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鱼圆子的做法家常菜(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1)

一根勺子将鱼浆舀起放到油锅里,一会儿工夫,鱼圆表面形成一层金黄弹韧的外皮,顿时香气四溢……10月10日,“十全十美”的好日子,兴化市沙沟镇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金秋美食文化节开幕,沙沟鱼圆当仁不让成了当天食客的“宠儿”。10多个摊位,放置着村民精心准备一天的食材,在两小时内几乎被抢购一空。 沙沟鱼圆历史悠久,相传明末清初就已盛产,是沙沟人招待贵宾的美味菜肴。家家做、户户卖,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沙沟鱼圆存在名气不够响、村民收益低等问题。而如今,“一只鱼圆”正演绎着古镇新传奇:一年卖出近100万斤,产值近2500万元,直接带动了制作、销售等环节约300人就业,年收入多的超10万元。 一只鱼圆的“美味突围”如何实现?沙沟镇党委书记郭庆军认为,关键在于打好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是“以节为媒”。 “没想到生意这么火,都没够卖!”在张超古镇鱼圆店铺门口,老板娘郑红香骑着三轮车从美食节现场返回,看到爱人张超后连连摆手说道。当天,张超夫妻俩准备了170斤的鱼圆,带到现场后两个小时还不到就卖完了,郑红香笑着说:“早知道生意这么好,就雇两个人帮忙多准备一些了。” 沙沟古镇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勇介绍,三年前,镇上围绕地方特色打造了“四大节庆”:春有游走灯会,夏有东岳庙会,秋有美食节,冬有菩提文化节。“以节为媒吸引大批的游客前来,就会极大带动鱼圆、藕夹等沙沟特色美食的销售量。”石勇告诉记者,光是美食节当天,沙沟鱼圆总销量就超过平时的五倍。 第二张牌,是“品牌至上”。 “过去制约沙沟鱼圆产业发展的,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市场上鱼龙混杂,一些不良商贩‘以次充好’,长期以往就会砸了沙沟鱼圆的招牌。”沙沟鱼圆协会会长欧林洪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镇上成立了沙沟鱼圆协会,目前已有6家会员加入。在协会的指导下,沈亮大鱼圆、姐妹鱼圆等10多家商户均已取得合法生产许可证。同时,沙沟镇联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定期抽查,下一步还将统一价格,确保鱼圆产业健康发展。 在追求“品牌至上”的道路上,沙沟镇一直没有停止脚步。今年7月,泰州名小吃系列地方标准再添两位“新成员”,其中一个就是《兴化沙沟大鱼圆制作技艺》。前不久,沙沟大鱼圆又入选了全省“百道乡土地标菜”。54岁的俞用兰,是沙沟鱼圆协会会员,经营着一家“古镇鱼圆”老店。她笑着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前是鱼圆销售的高峰期,“去年卖得最多的一天超过3000斤,现在沙沟鱼圆的招牌越来越响,照今年的势头看,销售量可能还会增长,到时候可有的忙啦!” 第三张牌,是“渔业文化”。 沙沟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兴化“七湖八荡”就有“两湖六荡”分布在这里。近年来,沙沟镇立足水面资源优势,抓住生态经济发展的新契机,一手抓渔业高效发展,一手抓旅游业强势起步,以产业发展助力古镇新变。该镇先后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最美渔村”、江苏省渔文化旅游风情小镇。去年,沙沟镇接待游客量近30万人次。

鱼圆子的做法家常菜(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2)

沙沟镇副镇长姜正明介绍,今年打造的古法捕钓“十八帮”渔事体验区,是沙沟渔业文化旅游最亮眼的手笔。沙沟传统渔业发展中,当地居民发明了近百种渔具、渔法,形成了18个捕鱼帮别,成为里下河地区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渔技渔法将在体验区里再现,相信会成为兴化新的网红景点。”

“以古法捕钓‘十八帮’渔事体验区为代表的渔业文化,可以助推古镇旅游发展,引流的游客量又可以带动本地特色美食鱼圆产业的发展。”郭庆军说,美食、美景、美文化,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共同构成了沙沟渔文化产业的“内循环”。

交汇点记者 董鑫

通讯员 吴俊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