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有这样一种民间舞蹈

它历经历史的变迁

带着时代的烙印

演变成各种流派和样式

在潮汕地区遍地开花

娓娓诉说着来自上古民众的崇拜和信仰

这种舞蹈的名字就叫

“英歌舞”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1)

潮阳英歌舞表演(摄影:肖莎莉)

  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沉淀了潮汕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蕴涵着潮汕人民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在汕头市,潮阳、潮南两区英歌舞最为盛行。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2)

  英歌,又称“鹰歌”“鹦哥”“唱英歌”或“秧歌”,是一种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的民间广场舞蹈,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流传于广东、福建等地,有歌颂英雄的含义。

  《潮州风俗考》中载:“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古陈迹,迎神街巷,琼箫画鼓,象板银盆,连奏于灯月交辉之下,谓之游春。”英歌一般在逢年过节期间演出,表演时队列图形变化丰富,使用独有的表演道具英歌槌,运用典型的横槌打法,以双手(五指)稍松弛地分别握槌,从胯部向肩外自下而上交替地作大斜线的横向击槌。在击槌的同时,手腕还作连续的外“8”字旋转的平圆运动。棒法还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英歌舞者多为双数,队形一般是两列,一列36人,一列72人,分别扮演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36天罡和72地煞,共108人。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3)

表演中的英歌舞(摄影:陈浩斌)

  英歌舞队员的服饰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其中最前方的八人身穿戏曲服饰,后队则统一成整齐的黑色、黄色和红色。表演时变化纷繁,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表演英歌不单要吃训练的苦,而且还要化长时间的妆。英歌舞脸谱是古代傩舞面具的一种简化,舞者脸谱一般根据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色彩以白色打底,用红、绿、黑、银等颜色进行点缀。脸谱的特征是神秘、凶恶、恐怖,有祭祀驱邪、扬正压邪的含义,也代表着英歌舞的内核。

  英歌舞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风格,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和快板英歌三种。慢板英歌,节奏自由,动作稳健、朴实、庄严,慢中见势,势中显气;中板英歌,传统味重,快慢结合,舞姿多样,雄壮有力;快板英歌,威武雄壮,场面恢宏,气势磅礴,运槌迅猛,舞姿矫健,阵容壮观。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4)

提腿舞棒,势中显气(来源:汕头市潮阳区棉北街道)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5)

汕头市潮南区体育总会青年英歌舞队表演(来源: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6)

英歌舞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泊好汉的故事。清乾隆《潮州府志》卷十二“风俗”载:“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日‘秧歌’。”秧歌的“秧”与“英”潮音相近,民间辗转流传,久而久之,便逐步演变为“英歌”。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众说纷纭,较为流传的有“及时雨”说、秧歌说和傩舞说三种。

  “及时雨”说解释英歌舞的来源是为了求雨,人们打扮成水浒传中的角色,并在木牌上写上“风调雨顺”、“及时雨”等大字。明清初绍兴名士张岱《陶庵梦忆》书中“及时雨”一节,说:“壬申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余中扮水浒……三十六人,个个呵话,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

  秧歌说认为英歌舞由山东鲁北的“大鼓子秧歌”与鲁西的“柳林秧歌”演化而来,因为山东用双手执双槌各击花鼓子双鼓面,所使用的槌子与潮阳英歌舞所执的双棒槌是相似的,舞蹈语汇所体现的内容以及舞蹈表演程式,也都有相似之处。所以有人说英歌舞是由山东逐步经安徽(安徽形成了打花鼓形式)再经福建莆田(莆田一带在新中国成立后仍有唱英歌)一带传入潮阳的。

  傩舞说则认为英歌是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的。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的隗芾教授曾说:“水浒故事至今不过五六百年,从英歌舞所反映的宗教意识与艺术特征上看,它正是由古代傩舞进化而来的。”

  现在较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英歌是汉族民间广场舞蹈和傩文化形态的延续,吸收北方大鼓子秧歌,逐渐演化为英歌舞,其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7)

潮阳英歌舞表演(摄影:肖莎莉)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8)

  潮阳英歌分布面广,辐射力强,几乎每个镇(街道)都有英歌队,有些镇甚至同时拥有几支不同风格或不同年龄结构的英歌队伍,以文光、棉北、城南一带流传最广。

  1996年,潮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20年7月,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授予潮阳区文化馆“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传统舞蹈传承(潮阳英歌)华南师范大学教学研究基地”牌匾。

  2006年,潮阳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傩舞英歌播长风)(9)

“一百零八好汉”(来源:汕头市潮阳区棉北街道)

  英歌舞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成为潮汕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英歌舞展示了舞者的英雄气概,宣扬正义、歌颂团结,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洗礼。它威猛、雄浑的表演风格,粗犷、豪迈的精神风貌,展示着中华民族果敢、坚强团结战斗、勇敢直前的可贵品格。

来源:汕头橄榄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