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在乾隆年间曾做礼部侍郎。有一天,他到一位尚书家里赴宴,刚落座,一只狗从旁边跑过。在座的一位御史忽然心血来潮想拿纪晓岚开玩笑逗乐,就假装没有看清楚而问纪晓岚:"是狼是狗?"纪晓岚不假思索答道:"是狗。"尚书听明白了御史和纪晓岚在斗嘴,拍手大笑,紧跟着问了一句:"凭什么说是狗?"纪晓岚一板一眼地说:"狼和狗有两点不一样,一看它们的尾巴,下垂是狗,上竖是狼。二看它们吃东西,狼只吃肉;狗见肉吃肉,遇屎吃屎。"

纪晓岚送别御史(由纪晓岚侍郎和某御史斗嘴看谐音之妙)(1)

御史本来想拿纪晓岚逗乐开涮,结果却被伶牙俐齿的纪晓岚巧骂了一通,自讨其辱。

侍郎和御史斗嘴诸位看明白了吗?

御史想占纪晓岚的便宜,用谐音的方法打趣说纪晓岚纪侍郎是狗,纪晓岚立即用谐音法回应,做东的尚书是狼,赴宴的御史吃屎。

纪晓岚送别御史(由纪晓岚侍郎和某御史斗嘴看谐音之妙)(2)

什么叫谐音?

谐音指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如故事中的"是狼"和"侍郎"、"上竖"和"尚书"、"遇屎"和"御史"。

汉语奇妙无比,用谐音的方法构成双关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纪晓岚送别御史(由纪晓岚侍郎和某御史斗嘴看谐音之妙)(3)

什么叫谐音双关?

它是指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有意使词语或句子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指另一个意思,这另一个意思才是说话的真正意思所在。故事中的御史问"是狼是狗?"表面是问纪晓岚:"刚刚跑过去的是一只狼还是一条狗?"实际上是说:"纪侍郎是一条狗?"纪晓岚回答"遇屎吃屎",字面意思是"遇到屎吃屎",实际意思是"御史吃屎"。两人说话共同的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谐音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用得很多。

纪晓岚送别御史(由纪晓岚侍郎和某御史斗嘴看谐音之妙)(4)

一是用谐音双关可以构成歇后语,让语言幽默有趣。

如:"膝盖上钉掌——离蹄(题)太远","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苍蝇飞进牛眼里——找泪(累)吃","臭虫钻到花生壳里——硬充好仁(人)"。

二是用在楹联里,构成趣联。

请看对联: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这讲的是才子解缙的故事。一位不怀好意的老臣拟出带着讽刺意味的上联羞辱解缙,解缙不甘示弱,用更锋利的言辞骂回去,弄得老臣颜面扫地。

纪晓岚送别御史(由纪晓岚侍郎和某御史斗嘴看谐音之妙)(5)

三是诗歌里常常用此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启人联想。

南朝乐府民歌《秋歌》是这样的:"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解千年。"这是一首爱情歌谣。"梧"谐音"吾","解"谐音"结",以桐树起兴,表示我要和你结千年之恋。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都是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巧传情义。

谐音双关这种方法还可以构成字谜,还可以表达不便明说的意思。限于篇幅,暂不展开。

谐音双关有趣有味,但往往含蓄曲折,在特定语境下它藏着掖着需要我们去找去悟。悟到了就可以美滋滋地品它的韵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