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汉字。汉字有一个一脉相承的演化顺序,有人将英语和汉语做了一个比较,一个几千年以前的汉字,可能绝大多数中国人根据汉字的演化可以辨认出来,而几千年以前的古英语怕是没几个人能认出来。

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第一种比较成熟,已经成体系的汉字是“甲骨文”。所谓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牛的肩胛骨和龟甲上的文字,由于主要记载的是占卜之事,故又名“卜辞”。

甲骨文破译(甲骨文的发现)(1)

甲骨

甲骨文发现于晚清时期。1899年,在清政府做官的翰林王懿荣身患痢疾,拉肚子,他就去北京的药店中开了几副中药,在这几副中药之中有一味药叫龙骨。王懿荣在煎药的过程中发现已经被捣碎的龙骨上好像有某种刻画符号,他就将这种已经被捣碎的龙骨进行了重新拼凑,拼凑好之后发现上面确实有一种刻画符号,王懿荣马上就意识到这可能是时人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上古文字,他很快就将北京药部中的龙骨收购一空,对其进行研究,推断出甲骨文存在的时间为商代,将汉字的历史上推到殷商时代。由于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并对其进行研究,故一些学者将其称为“甲骨文之父”。

1900年,王懿荣去世,其子王崇烈来到北京,变卖家产,偿还王懿荣的债务,并将王懿荣收集的千余块甲骨卖给另外一位甲骨文研究先驱刘鹗。1903年,刘鹗从他所收藏的5000馀片甲骨中精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一书。

在该书的中,刘鹗讲述了发现甲骨文及王懿荣收购甲骨的过程,记述了文字从古籀文到隶书的发展过程,第一个提出了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的认识。该书的出版将甲骨文由只供少数学者观赏研究的古物变为广大学者研究的资料,在甲骨学史和中国历史研究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

在中国发现新文字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世界,西方的考古学家、历史学者以及抱着在东方发财梦想的一些人纷纷东来,在中国收购甲骨,短期内就将北京的甲骨收购一空。之后这些人打听到甲骨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即中国历史传说中的殷墟,故短期内安阳农民手中掌握的甲骨也就被收购一空,所有人都认为已经没有这东西了,就算有也是有主之物了。

甲骨文破译(甲骨文的发现)(2)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对照表

甲骨文破译(甲骨文的发现)(3)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对照表

甲骨文破译(甲骨文的发现)(4)

甲骨文与现代汉字对照表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清王朝灭亡。从二十年代开始,民国政府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殷墟进行考古发掘,很快在此地发现了大量的商代甲骨以及商代遗址等。殷墟的考古发掘一直持续到现在,中国的考古学者在此地先后发现11座商王大墓,15万片甲骨,通过分析研究分别出单字4000余个,现辨识出1500余个。除了在殷墟发现的商代甲骨,在陕西宝鸡周原等地区还发现有先周及西周时期的周代甲骨。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涌现出史学界所说的“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在研究甲骨文过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四位著名学者,分别是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此即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时的“甲骨四堂,郭董罗王”之说,这一概括已为学界广泛接受。唐兰先生评价他们对甲骨文的研究时说:“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4000多个单字,到目前为止能够辨识出来的也就1500余个。2016年11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征集评选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的奖励公告》,馆方宣布对破译未释读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作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奖励5万元。到目前为止,获得这一奖励者寥寥无几,只有蒋玉斌、王子杨先生等几个人。

稍晚于甲骨文的另一种文字是“金文”,金文即刻写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由于主要出现在编钟和青铜鼎上面,顾又名“钟鼎文”。金文也出现于商代,但商代时期铜器刻写的文字较少,多则十几个,少则几个,往往写的比较多的就是铜器主人的名字。发展到西周时期各青铜器上的文字显著增多,如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的毛公鼎有文字497个。我们常说自己是中国人,“中国”一词最早即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面。

甲骨文破译(甲骨文的发现)(5)

毛公鼎

甲骨文破译(甲骨文的发现)(6)

毛公鼎铭文拓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