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联想公司的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和倪光南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总工程师倪光南主张走技术路线,选择芯片为主攻方向;而总裁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打造。这就是被后来被广泛的讨论的“贸工技”和“技工贸”路线之争。

如果当初联想走的是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会怎么样呢?会对今天中国的芯片产业做出多大贡献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如果做芯片,联想能做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芯片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产业,所以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钱和人,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知识产权。当时联想有一些技术含量的是联想汉卡,联想的重心是PC,联想能做什么呢?我想投入研发的话,也许主板、总线之类的是可以的,再高深的处理器绝对是无能为力的,而且是根本没有机会。X86架构统治了PC领域,Wintel联盟牢不可破,即便想研发也无法得到X86的架构授权,在90年代其实并不是只有Intel和AMD生产X86处理器,Cyrix和Centaur也有授权。后来一家台湾公司收购了他们,这就是威盛,在2000年左右威盛在芯片组市场是霸主,在CPU市场也成为仅次于Intel和AMD的第三大X86处理器厂商,然而接下来却被Intel的专利战打的半死不活,最后被上海兆芯高价接盘。

威盛能收购Cyrix和Centaur(其实还收购了一个GPU厂商S3,这比AMD玩的早),联想可以吗?当然是不行的,美国绝对不会允许的,X86授权本身是知识产权范畴,但是这里面也掺杂着政治。

什么是贸工技,什么是技工贸,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区别(技工贸还是贸工技)(1)

在八九十年代,处理器领域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复杂指令(cisc)与精简指令(risc)之争,在X86方面没有机会在其它RISC芯片方面会有机会吗?事实上也基本没有机会,使用RISC指令集的芯片主要是用在工作站和服务器上,当时联想是完全没能力做这些的,即便是有能力最终可能也得失败。RISC的失败在于没有领头羊,Intel的高销量高利润使得他可以大笔的投入研发和宣传。最终的结果是RISC惨败,写进教科书的MIPS至今没有科技巨头使用(龙芯就是用的MIPS),杀出重围的Power和SPARC也一步步退缩,如今一个走IP核授权路线也没壮大一个进了历史。RISC其实并没有失败,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ARM后来凭借着IP核授权的模式闯出了一片天,又凭借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风潮成为行业巨头。

我们先不管能力,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联想在PC/工作站的CPU领域是没有什么机会的,做一些主板类的芯片组业务更切合实际。那真正的机会在哪呢?在我看来可能联发科之路更加的合适,如果不是产业的初期,一家企业要发展要么收购已有的公司,要么自己慢慢积累,收购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基本不太可能,慢慢积累肯定不会一上来就是高精尖的CPU之类的,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几年真正有市场需求门槛且不算高可以完成积累的就是VCD/DVD产业,这也是联发科的发家之路,后面再慢慢的切入到智能手机领域,还有一些细分市场可以考虑,比如可以招进来邓中翰做一个“中星微”。

什么是贸工技,什么是技工贸,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区别(技工贸还是贸工技)(2)

对于走技术优先的路线,支持的人大多数是认为联想当时有人有钱有市场所以有能力来做这件事情,这句话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早期的PC市场还有不少竞争者,联想远没有后来的地位,如果走技工贸路线市场竞争力会如何也是尚未可知的,还能不能有后来的收购Thinkpad也不好说。而且1994年,那是个万元户都稀有的时代,我们不与美日比,就和海峡对岸的台湾比,当年台湾GDP总量2564.04亿美元,大陆GDP总量5643.25亿美元,一个台湾的GDP约为整个中国大陆的45%!联想当时的营收我没查倒,但是他再有钱能有钱到哪里去?人才的问题同样如此。90年代人才短缺,半导体人才更短缺,今天国内的IC人才也还一样的短缺,人才需要产业与学界共同培养,任正非前几天接受采访说关心教育,本质也是同样的问题。

人才和资金的问题还与行业的大背景密不可分,这就是半导体产业的转移,一个产业的发展要有适合的土壤和生态,以1994年的情况,联想想在芯片领域有所作为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不成熟。我们回头再看看海思的发展会发现务实且有决心,只有让芯片业务走向正轨走向市场,与商业有很好的结合才会有好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

什么是贸工技,什么是技工贸,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区别(技工贸还是贸工技)(3)

25年前的路线之争以柳传志的“贸工技”获胜而告终,很多人认为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才是最好的选择。历史没有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分析会发现倪光南的“技工贸”路线并不那么好走。柳传志的“贸工技”路线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联想最后走的是“贸工技”路线吗?也许“贸工买”可能更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