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谈一谈徐州城,说一说徐州会战、淮海战役,还想讲一讲风云际会下的历史人物……

算了,写到哪儿算哪儿吧!

先来看一张图: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1)

看看地理格局:我们习惯上把黄河、淮河之间的广大的平原称为中原,有人说中原不是河南嘛,那只是狭义上的说法。徐州地处中原要塞,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带,北控华北平原、紧挨着沂蒙山区,西窥中原腹地,南倚江淮,京杭运河从中而过直达京沪,东边即是连云港。这里是南北的“咽喉”。近代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开通,更是使徐州的战略位置变得尤为突出……陇海铁路:陇即陇山、六盘山,海即连云港海州区,顾名思义,是一条从甘肃过来到山东连云港的东西向的铁路,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南北向。这两条铁路相信大家在抗日、解放战争的影视题材中听了无数遍了。

徐州,在中国的版图上,没有哪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经受过如此多的战火洗礼,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往往很多改朝换代的决战,都放在这个地方,这里进可问鼎中原,退可扼守江淮,但他又是一个四战之地,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大家可以想一想,一个地方既是战略重镇,不可不守,又是四战之地,无险可守,怎么办呢?除了血战还能怎么样呢。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2)

看上图:淮海战役前夕,国民党在在中原设立徐州剿总司令部,投入60万精锐,东北战场的失利,老头子一直期待着中原翻盘,翻盘之战就在徐州,严防死守这道南京的大门。战役初期,国民党军队大体沿陇海、津浦两条铁路排成十字阵型,西南则是位于武汉的白崇禧华中剿总。而随着郑州、济南的相继解放,中原野战军跟华东野战军已经位于这个十字的西方跟东北方,剑指徐州。这个仗应该怎么打呢,直接攻打徐州?不行,不管怎么说徐州也是一座大城市,一座坚城呀,况且敌我力量悬殊,如此攻坚决战不现实也不明智,怎么办,要打徐州,先清外围,把周边的有生力量分割吃掉,徐州就自然而然的成了一座孤城。先打谁呢?黄百韬兵团首当其冲。继续看图: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3)

淮海的淮乃苏北淮安地区,海即连云港海州区,淮海战役最初的战略构想只是拿下两淮跟海州,把苏北跟山东根据地连成一片,威胁江淮。

驻扎在陇海线东段由西往东依次是碾庄的李弥兵团、新安镇的黄百韬兵团还有海州的第九绥靖区,其中尤以黄百韬兵团的战斗力最为强悍,实实在在的主力大兵团,十多万人。从图中就可以看出国民党军这个十字阵,据点之间相互分散,极易受到攻击。

战役初期,徐州城里的那头猪,刘峙错误的认为解放军要合围徐州,急令驻扎在徐州周边的国民党军队往徐州靠拢并放弃海州。但是黄百韬在自己的防区外用肉眼都能看到,华野的大部队是奔着自己过来了。海州放弃也就放弃了,但是驻扎在海州的44军总不能不管吧,所以这位刘总司令就命令黄百韬原地等待,就这样短短五十多公里的路程,黄百韬愣是足足等了两天,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他是寝食难安,隐隐感觉到死神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近……

客观上说,黄百韬的确算得上是一个训练有素的军人,44军到达新安镇以后,他立刻下令全军火速向徐州靠拢,这两天没有干等,他把整个兵团撤退的任务一遍遍交代下去,尽管生生耽误了两天,尽然为时不晚。

新安镇距离徐州是不远,但是还隔着一条京杭大运河,当大军到达运河边的时候,黄百韬一下子懵了,在苦等44军的这两天里,他翻来覆去的计划着撤退的每一步,大兵团转移,事项庞杂,说不定就漏掉了哪件事,而黄百韬漏掉的这唯一一件事就差点要了他的命,运河上只有一座大铁桥,十多万人可怎么过,果然华野的先头部队终于追了上来,黄百韬的撤退序列彻底被打乱,各军之间居然互相干起来了,一时间打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浮桥忘了就忘了吧,也不算什么大事儿,整整一天运河终于闯过来了,按理来说,黄百韬兵团完全可以安全到达徐州了,但是祸不单行呀,驻守台儿庄的第三绥靖区起义,徐州的北大门瞬间洞开,刘峙慌了,急令东边的李弥兵团火速回防徐州,本来李弥兵团是应该接应黄百韬的,国军两个机械化兵团华野是无论如何都吃不下的,黄百韬很清楚李弥对自己的重要性,但是这一撤,碾庄一带出现兵力空白,彻底要了黄百韬的命。华野各纵队从台儿庄长驱南下,终于在碾庄截住了黄百韬,彻底断了他的退路并完成包围。围歼黄百韬的战役正式打响了。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4)

毕竟是国民党王牌主力兵团,一场血战是免不了了。可这一包围,却是极坏了南京的老头子,急令龟缩于南京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率部沿陇海线向东推进,以解黄百韬之围。同时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在徐州以东展开了一道密不透风的阻击线,力求把邱清泉。李弥阻挡在碾庄之外直到黄百韬兵团被歼灭殆尽。这也是粟裕的神来之笔。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5)

黄百韬死了,他至死也想不通,大战在即,刘峙为何要让他等待44军汇合,而在他退到碾庄之后刘峙又撤走李弥兵团,黄百韬是死不瞑目呀!换句话说,这位曾经策划过皖南事变的刽子手死于华野之手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淮海战役在中共跟国民党两边的叫法不一样,国民党叫徐蚌会战,计划是从徐州到蚌埠之间展开。中共这边叫淮海战役,说的本来是要打两淮跟海州的,可事实上是既不在徐蚌之间,也不在两淮海州,他是一个在战争进行中一次次不断修改方向的战役方案。

正当碾庄激战正酣的时候一个,一个庞然大物从驻马店浩浩汤汤的从驻马店开过来了,没错,华中剿总的黄维兵团来了。此时邱清泉、李弥正在全力东援黄百韬,徐州一时空虚,刘峙惊慌失措紧急调驻守宿县的孙元良兵团北上负责徐州城防。中原野战军得知这一情报后兵分两路,刘伯承率中一部袭扰、迟滞黄维兵团以尽可能的拖慢其速度,陈毅、邓小平率中野大部趁宿县空虚一举攻克宿县,切断了宿县跟蚌埠之间的联系,徐州彻底被孤立了起来。得中原者得天下,宿县正是一决胜负的砝码,中原野战军登场了。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6)

现在的问题是黄维如果继续北进,很有可能打通津浦线,继而增援被围的黄百韬。所以中野有必要要跟黄维拼命了,中原野战军由最初的牵制、配合变成了淮海战场上的主角。

黄维率领他的兵团一路跨过涡河、淝水河,终于在过了浍河南坪集渡口之后,在一个叫双堆集的地方一头钻进了刘伯承布置的口袋阵。负责作为诱饵的就是中野四纵的陈赓,中原野战军最会打仗的将领,整个过程火候掌握的恰到好处。而企图从蚌埠、固镇对其增援的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也被华东野战军火速南下的两支纵队完全挡住。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7)

黄维跟黄百韬自然没法比,这个当年在大别山屡次袭扰中原野战军,致使中野在离开大别山之时连几件像样的重武器都拿不出来的对手,此次战役正可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今天得此下场,中野也算是保了血仇了。现实再一次此验证了那句老话:山不转水转,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黄百韬被歼、黄维被围,作为徐州剿总实际总指挥的杜聿明心里很清楚,人民解放军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了。此时,在偌大的战争棋盘上就只剩下了徐州这枚最后的棋子还没有被吃掉,所以,挥兵直取,理所当然。但战争有的时候是不能按常理出牌的,能不攻坚就尽量不攻坚。

那么问题来了,整个战场就剩杜聿明这么一个劲敌了,他会困守徐州吗?恐怕不会,徐州俨然已经成了一座孤岛,杜聿明他不傻,不会坐着等死。蒋介石会增援吗,肯定想,可是华北的傅作义正被林彪死死的盯着呢,西北的胡宗南这会儿估计正跟彭德怀在山里玩儿呢。既然如此,那么就是突围了,往哪个方向走呢?这个时候徐州以南已经被断了退路,而且解放军大部队现都在那儿围着黄维呢。东边兵力空虚,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徐州东面淮海地区水网交织,大兵团撤退无疑是自寻死路,那么就只能往西然后再往南,向华中剿总靠拢。

杜聿明的计划是部队往西经永城、蒙城、阜阳然后依托淮河向北,与蚌埠的李延年、郭汝明汇合包围中原野战军,与黄维兵团里应外合6个兵团将中野彻底吃掉,战局一时间变得复杂起来,这个时候估计是军委跟总前委最痛苦难熬的时候了。而且这个计划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全部都是机械化部队,国民党的王牌主力,粟裕追是肯定追不上的,脚板子又怎么能追得上车轮子呢。不愧是杜聿明,可是就是这么高明的战略构想竟让南京老头子硬生生的给呛死了。

在杜聿明刚刚到达永城的时候,蒋介石一封措辞严厉的电报让杜聿明直接南下救援黄维,杜聿明痛苦万分,万念俱灰,军国大事儿岂能如此儿戏,朝令夕改实乃兵家大忌呀。杜聿明进退两难,就地停留了两天,他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了。就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刘伯承对黄维兵团下达了总攻的命令,黄维兵团被全歼然后调头北上与后面追击的华东野战军将杜聿明死死的包围在一个叫陈官庄的地方并全部歼灭。至此,中原一线国军主力尽失,国共双方态势发生根本逆转,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8)

围点打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的成果,从黄百韬到黄维再到杜聿明集团,这熟悉的剧情在解放战争中总是在一幕幕的重复上演……

蒋公事事掣肘,每逢大战事必躬亲,不给前线指挥员足够的指挥权限,战役指挥失灵、军队各自为政。而毛泽东远在延安的窑洞里,只用一部电台就能指挥全国的军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国共三大决战中,淮海战役规模最大,也是决定国共双方命运的终极决战,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当我们回到战争当初的时候,无论是国共双方都没有想到这个仗会打到后来那么大。

再回到战役上来,大家觉得淮海战役还能再叫淮海战役吗,似乎已经远远超出淮海战役的范畴,叫第二次中原大战好像更合理一些。

淮海战役的前线最高指挥系统是总前委,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刘、陈、邓为常委,粟、谭为委员。纵观整个淮海战役,是华野、中野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军委、总前委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此大战绝非一人之力可以完成,正如陈帅所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一样。别忘了,刘邦的头号功臣是萧大人,古往今来,只要涉及到战争都是如此,要理性看待。

提起淮海战役刘伯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记得自己当时的指挥有多么高明了,我只记得战争结束后,我时常梦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们拉着我的手跟我要孩子……

没错,战争是无情残酷的,很多人对内战方面的题材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反感、厌恶唯恐避之而不及,说什么内战无英雄之类的话,其实这句话是没有一点儿道理的,未免有点过于极端了。但凡有点历史观的人应该都不会这样,内战有它自己的历史意义跟现实意义,对人类文明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没有内战哪来的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明拓展,包括你现在脑海里的大一统思想。内战本身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解决矛盾的重要方式,要正确认识内战,言尽于此!!!

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时间 全面简析淮海战役(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