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见罗敷,下担捊髭鬚。”这是古乐府诗集《陌上桑》中所记载的一首诗歌。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胡子的喜爱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也能看出胡子在古代男性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形象特征。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1)

众所周知只有男性才能生长胡子,因此很多学者就提出了在古代时期人们对于胡子的审美与现代有着极大的区别。

现代人多数追求的“面白无须”,而在古代却是“以多须髯为美”,那么古人真的这么爱留胡子吗?

关于为什么审美标准会从“面白无须”为贬义到“以多须髯为美”,这个问题的探析角度就可以从古人为何爱留胡须入手,从这个方面就可以知道古人对胡子有着怎样的情结。

而探析古人为何喜爱胡子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有文字明确记载的史书资料。

一个是从有胡子在古人眼中的社会意义,这两个方面正好可以互相佐证,最大程度上还原真正的史实。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2)

一、中国古人是如何命名胡子

首先“胡子”这个名词是现代人对于男性面部毛发的一个统称,其实在古代人们对于“胡子”的命名是十分讲究的,不同部位的“胡子”都有其特有的名称。

比如说生长在嘴唇上面部分,鼻子下面部分的“胡子”就会称为“髭”;生长在嘴唇下面,下巴上的“胡子”称之为“须”;生长在两腮之上的“胡子”称之为“髯”。

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胡须”、“胡髯”、“髯须”等等,其实都是不尽相同的,与现代人对“胡子”的定义是有很大不同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胡子”这个名称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族群。

在古时候中原总会以“胡人”来称呼少数民族的人,而且一般情况下胡人的毛发都比中原人士发达,因此就将其命名为“胡子”。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3)

对比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也说过“中国人貌似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在《汉书》中也记载了“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胡子”来源的说法与“龙”有关,龙是中国一个至高无上的图腾,是崇拜的产物,这一点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自称是真龙天子就可以看出。

“龙”的形象中就有“胡子”,在《史记》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龙垂胡髯下迎皇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堕黄帝之弓。”

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把龙的胡髯当成了皇帝的象征,而人们根据《史记》的记载慢慢地也就有了“胡子”的出现。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4)

二、通过文献记载简析古人为何爱留胡子

胡人爱留胡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时期,胡子虽然一直存在,但是历朝历代对于胡子的喜爱和审美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1、古人的留胡子是以长短为美丑的判断标准吗?

首先提到古人爱留胡子就会想到很多经典的历史人物画像,每一位似乎都有着浓密而长的胡子,比如说汉高祖刘邦。

在《史记》中对于他的记载就是“隆准而龙颜,奏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那么古人对于胡子的喜好是否都是“以长为美”呢?

史书记载中汉武帝、汉昭帝等等皇帝都是古代的美男子,而且追究原因的时候都解释为他们拥有着一把漂亮的长胡子,《汉书》写到“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5)

由此可见在古代时期胡子的美丑确实是判断一个男性容貌的标准之一,而且越是想要突出表现一个人的英雄气概就越是注重其胡子的长度。

比如说对关羽胡子的描述就是“数尺长”,曹操的胡子也是“四尺长”,可见古人的胡子确实对一个人的美丑十分重要。

在《五杂俎》也罗列了一些人的胡子:三尺长者赵国皇帝刘渊、四尺长者崔琰、五尺长者刘渊之子、赵昭文帝刘曜。

这些记载都表明了在古代胡子越长越是代表着美观,可是真正的史实却不是这样。

中国人非常讲究“适可而止”,也就是说胡子在一定的范围内是越长越好,可是“须长过发,名为倒挂,必主兵厄。”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6)

2、古人到底喜欢留什么样的胡子

既然古人有爱留胡子的习惯,那么古人对胡子的美观度又是怎么定义的呢?当然上述提到的长度必然是其中一个审美标准,其次就是古人非常在意胡子的形状和颜色。

先从形状来说,上述也提到了古人对于胡子的定义是非常细化的,有“髭”、“须”“髯”的区别,而在古人的眼中“髭”是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嘴唇上面鼻子下面的胡子。

《释名》中有记载“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所以说“髭”的美丑也就成了古人在打理胡子时非常注重的部分。

在古代最为普遍的“髭”的审美就是“八字胡”,这一点在各个影视作品或者是画像中都能发现。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7)

所谓的“八字胡”也就是说中间短两边长垂直嘴角这样的一个形象,很多的皇帝其实也是这个“胡型”,比如说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

另外就是古人还很注重胡子的颜色,而古人的审美偏向就是黑胡子,关于这个结论有非常多的文献佐证,比如说《汉书》中就记载“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

这里所记载的就是王莽在篡位之后为了展示自己的雄姿英发就将自己的胡子染成了黑色,可见古人对于黑色胡子的喜爱程度之高。

除了史记之外,在很多的诗词中也经常会出现对于黑色胡子的赞美,比如说《与歌者米嘉荣》“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鹧鸪天》“追往事,叹今吾,春冈不染白髭须。”

这些都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胡子是很重视的,同时也可以看出古人对胡子的审美标准也是偏向于黑色,形状好坏要看“髭”的美观程度。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8)

三、古人眼中胡子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到底是什么

既然古人这么重视胡子的形象,那么胡子在古人眼中到底代表着什么?

1、胡子对胡人来说是一种气度和审美的标准

通过上述的种种分析可以看出,古人确实有留胡子的习惯,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必须留胡子。

在古代对于胡子是没有强制性要求的,根据很多出土的文物可以看出,并不是人人都有胡子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面白无须”的。

那么既然如此,古人为什么还是会对胡子有不一样的情结呢?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9)

首先来看上述提到的关于胡子的记载,很大一部分都是集中在王侯将相身上的,也就是说胡子虽然是古代的一种审美标准,但是却不是古代美男子的唯一判断标准。

在古代,胡子所能左右的审美其实是一种气度上的审美,也就是说无关五官长相,胡子能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气度气节上的内涵。

因为上述提到的无论是皇帝还是汉高祖、还是曹操、关羽以及赵匡胤等都是青史留名的人。

这些人的形象不需要美不美来定义,而是需要塑造一个非常英雄非常强大的形象,从这一点出发也许“髭”“须”“髯”被称之为“胡子”也有另一层解释。

古代时期一般都是将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称之为“胡人”,也就是蒙古人、契丹人等,这些民族的人,相对于中原人来说更加的魁梧,这是地域优势的结果。

因此胡人大多是高大威猛又长满了胡须的,这样的形象会让人觉得害怕,有一种威严感。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10)

因此留胡子也许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一开始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像胡人一样给人一种不怒而威的形象,慢慢地这样的形象就在王侯将相中形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

2、古人如此喜爱胡子就从来不刮胡子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古代既然不是人人都有胡子,那么自然就有人是需要刮胡子的。

而且上述也提到了胡子的长度如果超过了头发就是一种倒挂凶相,所以说古人不刮胡子是不可能的。

不过中国的历史如此悠长,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也是非常不同的,因此关于古人刮不刮胡子可以大致地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来看,这个分界线就是汉魏时期。

在汉魏以前刮胡子的情况是极少见的,《春秋元命苞》中写到“发精散为须髯”,其他的文献中也有相似的记载“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

古代人为什么下巴的胡须很长(从面白无须到)(11)

也就是说人是受之父母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包括毛发在内,因此没有父母的允许是不可以随意地动自己的身体。

正是因为这样的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汉魏之前的人们是极少刮胡子,不过过了汉魏以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刮胡子的风气就开始出现了。

所以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胡子对于古人来说是重要的,但是并不是必须需要的,人们是拥有选择自由权的,而且胡子也并不是判断美丑的唯一标准。

而是为一个人增强气场增强气度的加持,所以说尽管不是所有有胡子的人都是美男子,但是也不妨碍古人喜欢留胡子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史记》 司马迁 中华书局

[2] 《汉书》 班固 中华书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