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王氏族谱》序

王朝堂

王家砭王氏家谱(山前王氏族谱序)(1)

  王姓是中国诸多姓氏中人口最多的大姓。据2019年初,公安部权威发布的《中国大陆前23个大姓人口及占比的报告》和2019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至2018年底,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3.9538亿人,其中1.0157亿人姓王,占全国总人口的7.27%,是中国第一大姓。也就是说,平均每14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姓王。宿羊山山前王就是王姓这个庞大群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部分王姓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姓氏产生的源头和根脉上开始追溯,方可得解。

  一、王姓溯源

  在众多姓氏中,王姓是一个多民族的庞大的姓氏群体,也是中华民族最为尊贵的姓氏。然而,王姓又是中国姓氏中源流最多、最复杂的一个姓氏。据查证,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中,对王姓的记载和溯源,最早可见于东汉中期学者王符著的《潜夫论》和东汉末年学者应劭著的《风俗通义》。两者都收录、记述了当时的姓氏,并追溯了各类姓氏的来源。之后,关于王姓源流的探讨不乏众人,且多有论点。归纳起来,主要有4大源流:

一是源于姬姓。姬姓是黄帝25子中的一个名叫玄嚣的儿子所得并承袭。玄嚣之四世孙后稷为周人始祖。这一周姓始祖后来分别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一支是琅琊和太原王姓。这支王姓源于周灵王的太子晋的后人。公元前550年,即周灵王泄心22年,洛阳附近的谷水和洛水泛滥成灾,威胁皇族和百姓。灵王打算用堵的方法治理,这样可以保住皇宫,但却淹了农家。太子晋则认为应该因势利导,疏浚河道,这样可保住平民。对太子晋欲采用疏导的治理办法,灵王不予采纳。维护平民利益观念极强的太子晋据理力争,因而触怒了灵王,灵王把太子晋贬为平民。于是,晋便失去了继承正位的权力。因此,世人普遍认为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最终没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太子晋被贬后,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人遂以王为姓。这一支源于太子晋的王姓,后来成为天下王氏中最主要的支派。琅琊王和太原王及后来“三槐堂”号的王姓就是这支王姓衍生而来的。第二支是京兆和河涧的王姓。这支王姓源于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人。第三支是河东猗(yī)氏王姓,这支王姓源于周平王太子赤之后。

  二是源于妫(guǐ)姓。这支王姓是舜王的后裔,他们的先人是齐国的田姓,田姓家族被称作王家,他们的后人以王为姓。舜是妫姓,而田氏又源于妫为姓,所以田姓的这一支王姓是源自妫姓的。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汉代王莽源自此支王姓。

  三是源于子姓。这支王姓是殷商王子比干之后,商王为子姓的后裔。比干被商纣王剖心死后,他的子孙世代为之守陵,为了永久纪念他便改为王姓,所以这支王姓是源自子姓的。河南一带王姓是这支子姓王氏后裔。尔后逐渐形成了著名的汲郡(河南省辉县)王姓望族。后来,他们中的部分人散播到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等地。

  四是源于赐姓、改姓或他族。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称帝。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新朝下诏说:“明德候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吕言,或捕告反掳,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成吉思汗第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和追杀而逃往中原,因他曾身为王爷,为显其身份而改为汉姓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因曾与后唐最高执政者李存勖作对,为了保护自己随改为王姓,叫王保义。在北朝至隋唐时期,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更是屡见不鲜。营州王姓是高丽族后人。安东王是阿不思的后裔。

  在以上四个王姓流派中,姬姓王是王姓的主要流派。这支主流与妫姓王、子姓王一样都是皇帝的后裔,炎帝的子孙,是当今王姓的主体。赐姓王、改性王等王姓仅是庞大众多王姓群体中的极少部分。

  二、王姓的发展与“三槐王”的产生

  太子晋改姬姓为王姓后,历史上把他作为王姓一个重要得姓始祖,也是太原王、琅琊王姓第一世。这支王姓传到第九世王错,成为魏国惠王大将,从此王姓重新贵显,成为将门之家。从第十世愤到第十五世颐皆任上等职官,但尚不显耀。直到第十六世王翦时,名声开始大振,家族也随之显赫。王翦、王贲父子为秦朝大将,曾帮助秦始皇用10年时间先后灭掉六国,统一秦朝,其功可谓大矣!王翦孙子第十八世王离为秦二世亥的大将,被封为武城侯,镇守巨鹿。公元前209年7月,刘邦、项羽起兵反秦,项羽先兵攻打王离。由于秦王朝暴政,失得民心,原被秦灭掉的六国乘机复起,一时诸侯林立,各自称王,矛头共指秦朝官府。王离虽率兵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被项羽所败。王离被俘,遂自杀保节。公元前206年秦灭亡了。

  王离有二子,长子王元,次子王威。元、威兄弟二人为太子晋王氏第十九世。作为亡国败将之子,王元、王威兄弟二人在渭水流域咸阳一带难以立足,于是王元带领全家迁居琅琊(今山尔省临沂市北),后发展为琅琊王,王元便是琅琊王始祖;王离次子王威带领全家迁居太原晋阳一带,后发展为太原王晋阳支;王威10世孙王霸的长子王殷做后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后发展为太原王祁县支。

  太子晋王氏传承

  1、太子晋(王子乔)—2、宗敬—3、凤—4、覃—5、渠—6、丰—7、芝—8、亿—9、错—10、愤—11、渝—12、息—13、恢—14、元—15、颐—16、翦—17、贲—18、离—19、元(琅琊王开基祖)、威(太原王晋阳支开基祖)……29、霸(太原正祁县支开基祖)……48、通(河汾王开基祖)……50、王练(莘县蔚)……56、言(三槐王开基祖)—57、彻—58、祜—59、懿、旦。(1006年宰相)、旭……

  据欧阳修和宋祁主编的《新唐书》载,唐代,王氏后裔50世王练出任莘县尉。练六世孙王言,按世系传承,王言乃太子晋第56世孙。正言之子王彻为五代后唐进士,曾任左拾遗,赠侍中。官不算大,但给王家带来了“焜耀来裔”的巨大效应。王彻之子王祜,宋朝兵部侍郎。赵宋王朝建立后,王祜被拜为监察御史,后又迁升殿中侍御史。公元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王祜任知诰造,五年,加集贤院编撰,转户部员外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委派一批有才干的忠臣去地方任职。王祜被宋太祖视为忠臣,先被任命为大名府尹,又任襄州、潭州知州,又召回朝廷拜为兵部侍郎,后因遭奸相卢多逊排挤未再重用。王祜才华横溢,英名远播,文采人品皆在同僚之上,因而在朝中声誉颇高,大家都认为他是个当宰相的材料。但其仕途却是坎坷连连,以至壮志未酬。但心怀大志的王祜并未就此甘心,生前亲手在自家庭院中植槐树三株,并十分自信的预言:“吾子孙必布为‘三公’者!”以此企盼子孙兴旺,出将人相,位登“三公”。不久,王祜郁郁而死,时年64岁。

  宋代,太尉、司徒、司空三要职合称“三公”,足众臣之首。据传,周代宫廷外植槐三株,百官朝见天子时,皆面槐而立。后人遂以“三槐”代指“三公”。

  王祜有三子:王懿、王旦、王旭。三人个个聪颖,先后踏入仕途。懿为宋初进士,任袁州知府。旦,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后一步步登上相位,使王祜预言成真。

  王旦,祜之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23岁考中进士,始人仕途。他先后担任过平江(长沙)知县,郑州、濠州(安徽凤阳)通判,集贤殿修撰,兵部侍郎,翰林院学士,工部侍郎等职。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王旦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相),不久又加拜尚书左丞。五年后(1006年)真宗景德三年,王旦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式登上宰相之位,成了宋真宗赵恒的股肱之臣,时年49岁。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病故后,宋真宗赵恒废朝三日,亲临哭丧,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加谥号“文正”,并令停止一切饮宴活动,以示哀悼。

  王旦病故后,子孙将其遗体暂厝于其外祖父家祥符县新里乡大边村(今属开封新里乡)。遵照遗嘱,葬仪从简,未立墓碑。直至38年后的至和二年(1055年),时任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的王旦之子王素上书宋仁宗赵祯,言及欲为其父立碑之事。赵祯慨然应允,并亲书“全德元老之碑”六字,嘱王素刻于碑额;又昭命使馆修撰、翰林学士欧阳修为旦撰写碑文。碑文曰:“观公之所以相,而先帝之所以用公者,可谓至哉。是以君明臣贤,德显明尊,生而俱享其荣,殁而长配于庙,可谓有始有卒。”于是,王素受钦命为其父立碑,并按照“三公”葬格建了墓道,配置了石人石马。

  北宋元祜六年(1091年),王旦之孙王巩、王震在开封县城东门外建王氏宗祠。因以往曾有王祜手植三槐一事,故在宗祠院内植槐树三株,并将宗祠命名为“三槐堂”。王巩好友享誉文坛的大家苏轼特撰《三槐堂铭·并序》以记之。其铭最后云:“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此文后被收入《古文观止》等文集,轰动一时。事实上,在宋朝时,三槐王氏已成为除皇室赵氏外最显赫的大族,也是当今分布在全球各地王氏族群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便是她显名于世的堂号。

  三槐王氏传承

  1、言(太原王第56代),2、彻、永;3、祜、祉;4、懿、旦、旭……

  8、伟、俣、仔、伋、价、伦、份(邳州东支移民,连家桥支……)彖、存、椿、临、升(湖北临利王氏,江苏省徐州王氏)。

  三、宿羊山山前王的形成和现状

  宿羊山山前王乃三槐王氏后裔,这是勿容置疑的。在我早年的记忆里,家中墙壁上,门窗上,农具上,使用的柳编笆斗箢子上,多留有清晰的“三槐堂”字迹。只是那时年幼,还弄不清楚其中的含义而已。但每看到、听到“三槐堂”三个字,心里总会朦胧地产生一种神圣、壮大、自豪的潜意识,一种自身膨胀的力量。关于宿羊山山前王的形成问题,1991年2月,族人18世宏光、鸿宇,19世玉柱,20世景松诸公首修面世的《王氏族谱·序》[手抄本]云:“忆当初,我之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桐)[洞]县(喜鹊)[老鹳]窝,由明代孝宗年[间]东迁鲁南、苏北等地为家,迄今五百余年。到雍正二年11世从明祖又迁宿羊山前落户,今已二百八十余年。嗣后,户口繁衍,子孙兴隆,在湖下买田建房。”首修《王氏族谱·序》的这段话对宿羊山山前王的由来作出了比较清晰的表述:一是吾族先祖是明代孝宗年间(明朝第十帝朱祐堂1488~1505年)山山西省洪洞县老鹳窝东迁至苏北鲁南一带落户生活的;二是清代雍正二年(清朝世宗禛1724年)始祖从明祖又迁至宿羊山山前落户;三是后来因户口繁衍,人口增多,在山前居住不便,随到湖下张庄、东王庄、四王庄、倪桥、杨滩、宗庙等处置地建房而居。在这里,族人首修的《王氏族谱》已经比较清楚地记述了山前王的最初形成和早期发展变化的脉络,为我们今天了解和追述先祖的生活轨迹提供了一幅清晰的蓝图,也为我们今天再修王氏族谱奠定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基础。在这里,我辈族人应深深地感谢先辈诸君的辛劳,他们在交通、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徒步走访,调查整理,编写成册,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真乃厥功至伟啊!

  稍有遗憾的是,1991年2月创修的《王氏族谱》,对先祖早年从山西洪洞县东迁至苏北、鲁南一带的确切地址缺乏考证,没能记述清楚。这其中的原因,在首修的《王氏族谱·序》中也作了说明:我祖早年常遭“兵荒骚扰,洪水为患,先祖祠堂被水冲洗,家谱又失于兵火之中,先人尤存,追叙实难。”先辈诸君的辩述是客观的,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觉得,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遗憾,就是宿羊山山前王开基祖从明祖的墓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破四旧”时被一伙“造反派”毁掉了。碑文中所记述的先辈从山西省东迁到苏北、鲁南一带开始,至200多年后又迁居宿羊山山前定居那段历史事实的文字随之丢失了。先辈那段200多年的生活历史缺失了第一手文字资料,欲追叙起来确是困难了。所幸的是,长房三支即东王庄支始祖宗范祖墓碑保存完好。碑文虽简单,仅廖廖几十个字,且字迹斑剥不清,但仅有的文字却粗略地记述了先祖定居宿羊山前后的那段历史,尤其是定居宿羊山山前后一段时期的历史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这是时至目前为止,唯一被我们发现并使用的文字依据。实乃弥足珍贵矣!

  说到明朝初年山西移民这段历史,我不得不多说几句。事实上,稍有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无一不把它说成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壮举。从宏观上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官方决定移民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英明决策。一方面,它缓解了山西一带因人口过密而阻碍经济发展的压力,另一方面,移民又加速了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地方的土地垦殖,推动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为后来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从微观上看,同时也是一段骨肉分离的可歌可泣的悲壮移民史。根据《明史》、《明太祖实录》等史籍记载:“洪武六年(1373年)从山西正定府移民至安徽凤阳垦荒开始,到洪武21年(1388年)8月,产部郎中刘九皋上书朱元璋:河北诸处自兵后,人力不敌,田多荒芜,积骸成丘,居民鲜少。山西之民,自入网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徙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当时,全国总人口5987.33万人,而山西一地人口却达410.35万人。山西人门过度集中,而其它地区人口又过于稀少,不利于田亩开垦和平民生存。于是朱元璋接受刘九皋的上书,决定对山西平民实施向山东、河北一带迁移。移民按家庭人口四留一、六留二、八留二的比例迁出,并以武力限时强制执行。以致许多原本完整的家庭,瞬间妻离子散,老少分隔,其骨肉分离痛苦悲壮的场景不难想象。移民集巾建村分给土地。从洪武21年(1389年)至永乐末年(1424年),近50年问,从山西向外地大批集中移民18次,迁往全国30个省,2217个县。在这段集中移民结束后,明朝统治者又采取间断的,小数量的移民行动方式。我族先辈就是在明孝宗年间(1488~1505年)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苏北、鲁南一带生活的。只可惜,先祖在苏北、鲁南一带生活的那段历史,因谱牒失于兵燹之灾,资料阙如,目前无考,实为憾事。无耐,只待后人解惑释疑吧。唯此,我曾乐观地设想:倘若有朝一日,能从他家族谱中,或寻觅到丢失的从明祖墓碑,并从碑文中解读出吾家族从一世祖开始在苏北、鲁南一带生息繁衍的踪迹,那族人真该烧高香,磕响头,谢天谢地呀!

  随着子孙的昌盛和家业的兴隆,至清代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先祖在宿千山东南方向,距山3~5里之遥平原土地上置田建房,并将长房131世长支祖宗成、三支祖宗范、叫支祖宗辉分居至张庄、东王庄、西王庄和倪桥等处定居。之后,随着人口增多又分居至王口、王楼、张瓦房、宗庙、刘庄、合庄、官湖等处。将二房12世印启祖,四房印坤祖分至青石庙、耿埠和杨滩、徐井、韩寺,山头等处居住。

  纵观我族历史,先祖在苏北、鲁南一带生活约200多年,繁衍10世。至公元1724年,11世从明祖带领族人始迁至宿羊山山前定居,繁衍发展,至今又近300年。先后500年间,全体族人历经磨难,艰苦创业,耕读世守,自强不息,以忠厚传家,以涛书继世,人丁兴旺,且不乏英才俊彦。今天,当我们回首往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颇具规模和较大影响的王氏家族——宿羊山山前王已经形成并日益壮大起来。对此,我全体族人应深感欣慰。

  第二十一世 朝堂 恭纂

《邳州文化》第3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