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的“夏”字,是对《山海经》

夏后启舞于天穆之野的形象刻画

作者曾经在公众号发文《为什么夏朝哈拉帕文字,把夏天的“夏”写作“下”?》,用以解释在夏朝时期,夏朝的“夏”字,就是上下的“下”字,对此,读者多有迷惑,纷纷追问,那金文的“夏”字,又作何解?

作者之所以如此酷爱和抬高《山海经》,其原因就是:华夏很多难解之谜,其答案都在《山海经》里,金文的“夏”字,也概莫能外!

《山海经》记载的华夏文明,不仅反应在,与所破译的古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印章文字契合,还反应在很多古朴的文字创造上,都与《山海经》有关。

夏后启继位十年,巡狩四岳。为了庆祝夺权成功,特意到他祖先颛顼、伯鲧和大禹的出生地,古老的三身国有虞氏阳城(巴基斯坦朵拉维那古城)之南弱水(巴基斯坦萨拉斯瓦蒂河)之滨天穆之野,祭祀三位祖先。

夏后启登坛作法,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杀死三个少女,分别祭献给颛顼、伯鲧和大禹,并亲自演唱了招魂曲《九韶》。尽管这件事《山海经》记载的十分隐晦,但夏后启首开人祭之风却暴露无遗。夏后启用人祭,也是导致夏朝后期帝孔甲迷信鬼神的根源。

《山海经》对夏后启的使用人祭的情景记载如下:

《海外西经》说:“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夏篆是夏朝的文字吗(金文的夏字)(1)

图1 根据《山海经》夏后启舞于天穆之野的形象创造的金文“夏”字

图1是根据《山海经》夏后启舞于天穆之野的形象创造的金文“夏”字,其形象完全是“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

“翳”,是羽扇;

“环”,是玉环;

“玉璜”,是半个玉璧,所谓半壁为璜。

以此可见:如果不把《山海经》搞清楚,要想复原华夏历史,那只能依靠所谓历史学家们的编造。

呵呵!呵呵!

请看《山海经·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