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汨罗(屈原文化常识汨罗江祭)(1)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於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据有关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屈原被楚襄王放逐于洞庭湖一带,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楚襄王逃陈。屈原惊悉后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自沉。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修水黄龙山梨树埚,是南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主要流经湖南平江县和汨罗市。

在汨罗江注入湖口以上约1.5公里处,潭水很深,据说是屈原投江殉难处,名曰河泊潭,古代曾有石碑记其事。

当地传说,屈原投江始不沉,待衣裤装满泥沙才自沉下去,因此今又称此地为沉沙港。

屈原投江后,汨罗江边的百姓纷纷划着各自的船只往屈原投江处,想抢救他。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在划船前往营救的同时,纷纷把自己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喂鱼虾。

以后,为了纪念屈原,每年五月初五,沿江的人们都在江中投放粽子给屈原飨食,还举行龙舟竞渡。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是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拯救。端阳重渡,乃遗俗也。”另在《隋书·地理志》记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为竞渡之戏,迅楫齐驰,棹振水陆,观看如云”。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又有民间传说,屈原投江几天后才被渔民打捞上来,头部已被鱼虾噬去一部分,其女儿女婿便给他配上半个金头埋葬,女婿担心有人掘墓盗金头,遂以罗裙兜土筑疑冢,遇神助一夜间竟筑成12座疑冢。

汨罗江两岸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今留有屈子祠、骚坛、屈原墓群等古迹和遗迹。屈原墓位于汨罗山上,12个小山式的封土堆散布在1500平方米的山坡上,这些土堆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