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帝堪称一流工匠,却只是三流君王

他是权力滔天财力雄厚的帝王 可惜却只是三流君王(1)

秋七月乙丑朔,帝不豫。丙寅,罢袁崇焕。己卯,封魏忠贤、孙鹏翼为安平伯。……甲寅,大渐。乙卯,崩于乾清宫,年二十三。遗诏以皇第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

——《明史·熹宗本纪》

姓名:朱由校

身份:明熹宗悊皇帝

活动范围:北京

生存年代:公元一六〇五年-一六二七年,二十二岁

爱好是全人类特有的感情寄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兴趣的事,多数人拿来陶冶性情、调节生活,也有少数人以此发展成谋生手段。

遗憾的是,有些人居然沉湎于兴趣爱好之中,无法自拔,但又不为谋生,甚至迷到连自己的职业与责任都忘乎所以。这类怪事理所当然容易出现在那些不愁穿、不愁吃、得过且过的高级统治者身上。

按理说,皇帝也算是一个高级职称,有形无形的工资拿得最多,本该为天下人负责任,即使不能做到像雍正帝那样每天加班批阅奏章,累得吐血,起码也得关心一下国计民生,体恤一下黎民百姓。唐太宗就做得不错,他以爱好书法著称,拜名家为师,勤练书法,但并不妨碍他成为历史上最杰出的明君;乾隆帝也还算可以,虽然经常研究古玩、吟诗作对,但也建立了令他沾沾自喜的文治武功。

做得很糟糕的,首先会想起两个亡国之君:宋徽宗和李后主,他们都是名噪一时、作品流传千古的艺术大师,前者沉迷于书画创作,后者钟情于诗词歌赋。下场均是沦为战俘,被折磨致死,很是悲惨凄凉。

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位出类拔萃的艺术家皇帝,虽然他没有直接体会到亡国的酸楚,但王朝在他手上已彻底烂掉了,无药可救。尽管在古人看来,他干的事算不得艺术,而且没有证据确凿的作品传世,如果有,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上,恐怕价格比宋徽宗的书画要高出许多。

他就是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他的兴趣爱好就是木匠之活。

明朝万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夏,天启帝的爷爷神宗万历皇帝撒手人寰。一生饱受压抑的爸爸──光宗泰昌帝终于在年近不惑之际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可惜乐极生悲,纵情声色,在位不足三十天便在“红丸案” 中不明不白地暴毙。九月初六,十五岁的长子朱由校在大臣拥立下仓促继位,年号天启。

天启帝在位七年,几乎没留下任何值得称道的政绩,或许他根本不知道何为政绩。后人对这段时期的印象,不外乎是大太监魏忠贤擅权乱政、皇帝乳母客氏为非作歹、朝堂混乱、政治黑暗、忠直大臣惨遭屠戮、满洲铁骑横扫辽东、农民战争此起彼伏,本就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这七年间加速走向崩溃。如果天启没有早死,在北京城等待李自成或多尔衮致命一击的很可能就是他。

终年二十二岁的天启死后无嗣,五弟朱由检(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入继大统。见到天启留下的一座沉香假山,上面池台、林馆悉具,灯屏、香几精美,崇祯轻声叹息说:“亦一时精神之所寄也。”他试图力挽狂澜、励精图治,但为时已晚。天启去世十七年后,明亡,崇祯自缢而死。

很难单纯从兴趣爱好的角度来解释天启的荒唐举动,还是先看看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吧。

鲁班级皇帝巧夺天工

说起能工巧匠,人们往往想起鲁班师傅,不过年代太久远了。中国人把“士、农、工、商”四种主要职业由高往低排列,制造人为的差别和歧视,设计、技术之事被轻蔑地斥为“奇技淫巧”,让精通技术活的人被迫身处社会底层,既无政治地位,也无经济地位。历史书上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却没多少能工巧匠,虽然他们制作了不朽的兵马俑,构建了比北京故宫大得多的唐朝大明宫。

朱由校师傅却对此毫不介意,对他来说,别人的非议甚至连耳边风都不是。没人知道他何时爱上工匠之活,也没人知道到底是谁把他引向这条艺术之路,人们只知道他常年乐此不疲,倘若鲁班在世,对他的才艺也只能自愧不如。

朱师傅是一个木工能手,很有木匠的天分,经常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等木工,样样精通且技巧高超,一般能工巧匠望尘莫及。据说,凡是他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都能够做出来。凡是喜欢的木匠工作,心灵手巧的他都要亲自劳作。

他对木工的浓厚兴趣有如盎然春意。当了皇帝后,依旧我行我素,整天埋头于木工房,一门心思琢磨器物、摆设,小玩具,做到半夜也不休息,做到饭都忘了吃,也不觉得饥饿。

他的作品常施以五彩,精致而妙丽,雕刻上尤其下功夫,独具匠心,出人意表,绝对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珍品。他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艺术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制成一件作品后,满意的会反复赏玩,自得其乐;不满意的会毁掉重造,孜孜不倦,臻至完美 。

天启是所处时代里唯一做木工只为爱好不为稻粱谋的师傅,这位皇帝的寝宫里堆满了各种木料,以及锛、凿、斧、锯、刨等工具,做起木工活可以顺手拈来、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这样制造出的木器作品才是“奢侈品”,其他木匠所做的不过是“日用品”。

做了那么多精美的木器,天启自己并不使用,只是一味制作和把玩,享受的是做木匠活的过程。有时,他叫小太监把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卖,不是为了卖钱,只是给作品找个识货的主,因此得到成就感。有时要卖的是某件得意之作,他会叮嘱小太监,此乃御制之物,价须多多往上,要是真卖了好价钱,自然满心欢喜。

《诗经》说:“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这十二个字形容朱师傅的工作态度和他打造的木器作品,非常贴切。

其次,朱师傅的设计是别出心裁的。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坚且滑。他便亲自设计了小拖床,床面小巧玲珑,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设有挂绳的小钩。他坐在拖床上让太监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前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后推行;几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奇快,短短时间就可往返数里。

明代一般匠人所造之床极为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平庸。朱师傅遂自行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雕镂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工匠所叹服。

他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所做小木人,男女老少,神态各异,五官四肢,无不齐全,动作亦惟妙惟肖。他为梨园做的木偶男女不一,高约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木偶下面安装平底,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他还造了用大木头凿钉成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方木池,周围朋纱囤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拽动,就形成了水上木偶戏台,宫中常演的剧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均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

此外,朱师傅的雕工、漆工,也是非常上乘的。从配料到上漆都自己动手,并喜欢创造新花样;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雕镂技艺,在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沉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

除了木工,朱师傅的模型制作也别出心裁,让人叹为观止。他曾亲手制作的娱乐工具颇为精巧:用大缸盛满水,盖上圆桶,在缸下钻孔,通于桶底形成水喷,再放置小木球于喷水处,启闭灌输,水打木球,木球盘旋,久而不息 。他又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宫殿,形式仿乾清宫,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小巧玲珑,巧夺天工,雕琢细致,堪称当时一绝 。

当今,明式黄花梨家具已成为西方各大博物馆竞相收藏的艺术精品,是中国继书画、陶瓷之后的第三大艺术收藏品。天启帝的率先垂范,开一代奢侈木器之先河,实在居功至伟。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天启名为皇帝,实为工匠,当皇帝渎职,做工匠却称职。这样的角色错位乃至混乱,发生在国家最高领导人身上,后果是灾难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