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1)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2)

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五实五虚的概念,这两种情况都能导致人体出现大病,它包括“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因为五实五虚恰好是两种相对的情况,我们就选择其中一种情况来分析,谈谈“五虚”之人,为什么容易出现大的疾病。

“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这些是从人体的脉象、肤温、气息、二便、胃口等方面,来判断人体正气虚损的五种情况。

“脉细”——血虚

脉细是指人体“血”虚了,不能充盈脉管。人体的血是通过脾胃吸收水谷之气化生而来,就像《黄帝内经》中所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人体的脾胃之气旺盛,就能将水谷精微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血,通过心脏的泵出、脉管的传输,从而营养人体的周身组织;如果脾胃功能下降,吸收水谷精微,转化血液的功能不足,人体就会出现血虚,脉道不能充盈,除了脉细,还可以见到如面色萎黄、手足麻木、神疲乏力等血虚不能濡养的症状。“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如果人体的脏腑组织长期缺少了血液的滋养,则会产生许多退化、萎缩性的疾病。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中医常常通过益气生血的方法,促进人体气血的恢复,常见的名方有归脾汤、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在平时的食疗中,可选择红枣、生姜、党参这类具有补益气血的药材来加强调理。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3)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4)

“皮寒”——阳虚

“皮寒”是指人体皮肤温度偏低的一种症状,它既可以使患者自觉周身怕冷,也可以使医生通过触诊的方法感知病人的肤温偏低,这是人体的阳气虚,不能温煦肌肤、推动气血运行的表现!明代有名的中医家张景岳说过“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他将人体的阳气比喻成自然界的太阳,能温煦万物,生长万物。《黄帝内经》更是揭示了阳气与人体寿命的关系,“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其意思是,人体一旦没有了阳气的温煦和推动,就像自然界没了太阳,万物生长将没有生机,人体的健康将受到很大的威胁。人体只有保护好自身的阳气,外周的卫气更加充足,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邪的侵犯。如果阳气虚了,卫外之气不足,风寒湿邪则更容易侵犯人体,引起各种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等,甚至外邪因阳气虚而传入体内,引起更严重的五脏六腑的病变。

出现“皮寒”这类的情况时,尤其要注意避免寒凉食物,如水果、牛奶、海鲜等,这些均可能会加重阳气的损伤。这时,可以选择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生姜、当归、羊肉等,均有补益阳气的功效。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5)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6)

“气少”——肺气虚

“气少”是对人体“肺气”出现虚损的一种描述。《黄帝内经》中有描述“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为气之本”。气是人体生命赖于生存的重要物质,而它是为肺脏主管。肺主管着呼吸之气和人体的一身之气,它吸入大自然的清气,并将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之气融合在一气,形成了“宗气”,从而推动呼吸及气血的运行。当“气少”肺气不足时,不仅会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还会影响宗气的生成和运行,而出现咳喘无力,气短不足以呼吸,动则加重,语声低微,倦怠乏力等,还可以出现胸闷、腹胀等气机阻滞不通的表现,人体还会因肺气虚导致卫表不固,出现自汗,畏风,容易感冒等免疫力下降的症状。中医有许多名方可以治疗这类情况,如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等。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7)

“泄利前后”与“饮食不入”——肾气不足

“泄利前后”和“饮食不入”,反映的是人体肾气及脾胃功能明显失调。在中医学理论中,二便是由脾肾主管。肾脏主管人体水液的代谢,肾阳的气化和脾胃阳气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过程,这样体内就不会产生多余的水气,不会引起大便溏泻和小便的频多、失禁等。人的脾胃正常运化才能够正常饮食,身体才能够吸收足够的精微,为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运转提供足够的营养。

其实,身体出现的每一个症状,都反映了人体背后可能隐藏着相关的病理状态。这种病理状态可轻可重,但当影响着五脏六腑的功能时,往往是病情比较严重了。所以,我们平时要多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地做好预防,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才能够避免大病的发生。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8)

供稿:芳村医院中医经典病房 颜芳

执行编辑:郭桂云

审核校对:庄映格

责任编辑:宋莉萍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9)

血虚生风筋脉失养(脉细缺少血液滋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