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班第5讲词修辞手法(比拟设问互文)及词牌《破阵子》释义,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破阵子三四两句的修辞手法?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破阵子三四两句的修辞手法
中级班第5讲词修辞手法(比拟设问互文)及词牌《破阵子》释义
一、古诗词中的常见修辞手法
诗词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设问、互文、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等。 上一讲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修辞手法的比喻、借代、夸张,然后又介绍了个新词牌《唐多令》。从这讲开始,我们逐一介绍一些古诗词创作过程中要用到的一些重要的修辞手法。这一讲我们先来学习诗词的修辞手法拟人、设问、互文。
(一)、比拟
定义: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比拟的形式:拟人、拟物
(1)拟人
就是把物当成人来写,或者用表现人特性的词语描述物,或者直接把物变成人。
例如:《玉楼春·春景》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苦也不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拟物
就是把“人”当成“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为了表达的需要,将人的本质特点转移于其他事物。
例句:
①《清平调》李白 (唐)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②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五代〕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③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3、比拟的作用
比拟能启发读者想象,令文章更生动。运用这种修辞手法能收到物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物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1)色彩鲜明比拟可以让暗淡无色的表述变得色彩鲜明,平淡无奇的语言变得生机勃勃。
例如,汉乐府《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如云间月。”
卓文君用头顶白雪和云间月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和坚贞,这比直言如何坚贞更让人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那种悲痛心情。
(2)描绘形象
比拟可以让静的变成动的,让抽象的变成具体形象、活灵活现的,从而让诗词变得富有艺术魅力。
例如,贺知章的《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比拟成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苗条身段、婀娜的腰身。
(3)表意丰富
通过比拟,还可以表现人们的想象力,思想倾向和感情色彩,创造某种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
例如,林逋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里就是采用拟人的手法。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将白鹤那种喜爱之情表露无遗;“合断魂”一词是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4、比拟的运用
比拟确实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用得不当,还不如不用。因此,运用比拟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本体事物和拟作事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联系,具有可拟性,符合事物的特点,能唤起人们的想象。
例如柳宗元的《柳州城楼寄漳门封连四剌史》),“岭树重障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江流的弯、转和九回肠不是很相似吗?如果将这百转千回转的江流比拟成白杨树,自然就不符合事物的特点了。
第二,要注意感情色彩。比拟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因此比拟的事情色彩必须鲜明。运用比拟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例如,辛弃疾的《鹧鸪天》:“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用城中桃李花比喻畏惧金兵的朝廷权贵,用溪头荠菜花比喻民间主战力量。那些权贵面对金兵到来,一个个愁眉苦脸,而民间主战力量却一派生机勃勃,很好地表达了作者主战的坚定意念。
(二)设问
1、定义:
设问,就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先故意提出问题,然后回答。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给子答案,让读者去思索体会的修辞方法,其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
2、设问的几种形式:
①、一问一答式:
提出一个设问句,紧跟着写一个答句。此种设问,能迅速集中读者注意力。
②、几问一答式:
即先集中提出—连串设问句;然后,集中加以回答。此种设问,能增强论辩力量,引人深思。
③、连续问答式:
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式。此种设问,能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势不可挡之气势,具有强大的论辩力量。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增强效果,深化主题。
如果是开篇用设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那就是“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如果是在中间设问,那就是“承上启下”;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如果是在结尾设问,那就是“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的《虞美人》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唐)白居易《忆江南》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互文
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二、词牌《破阵子》释义
(一)、词牌的渊源:
《钦定词谱》中关於《破阵子》的词牌简介为:唐代教坊曲,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云:“唐《破阵子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简介中貌似给我们传达了一个这样的信息,《破阵子》来自于唐教坊大曲《破阵子乐》,既是一种军乐。而明朝文人王洪先生主编的《唐宋词百科大辞典》其<词学知识.常见词牌>中<破阵子>一目中亦云:“又名<破阵乐>入.<十拍子>”和“始见于晏殊”的记述。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关於《破阵子》与《破阵乐》和《十拍子》的关系,这一点词界很多争议。大体认为《破阵子》与《破阵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牌,唐代所传《破阵乐》之辞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六言八句三体。宋人《破阵子》乃是唐代大曲之一段,其体与《破阵乐》长调全异。宋人之《破阵子》仅此一体,辛弃疾两词与原曲声情相合,甚为豪壮。而《十拍子》是否为《破阵子》别名也没有确凿考证。
(二)定格
钦定词谱为晏殊《破阵子·海上蟠桃易熟》,此调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龙榆生词谱为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三)正体范词与谱格规范解析:
1、正格:
[1]晏殊体(海上蟠桃易熟)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海上蟠桃易熟 人间秋月长圆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惟有擘钗分钿侣 离别常多会面难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此情须问天
中平中仄平韵
蜡烛到明垂泪 熏炉尽日生烟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一点凄凉愁绝意 漫道秦筝有剩弦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何曾为细传中平中仄平韵
[2]辛弃疾体(醉里挑灯看剑)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三平韵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仄仄平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八百里分麾下灸 五十弦翻塞外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沙场秋点兵
中平中仄平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仄仄平平中仄句中平中仄平平韵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中仄中平平仄仄句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可怜白发生
中平中仄平韵
2、谱格规范:
【1】句序:
两体皆为66 77 5(上下片);
【2】句式结构:
六字句:2/4或4/2-------四句;七字句:晏殊体4/3------四句,辛弃疾体3/3/1一句,3/1/3一句,4/3----两句;讨论: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八百里/ 分/ 麾下炙,五十弦/ 翻 /塞外声。五字句:2/3——2句。
【3】对偶:
上下片中第一拍的两个六字句、七字句都满足对偶的条件。在众多前人例词中,起拍二句 工对为多。三四句以宽对为主。下片亦同。可见,词牌《破阵子》的对偶要求是,最起码上下片中必须有一处工对。声情特点词牌宫调:元 高拭注“正宫”,正宫调宜抒写什么样的情感?正宫——惆怅雄壮。
作业
第一周:以“我来人间一趟”为主题,以惆怅为创作主情调,依晏殊正格体填《破阵子》一阙;
第二周:以雄壮为创作主情调,依辛弃疾正格体填《破阵子》一阙。要求:以上两篇作业题目自拟,韵部不限,亦可步韵依韵用韵。要求上下片至少有一处对偶。并做到物象选择合理,主题明确,意脉顺畅,情感真挚。作品格律一律自己校验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