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也就是说白露之后,天气才开始真正转凉。

尤其是夜里,常言道“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

白露微凉的夜里,常常勾起诗人的无限愁思,很多诗人都曾在白露时节写下或洒脱或愁苦的诗词,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触动了游子的心弦。

这首诗名为《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春望四首绝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公元759年,正值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山东、河南等地都陷入战乱,杜甫因此和家中几个弟弟分散各地。

古代交通和通信本就困难,再加上战火连天,更是音信不通。

他在另一首诗《春望》中曾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以想象在那样混乱的年代里,通讯不便,杜甫对弟弟们是有多思念,多担心。

正逢逢白露之夜,凉意袭人,又听到戍楼上报时的鼓声,和离群孤雁的哀鸣声,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愁思,于是便有了这首《月夜忆舍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对弟弟们的思念之情。

杜甫春望四首绝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

虽然诗题是“月夜”,但是诗人开头却从戍鼓和雁声起笔,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凄凉的边塞秋景图。

城楼上响起了禁止通行的鼓声,空中又传来孤雁的悲鸣声,使得本就荒凉的边塞变得更加沉寂。

这里最值得玩味的是“雁”这个意象,那么多景物,诗人为何偏偏选择了它呢?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离群的孤雁本就象征亲友的分离;第二秋日里,大雁南归,可是诗人却无法回到家乡,无形中加深了他内心的愁苦;第三自古便有“鸿雁传书”的说法,也许诗人也希望大雁能够为他带来亲友的信息。

所以这看似平平常常的意象,实际暗含了诗人无限的情感。

杜甫春望四首绝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

颔联两个句是全诗的中心,诗人所有的情感都是由此而生。

今夜清露盈盈,诗人明白这是要进入白露时节了。

他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明月,总觉得不如家乡的明亮。

王昌龄曾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普天之下,只有一轮明月,可是诗人却说此地明月不如家乡,这当然是很无理的说法。

然而诗歌魅力便在于此,看似很不合理的情节,实际最能反映诗人的情感,即所谓的“无理而妙”

就像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实际上霜不会满天,但这首诗依然成为千古名句,因为人们关注的是这首诗所营造出来的意境。

杜甫这里也是如此,看似无理,却动人心弦,因为他说出了普天下所有游子的心声。

杜甫春望四首绝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4)

颈联两句诗人转入叙事抒情,看似很直白的10字,却让人莫名心痛。

他的弟弟们因为战乱流落天涯,他们的家园也被毁坏了,他甚至无法确定亲友们是否安全。

最沉痛的是“无家”这两个字,不仅暗指家园的毁坏,更是指和兄弟的分离。

倘若家园还在,那么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有个念想;若亲人都在身边,无论在哪里都是家。

可是偏偏无论是亲人还是家园都不复当年,诗人心中的愁苦该有多深。

结尾“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他一直想给亲人写信 ,可是不知寄往何处。

外面依旧战乱不休,他的心中担忧到了极点。

诗歌到此结束,但是诗人的对弟弟们的思念担忧之情却是无穷无尽。

杜甫春望四首绝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5)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却流淌着浓浓的情意。

不言愁,而愁情自现;不写思,却思情绵绵,可见诗人笔力之高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读了这首诗,你是否也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