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初至,天气渐凉
山大的学术氛围依旧火热
科研成果丰硕
下面,请跟姗姗一起来看看
山大最新的学术动态吧
(学术新闻按照时间顺序排序)
01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大雷教授课题组在转录因子药物靶域取得新进展
11月7日,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武大雷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s of NPAS4-ARNT and NPAS4-ARNT2 heterodimers reveal new dimerization modalities in the bHLH-PAS transcription factor family”的论文。博士研究生孙向楠为论文第一作者,武大雷教授为通讯作者,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神经PAS蛋白4(Neuronal PAS domain protein 4, NPAS4)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大脑中的转录因子,属于“类核受体”bHLH-PAS (basic loop-helix-loop PER-ARNT-SIM) 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参与调控一系列与大脑认知和记忆有关的下游基因表达,可维持神经回路的兴奋-抑制平衡。除了神经细胞,NPAS4也存在于胰岛和血管上皮细胞。NPAS4功能异常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自闭症等神经发育障碍相关,因此是治疗这些神经精神疾病的潜在新靶标,同时也有望成为II型糖尿病、胰腺移植和血管新生相关的潜在药物靶标。
NPAS4的生理功能(A)、相关疾病(B)和蛋白二聚体结构(C)
此研究首次解析了NPAS4与两种二聚伙伴蛋白及DNA的复合物结构,直观呈现NPAS4亚基的独特结构,并展现出NPAS4-ARNT及NPAS4-ARNT2不同的二聚化模式;发现ARNT结合NPAS4的方式,与其结合bHLH-PAS家族其他成员的方式有所不同,拓展了我们对该家族异二聚化模式的认识。鉴于NPAS4与人类疾病的密切联系,其结构解析为今后发现靶向NPAS4的药物奠定了基础。
武大雷教授课题组的主要研究领域为转录因子靶标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及相关药物发现,此外也开展生物合成相关酶的结构解析和催化机理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Chemical Bi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此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泰山学者和山东大学青年交叉科学创新群体等项目的资助。山东大学生命环境研究公共技术平台、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和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为本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208804119
02
基础医学院于晓和孙金鹏教授团队合作揭示B类GPCRs的G蛋白选择性偶联激活机制
11月5日,基础医学院于晓、孙金鹏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徐华强、赵丽华团队,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张岩团队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 “Structure insights into selective coupling of G protein subtypes by a class B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的研究成果,系统性阐述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偶联Gs、G11和Go蛋白的分子作用机制,奠定了B类GPCRs的G蛋白选择性偶联激活机制研究基础。于晓教授,合作者徐华强研究员、赵丽华研究员和张岩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林婧宇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参与该项工作的还有于晓和孙金鹏教授团队的肖鹏教授。
CRF2R与不同G蛋白偶联的冷冻电镜结构以及对G蛋白选择性偶联分子机制
胰岛含有多种类型的内分泌细胞,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组成紧密精细的胰岛环路,共同维持胰岛的稳态和生理功能。于晓和孙金鹏团队于2018年在Cell Death Dis发表文章,发现在胰岛中特异性敲除δ细胞会造成小鼠血糖代谢紊乱并最终引发小鼠围产期死亡,为δ细胞在葡萄糖稳态控制中的功能重要性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于晓/龚瑶琴/孙金鹏团队于2017年在J Clin. Invest.发表文章,发现胰岛β细胞分泌的UCN3通过激活胰岛δ细胞上的CRF2R,构成胰岛内源性细胞环路的UCN3-CRF2R信号轴,通过调控CUL4B/PRC2表观遗传复合物来维持胰岛功能稳态,不正常的阻断胰岛内源性UCN3-CRF2R这条通路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UCN3-CRF2R下游与G蛋白亚型偶联的机制和功能尚不清楚。徐华强/赵丽华/张岩团队于2020年在Molecular Cell发表CRF1R和CRF2R在内源性配体UCN1激活下分别与Gs蛋白三聚体复合物的高分辨三维结构,揭示了配体识别不同受体的特异性机制。在此前基础上,本研究系统性阐述了CRF2R偶联Gs、G11和Go蛋白的分子作用机制,奠定了B类GPCRs的G蛋白选择性偶联激活机制研究基础。
研究团队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分别解析了分辨率为2.8Å和3.7Å的UCN1-CRF2R-Go和UCN1-CRF2R-G11复合物结构(图1a-c),比较了不同G蛋白(Gs,Go和G11)在CRF2R中结合界面的面积大小以及Gα的α5螺旋的C末端氨基酸侧链大小,比较发现C末端氨基酸Gs蛋白中的侧链最大,与受体形成的结合面积最大,相互作用也最多,其次是G11蛋白,最后是Go蛋白,这与B类GPCRs偶联不同G蛋白的能力一致,揭示了Gα的α5螺旋的C末端在CRF2R选择性偶联不同G蛋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该结果更好地解释B类GPCRs家族中经典信号通路Gs蛋白偶联的分子基础,同时也填补了B类GPCRs在G11,Go信号通路的机制方面的研究空白。
于晓教授课题组长期聚焦于胰岛稳态的作用及调节机制,阐明了跨膜信号转导对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及胰岛稳态的精确调控机制,包括GPCR下游偏好性信号途径和第二信使的信号时序等(Cell Metabolism 2022, Nature 2020,EMBO Reports 2021,eLife 2018,Nature Commun 2021);揭示了胰岛中δ-β细胞环路在胰岛稳态维持中的重要作用(J Clin Invest. 2017,Cell Discov. 2020,Cell Death Dis. 2018);开发了选择性调节G蛋白偶联受体和PEST磷酸酶亚家族活力来对胰岛稳态失衡发展新的干预策略(Cell 2021,PNAS 2021,Cell Research 2014,Cell Reports 2016)等。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3851-3
03
齐鲁交通学院一项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创新奖”特等奖
近日,中国公路学会公示了2022年度“中国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创新奖”评审结果,由山东高速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山东大学重点参与的“济南东南二环八车道公路隧道群”项目荣获特等奖。
济南东南二环八车道公路隧道群是时建世界最大规模与数量的双向八车道公路隧道群,其中,浆水泉隧道全长3101米,居同类工程世界首位。隧道跨度超20m,扁平率0.45,世界最小。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层状岩层占比高达95%,垮塌灾害是工程建设面临的首要挑战。
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聚焦隧道垮塌灾害防控核心难题,李利平教授组建了“产-学-研”现场工作组,中心副研究员刘洪亮带队开展现场试验,系统建立了垮塌灾害源“识别、分析、预警”的成套防灾技术体系。研发了首台隧道地质扫描机器人。在隧道开挖出渣后,远程操作机器人进行岩体结构信息无人化快速采集,应用开发的岩体结构信息分析软件进行致塌体的定位定量分析,致塌体识别准确率达80%以上。开发了全空间垮塌模拟分析系统。将机器人采集的岩体结构信息导入自主研发的建模程序,采用三围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嵌入自主开发的支护参数智能优化算法,实现垮塌全过程预演及支护方案的动态靶向优化,有效降低处置成本。首创了围岩垮塌的点域监测方法。针对垮塌高风险区域,采用激光测振技术对致塌体进行垮塌态势定点监测(时间),通过光纤微震技术进行链动垮塌区域定域监测(空间),实现了隧道围岩垮塌灾害由传统的接触间断式、点信息窄范围向非接触实时型、大跨度区域式连续监测的跨越。全面构建了隧道围岩垮塌风险管控技术体系,在项目全线应用,有效保障工程施工安全。
同时山东大学牵头承担了《复杂城区环境下大跨度公路隧道群建设关键技术》课题,构建了城区超大跨度小净距隧道群建设成套关键技术。设计方面,建立了基于安全度的小净距超大跨度隧道施工近接程度分区标准,确定了超大跨度隧道变净距段开挖支护设计参数,填补了我国双洞八车道变净距隧道复合式衬砌参数设计的空白。施工方面,针对扁平小净距隧道围岩变形难控制、中岩墙易破坏的难题,系统揭示了隧道扁平率和净距对围岩承载力时空变化的作用机制,建立了超大跨度小净距隧道快速安全施工工法体系。管控方面,针对城区环保标准高的难题,研发了以自感应除尘降温系统和拱架安装机器人为核心的快速、绿色施工装备体系,实现了超大跨度隧道施工效率的有效提升与高温、粉尘施工环境的有效改善,全面助力工程高效建设。
在山大方案引领与山大力量参与保障下,济南东南二环八车道公路隧道群项目比原定工期提前8个月顺利完成,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业界专家的高度评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等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隧道层状围岩危险块体突发垮塌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已在汕头湾海底隧道、都四铁路、泸石高速等工程相继应用,为我国重大工程安全建设保驾护航。
04
武传松教授课题组在铝/镁异质合金
结合界面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武传松教授课题组在铝/镁异质合金搅拌摩擦焊接结合界面演变行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s and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t bonding interface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 of dissimilar Al/Mg alloys with/without ultrasonic assistance”为题,发表于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写JMST)。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赵俊杰为该文第一作者,武传松教授为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用于透射电镜表征的取样位置示意图
铝合金与镁合金在轻量化运载器具制造中的混合应用,既能充分利用这两种轻质材料各自的优点,又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节能减排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由于铝合金和镁合金的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能存在很大的差异,实现铝/镁异质合金高质量焊接是一个挑战。武传松教授课题组研发了超声振动强化搅拌摩擦焊接新工艺(UVeFSW),实现了铝合金和镁合金的高质量固相连接。利用“急停” 液氮冷却技术获得了匙孔周围的试样;对结合界面材料在围绕搅拌针塑性流动过程中Al/Mg结合界面的微观结构和金属间化合物(IMCs)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表征和分析,探讨了超声振动在整个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UVeFSW接头结合界面位置D3的透射电镜和能谱检测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铝/镁异质合金搅拌摩擦焊接过程中,Al/Mg材料发生机械锁合,并在界面或其附近形成细小的条带。这些条带与周围的基体反应形成IMCs并实现冶金结合。在界面材料在后退侧围绕搅拌针塑性流动过程中,Al/Mg界面为复杂的多层结构(IMC Mg IMC Al)。当材料在搅拌头后方沉积之后,界面变为具有两个亚层(β γ)的IMCs层,其厚度约为(220 170)nm。施加超声振动时,上述多层界面结构仅出现在材料围绕搅拌针流动的中间阶段;当材料在搅拌针后侧开始沉积时,两个亚层(β γ)的IMCs厚度约为(125 155)nm。这表明在材料开始沉积的位置,超声振动对IMCs生成和长大发挥了抑制作用。结合超声振动对焊核区晶粒组织演变、铝合金基体中沉淀相的演变和位错密度的影响,揭示了超声振动抑制IMCs长大的机理。研究结果为优化铝/镁异质合金UVeFSW工艺参数和实现接头组织与性能的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JMST是中科院分区的一区TOP期刊,在全球79种冶金科学与工程SCI收录期刊中排名第二,影响因子10.319。JMST编辑部公布的稿件总体录用率仅为7%。
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05030222007058
05
经济学院余东华教授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
11月2日,经济学院余东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理论文章“以数智化转型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文章指出,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层次演化、跳跃式升级和普遍化应用,人类社会正由传统工业经济时代向数智化时代转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流方向。
文章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平台互动发展,探索制造业数智化转型的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和新路径,实现制造业数智化转型与国际竞争力提升之间的协同互动,是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具体体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以数智化转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制造业综合竞争力。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以科技创新力、市场开拓力、品牌影响力、贸易竞争力等综合竞争力为基础。数字技术是通用技术,能够推动新型要素的汇聚和整合,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增强我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力。数字平台能够依托大数据技术及时发现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市场敏感度,从而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开拓力。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能够提升制造业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交互作用,能够促进创新产出和提升创新效率,服务贸易数字化还会带来产业升级效应、创新发展效应、全球价值链重构效应,显著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
第二,以数智化转型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保持并提升制造业成本优势。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和环境规制趋紧,我国制造业依靠低要素投入成本的传统竞争优势正在转化为以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型竞争优势。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需要以数智化转型为手段,在生产全过程开展数智化研发、数智化生产、数智化管理、数智化运营、数智化销售,降低综合成本,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继续保持“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第三,以数智化转型增强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应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纵向来看,数智化转型对于制造业产业链具有延链和补链作用。数智化转型不仅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技术溢出,推动产业链重构与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还能够打通产业链“堵点”、补上“断点”,推动产业链形态由简单线性模式向复杂网络组织动态转变。横向来看,数智化转型对于制造业产业链具有合链和强链作用。一方面,打破原有产业链边界,实现产业要素重组和产业链横向融合;另一方面,打造兼具即时性、融合性、知识性、需求导向型、动态变化性等特征的制造业新模式和新业态。总体来看,数智化转型使企业突破了生产制造活动的技术可达性和经济可行性制约,大幅拓展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空间,推动产业链形态向复杂网络组织动态转变,从而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第四,以数智化转型实现“数字减碳”,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全球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重要举措。数智化转型通过“数字减碳”提升制造业能源使用效率,优化制造业碳足迹,进而重塑和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一是产生制造业节能减排的技术创新效应。一方面,数字经济与企业R&D活动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和乘数效应,能够通过扩散数字技术、提升人力资本和促进数据流动等途径,推动制造业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实现了对要素投入数据的采集、整合与分析,有效解决了信息碎片化、不对称、不完备等问题,提高生产决策的科学性,促使企业生产活动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二是产生制造业节能减排的结构优化效应。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催生绿色低碳的新型制造业,以及推动传统制造业的生态化转型,有助于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实现制造业节能减排降碳和高质量发展。
第五,以数智化转型化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困境”,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困境”主要是指开展服务业务对自身绩效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发展服务型制造过程中存在服务化与企业绩效的负相关阶段,也称为“服务化悖论”。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企业组织和文化路径依赖惯性、资源的有限性、产品的服务承载力有限性、产品链和价值链重组的风险性以及对需求的认知错位等,都可能使企业陷入“服务化困境”。从外部市场环境来看,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国际需求波动较大、行业技术迭代更新迅速以及客户需求具有异质性和易变性等,也是引发“服务化困境”的重要因素。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将引导企业聚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推动企业建立适应云端化、集中化、智能化演进需要的网络运维体系,夯实数智化精细服务能力,深化“场景﹢策略”精准服务,通过智能云端化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可以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缓解或突破“服务化困境”,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六,以数智化转型推动产业组织变革和创新,优化制造业产业生态。数智化转型从产业技术、产业融合、产业竞争、产业布局等维度影响制造业产业组织结构,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化、服务化、高新化、国际化“五化”融合发展,并通过发挥数智领域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主体、新平台“五新要素”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赋能作用,优化我国制造业产业生态。以数字生态为基础优化产业生态,需要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以数智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态治理方式变革。一是以数智化转型推动企业组织变革,优化组织内部价值创造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和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二是以数智化转型推动产业组织创新,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等多链融合,打造基于数字生态的链群产业生态。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应强化融合和赋能的产业生态思维,将产业知识吸收与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本源性变量,推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行业与企业战略、同业竞争等协同整合,不断增强数智化转型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原文链接
http://www.cssn.cn/zx/bwyc/202211/t20221102_5558068.shtml
06
微电子学院钱凯教授团队在透明可穿戴有序网格银纳米线电极研究中取得系列新进展
近日,微电子学院钱凯教授团队利用“咖啡环效应”,通过“无模板”喷涂法制备出可应用于高性能电加热器、电磁屏蔽及可穿戴传感器等领域的大尺寸有序网格结构柔性透明银纳米线(Ag NWs)导电电极,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Ultra-High Temperature Tolerant Flexible Transparent Electrode with Embedded Silver Nanowires Bundle Micromesh for Electrical Heater,npj Flexible Electronics,2022, 6, 48,(JCR 1区,IF:12.019,一作:孙博文,博士研究生)”、“Biodegradable, Flexible Transparent Ordered Ag NWs Micromesh Conductor for Electrical Heater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pplications, 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2022,DOI:10.1021/acsaelm.2c01109,(JCR 2区,IF: 4.494,共一:洪旺、孙博文)”、“Detection Range Enhancement of Stretchable Ultrasensitive Crack-Based Strain Sensor with Ordered Ag Nanowire Micromeshes for Human Epidermis Monitoring,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erials,2022,2200440(JCR 2区,IF: 4.122,一作:徐静)”、“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Transparent Electrical Heater Based on a Robust Ordered Ag Nanowire Micromesh Conductor” ACS Applied Electronic Materials,2022,4, 1776–1783,(JCR 2区,IF: 4.494,共一:徐瑞雪、孙博文)”,并已授权发明专利1项,钱凯教授为系列论文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
钱凯教授团队长期聚焦于忆阻器类脑芯片、高性能医疗健康监测智能传感器及柔性电极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原文链接
1.Ultra-high temperature tolerant flexible transparent electrode with embedded silver nanowires bundle micromesh for electrical heater
2.Biodegradable, Flexible Transparent Ordered Ag NWs Micromesh Conductor for Electrical Heater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pplications
3.Detection Range Enhancement of Stretchable Ultrasensitive Crack-Based Strain Sensor with Ordered Ag Nanowire Micromeshes for Human Epidermis Monitoring
4.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Transparent Electrical Heater Based on a Robust Ordered Ag Nanowire Micromesh Conductor
07
化学与化工学院熊胜林教授课题组在介观能源材料化学领域发表系列新成果
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钱逸泰院士团队熊胜林教授课题组在介观能源材料化学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在中国化学会旗舰期刊CCS Chem.(1篇)、《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2篇)、《先进材料》(Adv. Mater.,3篇)、Nano Lett.(1篇)、Adv. Energy/Funct. Mater.(4篇)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篇,申请国家专利2项,横向课题1项。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对新型介观复合组装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活性位点优化和循环利用以及在储能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持,为高比能、长寿命电池新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标志着学校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应用有了新的突破。
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因此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储能材料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通过介观尺度组装结构的合理设计,对电极材料的活性位点进行优化,有利于促进离子迁移和电子传输,实现从化学能向电能的高效转化。针对以上关键科学问题,熊胜林教授课题组开发了以活性位点优化为导向的高性能储能材料合成新策略,建立了一系列具有功能导向的新型介观复合结构模型,并揭示了在储能应用中的构效关系。
该课题组遵循活性位点增加策略,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原位自磷化技术。采用植酸作为双向配位剂和磷化试剂,制备了一种N、P共掺杂碳负载的磷化钨 (WP/NPC)超细纳米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催化材料 (图1)。
图1 WP/NPC的合成路线及形貌表征
通过调控活性位点的配位结构可以改变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提升催化性能。基于这种配位环境优化策略,该课题组在理论计算的指导下提出通过富电子官能团激活主族单原子催化剂ORR活性的策略 (图2)。
图2 Sb-N的活性火山图
通过合理的材料设计实现活性位点在催化过程中的自清洁效果,是提升催化效果的有效策略。基于这一思路,该课题组制备了一种Zn8金属团簇,并首次将这类材料应用在锂-硫电池中。利用Zn8金属团簇不同活性位点对多硫化锂的吸附性差异以及配体产生的空间位阻效应,实现了对多硫化锂的选择性吸附,进而诱导了一种新型的分子内多硫化锂接力式转化机制 (图3左)。
图3左:Zn8团簇的结构及作用机理;右:Bi@C⊂CFs倍率性能
该课题组以铋 (Bi)基金属有机框架作为结构导向模板,一步可控合成了由Bi@C核壳纳米球装饰的碳纳米带阵列组装的三维框架超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结构优势,该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显示了较高的可逆容量、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高倍率性能,在高达80Ag−1的电流下保持308.8 mAh g−1的可逆容量 (图3右)。
本年度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山东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支持计划等项目和山东大学结构成分与物性测量平台的支持。
08
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董恩清教授团队在肺结节多种病理类型智能诊断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威海校区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董恩清教授课题组在生物医学和健康信息学国际顶级期刊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简写IEEE JBHI)发表了题为“Semi-Supervised Adversarial Learning for Improving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Nodules”的理论研究论文。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傅宇为文章第一作者,董恩清教授为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
董恩清教授团队自2017年至今与全国各大医院和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开展深入临床调研与数据收集工作。董恩清教授带领的医学影像信息处理研究团队聚焦国际上医工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在图像识别、图像分割、图像配准、影像组学、AI医学影像诊断等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团队目前围绕“人工智能 医疗”“互联网 医疗”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创新,将重点聚焦在科技成果转化,力争成为实现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产业紧密融合的应用典范。近年来,董恩清教授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Signal Processing、European Radiology、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Medical Physics、Computer Methods and Programs in Biomedicine等国际期刊 (JCR Q1) 上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5篇。
原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9926092
09
齐鲁医院张群业和张澄教授课题组发表研究新成果
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血管重构和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张群业、张澄教授课题组在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领域中取得新进展,2篇高水平论文分别发表在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中科院1区,最新影响因子31.316)和美国心脏协会会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中科院1区,最新影响因子23.213),获得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主动脉壁退行性变引起的疾病,但发病机制不明。AAA起病隐匿,一旦瘤体增大并发破裂,死亡率超过80%,目前尚无有效的非手术干预手段。近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宿主机体稳态调控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AAA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AAA的因果关系和机制仍不清楚。为了回答这一科学问题,张群业教授、张澄教授和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保健内分泌科王哲教授团队首先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发现AAA患者肠道菌群明显异常,包括Roseburia intestinalis在内的多种产生丁酸的有益菌的丰度明显降低,并与AAA瘤体直径呈显著负相关。该研究发表于Cell子刊Cell Host & Microbe,被推荐为当期杂志的两篇亮点论文之一(featured article)。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田振宇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张群业教授、张澄教授,王哲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子痫前期是一种妊娠特异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妊娠20周后新出现的高血压和蛋白尿,是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目前,子痫前期仍缺乏早期筛查和有效治疗手段。胎盘功能异常是子痫前期发病的关键因素,但具体机制不明。已有研究报道,子痫前期临床患者和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明显失调,但肠道菌群失调与子痫前期的因果关系及其机制尚不明确。张群业教授、张澄教授和王哲教授课题组利用16s rRNA测序发现,与正常孕妇相比,子痫前期患者的肠道菌群明显失调,主要表现为分泌短链脂肪酸(SCFAs)的Akkmermansia菌属的丰度显著下降。该研究发表于美国心脏学会主办的心血管基础研究领域的顶尖杂志Circulation Research。该杂志同期配发了编辑部评论,认为该工作进一步丰富并证实了预防肠道菌群失调和摄入益生菌有助于防治子痫前期的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靳佳佳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科博士研究生高辽梅和聊城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邹秀丽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群业教授、张澄教授、王哲教授和聊城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吴铁军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第一和通讯作者单位。
相关链接
1.Gut microbiome dysbiosis contributes to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by promoting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formation
2.Gut Dysbiosis Promotes Preeclampsia by Regulating Macrophages and Trophoblasts
10
《求是》发表郑敬斌教授理论文章“牢牢植根人民 稳步奋进前行”
10月17日,《求是》2022年第20期发表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郑敬斌“牢牢植根人民 稳步奋进前行”的理论文章。全文如下:
“我们党要做到长期执政,就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2020年5月22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系统阐述了牢牢植根人民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根深者叶茂,本固者枝荣。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人民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进一步增强牢牢植根人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齐心协力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
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一旦脱离群众,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砥砺百年,植根黎元。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无论时代和条件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忘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新时代牢牢植根人民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坚持躬身力行为民,并围绕植根人民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充分体现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为我们在新时代牢牢植根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关于植根人民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植根人民”、“新时代如何更好植根人民”等重大理论问题。关于“为什么要植根人民”,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只要我们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就可以获得无穷的力量,风雨无阻,奋勇向前”。无论是历史上的百年奋斗,还是新征程上的接续奋斗,人民立场始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坚定立场,人民永远是党和国家奋楫笃行、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关于“新时代如何更好植根人民”,指出,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真正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牢牢植根人民不是一句空洞口号,必须融入血脉中、落到行动上,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使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越是艰难险阻,越是风高浪急,就越要牢牢植根于人民之中,真正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唯有如此,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同人民站在一起,倾听人民心声,体察人民冷暖。同人民想在一起,解决人民诉求,维护人民利益。同人民干在一起,汲取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凝聚人民更强大。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牢记的教导,植根人民,永远为人民服务,我们党就能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我们的事业将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原文链接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2-10/17/c_1129067980.htm
11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秦亚青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学术论文
近日,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秦亚青撰写的“知识观重建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进路——以三大理论批判为例的分析”在《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9期发表。
秦亚青,山东大学全职讲席教授,山东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是国内外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世界国际关系学界称为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代表学者,入选爱思唯尔2020、2021年政治学高被引学者。
政管学院以建设一流的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科、一流的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为目标,深入实施学术兴院战略,面向学术理论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讲好中国故事”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相结合,形成了崇尚学术、激励创新的科研氛围,鼓励产出原创性、引领性、标志性成果,助力学院高质量发展。
12
山大二院余之刚教授团队在乳腺癌智能诊断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
近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余之刚教授团队与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明教授团队通力合作,在乳腺癌智能诊断领域取得系列新进展。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Nano Letters(中科院一区TOP/JCR Q1,IF:12.26)、Analytical Chemistry(中科院一区TOP/JCR Q1,IF:8.01)上,并被国内媒体广泛报道。
研究成果一 人工智能无标记血清外泌体SERS分析用于乳腺癌诊断和术后评估
“Artificial Intelligent Label-Free SERS Profiling of Serum Exosomes fo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nd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ano Letters,余之刚团队青年学者郑超副教授和中南大学李明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单位。
本研究采用的人工智能SERS策略可以通过光谱特征的细微变化区分不同病理来源的血清外泌体,并克服临床样品SERS测量中经常遇到的光谱模式复杂、重复性差和信号波动等问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研究成果二 无标记等离子体增强HER2光谱用于乳腺癌动态治疗的监测
“Label-Free Plasmon-Enhanced Spectroscopic HER2 Detection for Dynamic Therapeutic Surveillance of Breast Cancer”发表于国际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郑超和李明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单位。
余之刚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疾病的防控开展多层次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先后发表于JAMA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Cancer 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mall、Nano Letters、Analytical 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国际期刊。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泰山学者工程、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链接
1.Artificial Intelligent Label-Free SERS Profiling of Serum Exosomes for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and Postoperative Assessment | Nano Letters (acs.org)
2.Label-Free Plasmon-Enhanced Spectroscopic HER2 Detection for Dynamic Therapeutic Surveillance of Breast Cancer | Analytical Chemistry (acs.org)
13
徐立强教授课题组在锂硫电池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化学与化工学院钱逸泰院士团队徐立强教授课题组在锂硫电池新型高性能电极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Zinc-assisted Cobalt-ditelluride Polyhedra Inducing Lattice Strain to Endow Efficient Adsorption-catalysis for High-energy Lithium-sulfur Batteries”为题,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022,DOI: 10.1002/adma.202204403;IF: 32.086)上在线全文发表。化学与化工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王斌为第一作者,指导教师徐立强教授为唯一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图1. Co0.9Zn0.1Te2@NC多面体电催化剂制备流程图及其作为电极材料点亮商用灯,驱动小风扇工作图
文章设计了新型Co0.9Zn0.1Te2@NC多面体电催化剂,通过调节和平衡多硫化物转化过程中的吸附以及解吸附过程,在仅需4%添加量时,可以在高硫面载量及贫电解液的工作条件下取得优异的性能。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大学交叉学科基金的资助和山东大学结构成分与物性测量平台的大力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002/adma.202204403
14
尹义龙教授团队发表关于域自适应的最新成果
近日,软件学院尹义龙教授团队的论文“Towards Accurate and Robust Domain Adaptation Under Multiple Noisy Environments”在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TPAMI)发表。TPAMI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的顶尖期刊,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推荐的人工智能领域A类期刊,是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022年的影响因子(IF)为24.31。尹义龙教授为论文唯一通讯作者,其博士研究生韩忠义为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这是软件学院研究生首次作为第一作者在IEEE TPAMI上发表学术论文。
尹义龙教授团队近年来聚焦于开放环境下的鲁棒域自适应理论和方法研究,侧重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人工智能CCF A类期刊IEEE TPAMI、IEEE TIP和人工智能CCF A类会议IJCAI 2020、AAAI 2022、CVPR 2022、ACMMM 2022上。
原文链接
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9921307
素材来源|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
编辑|宋奕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