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邮政?
当然有。
如果没有的话,唐朝皇帝唐玄宗的皇妃想要吃荔枝,是谁从极远的南方千里奔袭,昼夜不停地把新鲜荔枝送到杨贵妃的手中的?唐代大诗人杜牧还就这件事写了一首诗,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已经千古流传。
杜牧狠狠挤兑了一下皇帝,嘲讽他滥用物力却只为给他媳妇儿运送荔枝的可笑之事,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却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现代人听起来可能觉得有点夸张,因为我们现在动动手指,就能够在网络上下单几乎任何水果,不出两三天,一定会全程冷链地送到家中,并且快递盒里会放着干冰为水果全程保鲜。
但是在古代,即便像是想要吃到一串新鲜荔枝,都要受到臣子文人的口诛笔伐,因为这实在是一件骄奢淫逸的大事。
史书《新唐书·杨贵妃传》上记载着这件事:“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当时是一个个骑着马的驿卒来回传递,就像是一场在中华大地上的接力赛一样,一匹马累了就换另一匹马,就是为了及时把荔枝送到长安。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太多太多的官差驿卒被活活累死,还有数不尽的驿马也倒毙在这条送荔枝的路上。
这条“生鲜冷链”是用活生生的生命堆砌出来的。
想到这里,这就令人十分好奇了,令人不禁畅想,古代的邮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除了皇室,还有谁能用这个遍布在全中国的邮政?
我们必须得先说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邮政史很多地方相同,但是也有很不一样的地方,甚至还有很多有趣以及值得琢磨的小细节。
邮政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不管是哪朝哪代,这就是邮政的基本职能。传说中,尧帝曾经为了鼓励国民提出意见,设置了木鼔,无论是谁有任何意见和建议,都可以击打这面鼓,传递出不满的信息。
传说毕竟是传说,真实性现在已经不可考证,我国最早的关于传递公文以及运送物品的历史,开端于距今整整3000多年前的商朝和周朝时期。
商纣王这个暴君就曾经使用烽火传递信息,等到了西周的时候,中华大地已经有了非常完善的邮驿制度,从这时候开始,军事上大量使用烽火台传递信息。
最著名的故事是这个——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周幽王想要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的事情吧?
在这个故事中,烽火台就起到了报警的作用。但是周幽王没有好好利用,非得效仿《狼来了》的故事,各路诸侯见到了烽火,纷纷赶来救援,但是却只看到了褒姒的微笑,以及周幽王的那张傻脸。
没有任何敌人,诸侯感觉受到了欺骗,但也不好发作,只能生着闷气纷纷回到封地。
等到周幽王的城池真的遭受大敌进犯的时候,心急之间点燃烽火,但是这一次诸侯不相信,就没有人来救他,西周王朝因此覆灭。
但是西周的邮政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机制,比如有高级人物,像是王公贵族们想要办急事儿,就可以去找一种叫做“驲”的高级快车。
这可不像是打出租车一样,这全部是免费的,专门给这些人办急事儿使用的。
但是这些贵族再急,也不能使用专门给皇上一个人儿的单骑马传,也就是一个人骑着马昼夜传递信息。
西周时候、乃至古代的邮政和马匹是分不开的,那时候就有规定,在晚上必须得有8名顶头邮差以及80名普通的邮差随时保证传递邮件。
而且在道路上还设有各种各样的“休息区”,就像是现在我们高速上的服务区一样,在“邮路”上,每8里地就有一个给邮差补充食物的饭铺。
想要睡觉了怎么办?
不急,每经过32里地,就会有一家客栈,服务周到,不管是邮差还是马匹都会得到悉心的照料。
除了这些,还有各种各样的休息站,他们有着不一样的名字,分别是“委”、“馆”以及“市”,这些基础设施保证了当时邮路的畅通无阻。
说道邮政,就不得不说千古大帝秦始皇。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把全中国的车轨都制定了统一的型号,甚至还修建了数不胜数的驰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驿道),真正大规模的邮驿出现了。
甚至我们现在还在用的“邮”这个概念,就是在秦始皇这时候统一起来的,成为了邮政的专有名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接力传递从此出现。
而且,秦朝的邮递员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这时候制定了一系列现在看起来非常严苛的法律,秦《行书律》中提到,邮递分为急行文书以及普通文书。
像是皇帝诏书这种一等一的急行文书,那是必须得用最快的速度送到目的地,无论昼夜,无论寒暑,哪怕是天上下冰雹也得策马送出去。
就算是“普通文书”,那也得当天就得传递出去,也就是现在我们购买快递时候的“当日发货”,是绝对不能够积压的。
如果违背了这些条例怎么办,律法上已经写明了,只要有敢耽误的人,就用严刑律法处置,如果贻误了国家大事,那可能会被砍头的。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邮路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很多人记得《三国演义》中猛张飞疯狂鞭打一个小小的“督邮”,这个“督邮”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官吏,相当于一个省里主管邮政的部长,“督邮”这份工作真的太吃香了,因为邮政的规模越来越大。
这时候,骑马的快递员和不骑马的快递员已经分开了,骑马跑长途的叫做“驿”,当时是每三十里就有一个驿站,刚开始的时候,驿站只接待官方的邮差,后来也就逐渐开始接待一些路过的官员。
走路的邮递员叫做“邮”,每隔十里就有一个邮亭,是供邮差歇息的。
当时邮政系统是一个非常有效率的机构。
有效率到什么程度呢?
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我们都认识,他成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用于测试地震的候风地动仪。
某一天,张衡发现自己地动仪西边龙头上的含珠突然掉落,掉在了下方承接含珠的金属蛤蟆的嘴中。于是张衡断然料定,西方一定发生了地震。
当时人们都不相信张衡的说法,但是很快,没有两天,快马加鞭赶来的邮差通报了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陇西真的发生地震了。
邮政之所以这么可靠,其实也离不开国家的强力管控,因为在那个没有通讯基站和手机、电脑的年代,拥有邮政就等于拥有了信息源,帝国的一举一动都需要邮政来实现,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邮驿工作从唐代开始,到封建王朝的末尾清朝,几乎全部都是由掌管军队的兵部管控的。
随着京杭大运河开凿完毕,邮驿除了陆路,后来还有了比较成熟的水路。
早在唐朝唐玄宗的时候(没错,就是运荔枝的这位同志),邮路上出现了一份名叫《开元杂报》的小刊物,这就是我们现代报纸的前身,在那时候就出现了。
宋朝时候汉族积贫积弱,邮政上就没有唐玄宗这样的闲情逸致了,甚至把邮差从民夫全部换成了当兵的士兵。
而且那时候还有了“最强的邮递员”,这是一种官方认证的称号,有一个现在听起来颇为喜感的名字,叫做“金字牌急递脚”。
这是专门运送特殊文书的,一路上绝对不能耽搁,日行几百里务必送到。
岳飞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很多人现在记得秦桧这个奸佞的行径,最后岳飞没有完成抗金大业,被产生猜忌的皇帝用十二道金牌召回朝廷。
这一道道的金牌,就是通过我们说的这种“金字牌急递脚”传递的。
没准儿这些邮递员不那么敬业一点、稍微懒惰一点,我们现在很可能就会看到一个被改写的历史,一个成功的岳飞将军,不像真实历史中的那样悲情。
明朝的邮递业格外发达,到了明朝后期,甚至出现了平民自己创办了民间快递用的“民信局”,这直接打破了曾经那些官办邮驿的垄断,真的算是让老百姓用上了便宜又快捷的快递服务。
到了明末的时候,国家顽疾尽显,北方也有敌寇出现。明朝腐朽昏庸的朝廷在这时候,无意间干了一件日后令他们追悔莫及的事情。
那就是,他们开除了一名驿站的小小驿卒。
这名邮递员的名字,叫做李自成。
闯王李自成。
有人说,这就是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一次开除员工。
李自成本来是明朝西北部驿卒中的一个普通的一员,他的工作就像是服务区招待所的服务员一样,但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他也会穿上战衣,阻挡敌人的进攻。
没想到他还没有报国,国家居然就把他给开除了。
这其实是李自成的无妄之灾,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想办法裁撤了驿站,就是因为驿站中有着大量的亏空,不知道多少官员在其中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而且偶尔还会有像大旅行家徐霞客这样的无业游民过来蹭吃蹭喝、白吃白住,走的时候还得拿点馍馍,一直这样下去,帝国会不断失血,本着长痛不如短痛的心思,皇帝开始裁撤驿站。
没想到,却裁出了一个李自成。
李自成等人没有工作以后,实在是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了可怎么办呢?李自成一咬牙,反了!
现在很多人在想,如果崇祯没有开除李自成,是不是明末就没有那么多的叛军,大明还能延续几年的国祚……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随着中国不断接触外国先进技术,传统的邮驿受到了非常强大的挑战,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开始觊觎我泱泱大国。
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蚕食中华,传统邮驿节节溃败,最终诞生了基于西方邮递业的现代邮局,最后电报也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使用,那些在中国遍地开花的驿站也逐步没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中国现代邮递业的发展是伴随着中国邮政主权的丧失的。
1896年3月20日,清朝政府委任了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为总邮政司,奉旨开办大清的国家邮政,但他是一个外国人,就这样,我们把兴办近代国家邮政的大权交给了英国人。
著名的郑观应也曾说过:“苟以赫德为之,后患无穷。”
事实上果真如此,在英国人赫德以后,法国人等外国人相继把持着中国的邮政,时间长达几十年之久,这样就产生了难以想象的恶劣影响。
清朝覆灭以后,传统的邮驿彻底消亡,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将驿站全部裁撤。
至此,几千年的有着“置邮传命”神圣任务的邮驿司吏以及广大的驿卒邮差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他们的敬业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历史上,就像是中华文明的血管,把所有的养料分配在这个偌大的肌体上,保证它从古至今的健康。
这就是中国古代邮政的传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