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三个普遍性维度

人的心灵,能够有许多种不同的活动、不同的能力,包括感知、想象、意愿、判断等。通常,我们会认为,人与人不一样,悲欢未必与共,爱憎常常不同。然而,至少有三个维度,为所有人所共同承认:

(1)欲望维度(desire):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此生而有之,人所同也。饮食,保证人的个体生命的延续。男女,保证人的群体生命的代际传承。这体现着人的动物性或者兽性。

(2)理智维度(understanding):算术几何,人皆可识。人皆有一定的理智能力,都可以计算出1 1=2等基础的算术题,都可以掌握关于三角形、正方形等基本的几何知识,由此可见,在数学能力和数学知识方面,这是人人所普遍承认的真理。数学的特点在于,一旦前提给出,相应的结论、推论一定可以得出,这是一种类似于机械的效果。因此,这一能力,这体现着人的机械性。

人的精神好坏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心灵如何理解欲望)(1)

笛卡尔《屈光学》插图

(3)精神维度(spirituality):天人合一,人皆慕之。在理智之上,人具有一种超越自身,向往作为理想人格或者最高实体的存在的心灵倾向,这一倾向即人的精神性,这通向人的神性或者圣性,这一特点,尤其要求着人的心灵的灵性,因此往往只有少数人可以达到。

不同宗教、不同文明、不同语言,对于这种天人合一,或者上帝(至高存在)与个体精神的合一,有着非常接近的表达,即表现为一种神秘主义。在这种神秘主义之中,个人性的、身体性的、社会性的东西完全消失,个体精神完全地浸润或者消散在大全之中,而通过这种对于个体的否定,个体反而在更高的层面得到了肯定,获得了一种全新的精神生命。这条道路罕有人至,但确有人至,并且部分闻道者,留下了他们的只言片语,通过神秘主义的方式,供后人解读。这种精神维度,对于心灵有着最高的要求,是心灵的灵性的最高体现。

人的精神好坏有什么区别(如何理解心灵如何理解欲望)(2)

达芬奇的人像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将会兼顾到心灵的这三个维度。一种比较周全的哲学,也会考虑和包容心灵的这三个维度,例如柏拉图的哲学就是这样,既考虑到人的心灵的欲望维度,但是考虑人的理智维度,并最终上升到精神维度。但是,也有很多哲学,是有所偏颇的,即只倚重人的某一维度,而轻视、忽略或者贬低其他维度。

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实际上重视的就是人的欲望维度,这实际上是将人的人性降低到动物性的层面。

笛卡尔的哲学,对于人的理智维度给予特别的重视,试图将一种普遍的数学中,来设想形而上学、物质世界与心灵,因此贬低了人的欲望维度和精神维度,并且使得精神维度失去了支柱。

斯宾诺莎试图对此进行补救,因此他设想了人在三个层面的不同价值判断,即个人的善与恶、城邦中的善与恶、精神层面的善与恶,但是,他的哲学无法解决永恒与绵延、实体与样式之间的二元与矛盾。

这样一种过分重视理智的倾向,在康德那里,仍然保留着,因此导致了现象与物自身的两分,导致了主体之中理智与意志的二分,而这种二分在康德那里就变成了难以解决的二元论。

正确的做法,就是类似于柏拉图主义的做法。在肯定欲望维度的同时,指出比欲望更高的理智维度,以及超越于理智的精神维度,并且使得欲望与理智都接受精神的指导,只有在这样一种思考模式之下,人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一种由低到高的变化气质或者心灵转化,才是可能的。而中国哲学的儒道两家,尽管采用了不同的哲学语言,其最终的理论归宿,并没有根本的区别。用朱熹的话来说,即“私欲净尽,天理流行”,欲望维度并没有消失,但是却得到了净化。而这种净化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理智维度(理)和精神维度(天)的合作,即由精神来指导理智,由理智来引导欲望。

在一个人们过份重视欲望维度和理智维度的时代,如何发现、打开、重建心灵的精神维度,这是一个问题。这既是一个时代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

这将是一个艰深的问题,有待志士仁人,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