛狗还有其文化)(4)

就算没有大害,躲到了茅坑里,还有一位李丞相要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尔”,不免就让人觉得老鼠畏畏缩缩,獐头鼠目。所以以后封建王朝选官观容止,因为长相被打压的学子不计其数。

2、“千斤”之牛,坐不垂堂

虽然牛耕是封建社会才广泛使用,但牛的驯养以及参与人类生活却并不晚。古代周天子祭祀祖先,要准备太牢、少牢,牛是最尊贵的牺牲,只出现在最尊贵的人家最盛大的一次祭祀之中。古代生产力水平毕竟有限,牛在最初还无法大规模饲养,但在用于耕作之前,牛的礼制作用也并不小。《尔雅》注说“汉顺帝时疏勒王来献犎牛”,可见健壮的牛也被看作祥瑞,受到重视。

3、朝廷鹰犬的狗腿子

说起来,狗的礼制意义似乎不大,它既不像老鼠一样破坏祭祀,备受厌恶,也不像牛一样在祭祀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狗在封建社会,更倾向于为人臣子的形象。说得难听一点,近于“妾妇之道”,因此,是傲骨的书生所不取的。我们常看的清宫剧里面一句“狗奴才”,不也是清朝才骂骂吗?

狗猫鼠形象意义(鼠牛狗还有其文化)(5)

那么,在此之前呢?狗的“为臣之道”,是做“朝廷鹰犬”。对内对外两幅面孔,如果说之前从农业社会的角度解释狗为什么不招人待见还多少有点牵强,那么现在可是显然了。文人傲骨嘛,对吏员,对厂卫,衮衮诸公看不惯可是太应该了。

但,这也是狗的生存方式,优胜劣汰之后的成果。所以被驯化的野猪还是猪,被驯化的野马还是马,唯独被驯化的野狼,就成了狗了。

三、儒家社会,郁郁乎文哉

上面对于动物形象和动物词文化的解读,更多偏重于经济基础和政治考量方面,在文化上,由于儒家长期以来占据了我国的思想正统和政治主流地位,即便曾经有过三教合流这样的文化盛况,我们姑且还是把古代中国作为典型的儒家社会来考虑。在儒家的思想语境下,动物词又会产生另外一些新的意义。

1、在儒家思想语境下的鼠

我们知道,儒家讲求三纲五常八条目,君子小人分明。鼠,在儒家的观念里,可谓典型的小人形象。鼠肚鸡肠是为不仁,首鼠两端是为不义,城狐社鼠是为不礼,鼠目寸光是为不智,獐头鼠目是为不信……更有胆小如鼠、掘室求鼠……

鼠,不言不动,尚且显得不像君子那么大气从容,更添上毁坏食物、用品的罪恶,传播疾病的毛病,哪里能好?欧洲有中世纪那样的鼠疫,中国也不少。

2、在儒家思想语境下的牛

牛的风评,放到那群道学先生里,也不差。早在春秋战国,就有庖丁解牛的典故,那里牛不过是展示人的技艺的媒介,不提也罢,但唐宋以后,常有人歌牧牛词,文人画兴起以来,又有不少人专职画牛,可说是文人对牛的认可。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人常悯农,且不管是装样还是真心吧,牛就是他们绕不开的一环。安贫乐道的。常穿牛衣,暂时困顿的,也有牛角挂书的经历。中国的农民供养了庞大的帝国,供养了智慧的官员,牛,是他们与下层联系的代表。

狗猫鼠形象意义(鼠牛狗还有其文化)(6)

3、狺狺狂吠与奴颜婢膝

柴门闻犬吠”的时候,它们是看家护院的,“被驱不异犬与鸡”的时候,他们是惶惶然的,“左牵黄,右擎苍”的时候,它们是追在人们脚边的,“东门外牵黄犬”的时候,它们是狗不嫌家贫的。狗一直是讨好人类而存在,可是这种谄媚并没有为它们赢得读书人的赞许。

在儒家的语境里,“狗眼看人低”是早就存在的词语。狗,拿着儒家的道德标准一套,占一个“忠”字,其他呢?狗的忠是有限度的忠,只围绕自己的主子。我们假设一个读书人,他没考取功名的时候面对知县老爷的狗,他失意被贬的时候面对权贵的狗,他当然觉得狗都跟他过不去。就算是得意了,面对那些狗,他又会觉得谄媚。对着那些可恶的小人一套,这就是狗的样子!完了,翻不了案了。

四、小结

总的来说,动物词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同一文化中的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解读。比如狗,英文中有活泼可爱的意思,lucky dog正是对人的夸赞,再如龙,龙在中国是祥瑞,是图腾,是皇权的代表,备受尊崇,可是在西方,龙邪恶而丑陋,往往被勇士所斩杀。

本文探讨的时空范围仅限于中国古代,捡拾了较为典型的视角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追根溯源,将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与中国的传统社会意识形态相比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无优劣之分,正是这样丰富多彩,有同有异的文化,才构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文化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尔雅注疏》

2、刑疏《尔雅》中的动物文化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