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迁安的伯夷叔齐到底死在哪里?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古城在令支(迁安一带)。国君的长子和三子。生卒年无考。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伯夷、叔齐兄弟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2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和与此相应的职位。他们2人相视而笑说:“奇怪。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伯夷叔齐之死(伯夷叔齐到底死在哪里)(1)

伯夷、叔齐兄弟不争王位

孤竹国(古城在令支(迁安一带)是伯夷叔齐的故乡,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似乎没有争议。问题就在于,中国地方这么大,叫首阳山的山也非常多。他们到底是死在那个首阳山呢、这就是个迷了。现在中国人跟韩国人学的,沾边赖,抢名人,抢典故,却不问史实,不问逻辑。孔子都能是韩国人后代,那么叫首阳山的地方抢伯夷叔齐老哥俩最后墓地又有什么错呢?我也不妨凑凑热闹来抢会名人名地吧。

关于伯夷叔齐老哥俩大地饿死在什么地方,有的说是甘肃渭源县,有的说是山西永济市,有点说是在河南偃师市,有的说是在山东昌乐县,有的说是陕西周至县,原因在于几者家都有个首阳山。

伯夷叔齐之死(伯夷叔齐到底死在哪里)(2)

我们用先下排除法吧。

首先老哥俩拒绝在周为官,以投靠周为耻,他们相协逃到并隐居在自认为是周以外的境地。陕西周至县里周(西周)国都很近;河南是周伐商胜利后,偃旗息鼓的地方,所以命名偃师,周胜利的地方正是他们伤心的地方;陕西永济市是周朝晋国封地,山东昌乐是齐国封地,终究不是他们的去处。这些都是周的地盘。其次,他们隐居的首阳山并不高,山下还有村落。那么,甘肃渭源县的首阳山高2186--2509米之间,也被排除了。再者,比如山西永济市的首阳山,在春秋时还叫做首山,什么是时候改得名字不清楚,至少西周初年,老哥俩饿死的时候不叫这个名字。山东昌乐县首阳山又说发现了吕望(及姜子牙,姜子牙姓吕名望,被周武王封在山东,国号齐,目前,山东戏剧还叫吕剧,跟此有关)封地都城,老哥俩是鄙夷周朝的,不会因姜子牙救了一命而跑到他都城边“隐居”,除非有目的。

这些炒作的争执的最热烈的地方,只是因为他们范围内有一座重名字的山而已。以上几个都被排除。那么到底这个首阳山应该在那里呢?我认为应该是河北迁安一带!

伯夷叔齐之死(伯夷叔齐到底死在哪里)(3)

首阳山应该在迁安一带理由有六:

一、从二人感情方面推想。

孤竹国古觚竹,国家取名来看,觚和竹是以两种用以书写的文具,借代作国名,这就反映了这个国家已经有比较高的文化。伯夷遵从父命是孝,叔齐跟从哥哥是悌,在二者间已经表现出儒家思想。春秋时早期儒家思想者对此事:“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孔子也曾称赞过“古之贤人也”。二人父母祖国在孤竹,祖先的墓地在孤竹,他们也要落叶归根,这是最顺乎常情的。

二、从地域方面推想。

孤竹国建国于殷商,不属于周的封国。西周最早封国里最东北部分是燕国。燕国在今天蓟县一带,所以从地域上讲有可能到这里隐居。

三、古文献中记载。

我能查到的文字记载有汉朝人许慎的《说文》中里有记载的。说首阳山在辽西,而汉代的辽西即孤竹之地,也就是现在的迁安一带。

四、从古代诗词中的记载。

迁安在一直属于边塞地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颀有《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一首,“古人已不见,乔木竟谁过。寂寞首阳山,白云空复多。苍苔归地骨,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李颀祖籍赵县,此首虽没明说,但他也写幽燕闻名。清代,柳梦寅的一首赞夷齐的诗,“首阳苍翠郁嵯峨,滦水悠悠也自波。土俗尚闻孤竹庙,邦人能唱采薇歌。一时贤士知俱出,万古高名问孰多。此地清风吹不尽,荒台只是旧山河。”更是直接把首阳山和滦河联系在一起。韦庄《鹧鸪》诗中也有“ 孤竹庙前啼暮雨”的诗句。

五、从首阳山与孤竹国相对距离推想。

《东周列国志》里面齐桓公篇,在齐、燕、无终三国联军打进孤竹国内时,孤竹国国君曾到首阳山避难,这个首阳山不会里孤竹国太远。当时又没有飞机,不会带着全首都的人都飞到甘肃等地的首阳山去既然,既然他的老祖宗,在400年前就在迁安的首阳山上隐居过,他们跑这里来也不稀奇。

六、其他。这个首阳山必须有洞、近水,才能适合生存。

伯夷叔齐之死(伯夷叔齐到底死在哪里)(4)

伯夷、叔齐兄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是可贵的。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影响,不管最终他们死在了那里,始终被炎黄子孙所传颂。

参考资料:瞎编乱造。还得感谢黄台山下老厨师缜密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