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庆康

相公庄地处章(丘)——淄(川)古官道要冲,历来商贾多顾,贸易发达。此地元代以前称作崖镇,又名燕镇,以集市、铺业兴隆而享誉阳丘城东。著名文学家张养浩曾祖住庄时,任过阳丘燕镇监酒,授从五品武略将军。官不大,却是专司市场监督、质量管理一类官职,可以想象那时这里市场就已有规模,要不设专门官员干啥?

明弘治年间,相公庄下河涯立集,初为逢五排十。大集估衣、铁货、山果交易尤为红火,与东关木货、刁家庄粮食、宁家埠苇箔、普集窑货、枣园寺洋布等齐名,成为城周颇具特色的小型集散市场。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1)

彼时,穿越古镇的官道上,每日过往车马数以百计,由郑家庄,经菜市街,过玄帝阁,沿下河涯,进东北门,走生意街,出大东门,这一路3华里,两旁店铺林立,商家毗连,招牌连连,幡幅猎猎。此况持续多年,悠悠未衰。

清末民初,庄内仍设钱庄、银号、棉行、盐店、货栈、绸布店、杂货店、铁货店、果品店、饭店、酒馆、肴菜店、酱醋店、车马店、客栈、旅店百余家。沿街菜贩、修补摊、流动平车、挑担,更是你去我来叫卖不断。这些商家字号,有的以地处为名,有的以方位命名,有的以德、义聚财冠名,有的以协联之意取名,有的企盼天运发财择名。至今有老人仍能叫上十几、几十个什么德,什么聚,什么盛,什么裕的若干字号来。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2)

庄上为扩大集市规模,增加物资交易量,采取很多有效措施,实施若干优惠办法,广招善待各方商客,俗谓“请集”。如逢集日设茶水炉,免费向客商供应开水;为外地经营规模大的商户专批摊位;折价包购菜商下集后剩余菜品,折价包购易腐易碎商品等。

这些措施实施后,吸引了本县以及淄川、博山、周村、莱芜、长山、齐东等周边地区好多客商,他们不惜路途较远也争相赶相公庄大集。往往集前一日,车马旅店就挂牌“客满”。

大集上,商品种类不断增加,粮食、估衣、铁货、木货、窑货、广货、瓜果、肉食、蛋菜、酱醋、牲畜、柴禾、条编等各自渐趋专门。下河涯东西连绵3华里,皆是毗邻摊位。加上此时玄帝阁外新建成的遏云楼戏台集日时常有戏班演出,更大增集市人流量。一时间,下河涯成了章丘城东第一大集。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3)

彼时,庄内西当铺虽已停业,但分割而成的民生饭庄却名声鹤起,兴隆火爆。同一时期,东当铺易主,更名广聚,又改德丰,改来改去,生意不减。民国四年(1915)邻村寨子大户张子衡出资买进,启用“金丰当铺”新号,聘用精明强干经理、店员,经营十来年,生意依然兴旺。民国十七年(1928),遇上了“张鸣九占章丘”那场匪祸,当铺才因祸而衰,渐渐黯淡,直至停业关门。

除了东、西两家规模较大当铺,钱庄、银楼也不少:生意街德隆、大南门慎德成、半壁街鸿德庆、南北大街鸿德昌、当铺街义聚、家庙北邻裕聚、南北大街福聚、当铺街福盛、老墓田沟聚盛永、当铺街隆裕、奎文街恒兴、大南门富裕恒、当铺街玉合成等,都是业务量不小的字号。

那个时期,经销各种各样商品的店铺、门头遍及街道两侧。有名气的老郑家酱醋店,至今其后代传人仍生产、经营着这个响当当的品牌。源盛永杂货店,位于东北角子,前店后坊。大门两座,院落四套,房舍80余间,占地近3亩。临街门头好长一溜,主营烟酒、糕点、酱菜、调料、茶叶、海产及日用百货。商品丰富,销量颇大。庄人即使无钱,进门闲逛一遭也或是享受。

相公庄盐店,字号易改数次。初为枣园史家分号,后被张子衡接手垄断。本庄及周围三里五村,要吃盐,非到张家设在财神阁子里的盐店买不可。三合杂货铺设在当铺街与南北大街交汇处,位置优越,得天独厚。这里经营老百姓过日子离不了的日用杂货,好比说火柴、煤油,虽非平常人家舍得消费的奢侈品,但逢年过节无论如何也得少买点,掌灯、“照厅”是非用不可的。还有东北门棉花栈,庄人俗称“东大店”,热热闹闹经营数十年,不曾想一场大火把棉花包烧了个精光。庄人借此添了句歇后语:“东大店失火——烧包”。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4)

饮食服务类字号,当数民生饭庄。无论规模还是菜品,都堪称一流。而庆云楼饭庄更是名师主理,讲究真传。其“瓷鼓丸子”、“干炸鲤鱼”、“芥末十三拼”、“带骨肘子”名菜流传至今。如今,光临小东门里晨光饭店,依然能品尝到这几道嫡传正宗看家菜。

其他如火烧铺、馍馍铺、包子铺、肴菜铺几十家。经营这些小铺的,多不是本地人,各具特色,自有妙招,诚信不移,家家兴旺。上推几十年,庄人谁没从拉呱人口中听说过“刘四馍馍”、“高家馍馍”、“杨家馍馍”、“孙家包子”、“张家素卤”、“赵家挂面”、“石家火烧”、“盆子卷肘”、“姜维扒鸡”?

商贸离不开运输,运输离不开车马,车马离不开车店、旅社。民国初期,庄内车马、旅店最多时有十几处,可同时容纳百辆大车停歇住宿,喂饮骡马。此外,随着商客云集车马往来,剃头理发、修修补补的流动服务也随之兴起。玄帝阁外圩子墙根和遏云楼戏台前,剃头挑子一摆一拉溜。大槐树下的骡马钉掌要挨队排号。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5)

繁昌的商贸活动,需要一定的从业管理服务。为此,各大商号股东及本庄知名举人、秀才联合聚资,在财神阁子里路西建起一处专为商家、客户服务的商务会馆,庄人俗称“商会”。会馆为四合院,临街大门坐西朝东,带厦北屋正房3间,东、西、南配房各3间。青砖灰瓦,明清风格,至今原貌犹存。只是再也不会引起过往行人注意,仅一所普通民居罢了。

民国十五年(1926),商会启门办公,同立碑石以纪。今碑石虽移砌井台,然碑文尚可辩识。兹付摘录于后,以窥彼时古庄商贸之一斑。曰:“兹有商家立会,财源赖于永裕,金融因而流通,并是活动市面之紧要机关也。章丘总商会设东关。城东一方面,业钱业者不下数十。相公庄处遐陬,逐日上关交易,往来实属不便,我同行议于本庄立商业公所,以为总商会之襄助。于是筹会款,购地基,营建会馆。曾不数载,而完全告成焉。但冀大众协力同心,咸相赞助,以总会并垂不朽云。”正文之后记有地基四至、长阔尺寸以及倡建商家字号、发起人名录。里面不乏如源盛永、鸿德盛这样的知名商户,也有王鸿声、王观沣、王鸿恩这样的民国时期庄内风云人物。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6)

相公庄商会正常运作十来年,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迫于战乱而自行解散。1938年侵华日寇进庄,占据商会房舍,一度扶持汉奸“维持会”机构于此。1950年土地改革后,归相公庄三村集体所有,今为私人住宅。

(部分图片由作者整理提供 来源章丘故事)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7)

作者简介:王庆康,章丘相公庄人,乡镇机关退休。喜爱文史,忆写为乐。有志、谱、传作品数册,虽不优,可闲读。

壹点号山东金融文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商相祠堂的历史(清末民初的相公庄商贸与商会)(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