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粗院长的盛情邀请,有机会在“论链”这个开放平台上,跟各行各业的专家大佬们交流学习区块链这个有趣的玩意;这不,上至庙堂,下至江湖,都在热议区块链;早几年干互联网金融时,偶尔听说过区块链,一时好奇,就开始啃“链”,整了很久也没搞明白,市面上很多区块链的书籍资料,大多数“太哲学、太形而上”,后来还是去啃源代码,多少理清了一点头绪(哎,要是早点听说比特币就好了)。对照“发型”级别图谱,我也就是个初级菜鸟,特别是在区块链和数字货币领域;作为一个老程序员,也是个美食爱好者,一边Coding,一边颠勺,故而“会Coding的厨子”的戏言也不是浪得虚名啊(吹牛了)。But,今天不谈Coding,不谈美食,也不谈“太哲学”,今晚,结合多年来在金融支付领域里的感悟,跟大家分享了“货币数字化”这个话题,主要是从“形而下”的角度展开。
Section 1、货币的价值
货币
货币价值
2000多年前,司马迁老先生在《史记-货值列传》中就曾感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老先生真的是一针见血啊,几千年来能让万千大众都能产生喜怒哀乐情绪的东西,“利”字肯定能排进前几名,而衡量“利”的最佳尺子,肯定非“货币”莫属了;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至今仍还有大量的争论,如“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等等众多观点,生动地诠释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撇开这些晦涩的学术定义,货币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今晚主要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视角看货币的数字化过程。
Section 2、货币流通的演变及我国人民的贡献
货币流通
货币
货币的流通方式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经济形态在不断演变,总的变化趋势是“让流通的方式逐渐由难变易”,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实物货币、金属货币、早期纸币(交子、银票)、现代纸币、电子货币;每出现一种新流通方式的货币,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形态基本面的诉求(俗称“历史的车轮”),而且该流通方式一旦成熟后,必将极大地加速当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货币流通方式的发展史上,我国人民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秦半两”出现,秦统一后,统一了全国的货币的形制,结束了“铲币、刀币、环钱”,为后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种“外圆内方”的铜钱,一直使用到清末民国初,绵延了2000多年;二是“交子”的出现,交子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公元1023年,北宋政府首先发行交子,取代了不便携带和交易的金银及铜钱。三是“二维码支付”,前两项(秦半两和交子)是中国的首创发明,而二维码支付不是中国首创,但却是中国推广应用最成功(二维码QR code是1994年由日本DW公司发明,最早一批由移动设备完成的扫码支付付款则发生在1997年的芬兰)。二维码支付的成功及影响,不需要我做过多的阐述,今天在神州大地及有华人聚集的海外,手机一挥,嘀的一声,瞬间完成付款。
Section 3、我国电子支付清算体系
俗语云“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咱们今天便捷的支付方式,也不是一天建成的,早期的邮政汇款,路上要走10几天,就算是在一座城市隔了一条马路,从马路这边的A银行往马路对面的 B银行汇一笔资金,也要好几天才能实现。历史的车轮驶入到1993年,同年6月国务院启动了我国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的“金卡工程”,金卡工程广义讲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金卡工程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账形式实现货币流通,中国银联就是金卡工程催生的产物;一卡走神州是20世纪初的一件时髦事。“小额支付、大额支付、超级网银”的央行支付清算体系,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清算中心、农信银清算中心等建构起中国电子货币互联互通的大厦。2000年后逐渐兴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作为支付清算体系的后起之秀,推出的更加贴近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支付方式,如手机短信支付、手机NFC移动支付、快捷支付、声波支付、指纹支付、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是中国C端消费支付的基座,也将电子货币的发展推向了高峰。
Section 4、 黑科技 人工智能
电子货币在“央行支付清算、银联支付清算、第三方支付清算,以及各家商业银行的支付清算”等各方面力量的加持下,逐渐走向了电子货币的高峰,但是还不能说电子货币就已经发展到巅峰了;今天依然有更多的黑科技被运用在电子货币应用领域,比如前面讲到的刷脸支付,刷脸还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在应用推广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路要走;声纹识别、指纹识别、刷脸识别等逐渐走入电子货币应用场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风险侦测及识别,也为这些电子货币的服务形式提供了一定的保驾护航,如:基于设备指纹库的欺诈识别,基于人脸的活体及情绪检测,基于声纹的语义分析及情绪分析等等。需求无止境,发展无止境,机会无止境,电子货币的发展也一定不是货币的终点。
Section 5、运用新思维加快现有电子货币的革新升级
最早提出“万物皆数”的概念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非常重视数学,企图用“数”来解释一切,他们宣称“数”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研究数学的目的并不在于使用而是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自然界的奥秘,人类已经苦苦地探索了几千年了,也仅仅掌握了其中的极少的一部分奥秘,但是“万物皆数”在我们当先的这个时代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字在建筑、机械制造、计算机技术、商业贸易、生物学、音乐、哲学、宗教、美术等等科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人们,通过各种计算,去感知数字,并运用数字来认知世界,改造自然,改善生活,正在创造这新的历史进程。TCP/IP协议、IOT物联网、无线通信协议等底层技术细节,让今天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物物关系”,而是演变成“物-数-物”的关系,通过数字化将这个世界的万物有机地串联起来。试想一下,通过手机和家里的机器人建立联系,下班前告诉机器人打开电冰箱,检查一下晚餐的物料,少一块牛排的话,自动向购物APP下单,送货机器人在下班到家的时间送货,未来机器人就可以完成收货并按照事先设定的烹饪程序进行烹饪,到家后休息片刻,就可吃上可口的牛排。这仅仅是生活场景的“万物互联、万物数化”,扩到到社会的其他方面,如工业互联网。
物化世界的生活,离不开货币的支持,毕竟“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电子货币时代,伟大祖国的金融系统,成功建成了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电子货币支付体系,但是这一切都是付出巨大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阅读一下各大银行的年报中的科技投入就清晰了,不再引用相关数据了。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规律,就像生态平衡一样,总是经历着“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传统的电子货币支付体系,都是基于中心化的IT系统和网络构建的,中心化的体系架构有其强大的一面,但是也有其脆弱的一面,如下几个案例:
2015年 5月27日下午5点左右,杭州市萧山区某地光纤被挖断导致支付宝出现网络故障,从光纤被挖断的意外发生到用户服务恢复正常,支付宝花费了2个多小时时间;2019年06月1日凌晨,亚马逊中国北部一区光缆因施工被切断,这一事故造成部分三星、亚马逊中国等企业的服务出现中断;......;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哦。
当然,这不能说明中心化的架构体系就已经走到了终点,毕竟世界是多元化的,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中心化依然能发挥着巨大的威力;但是“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的投资原则,也是这个世界的原则之一,“备胎”就是这么来的吧,当然“备胎”在机会成熟的时候,也会转正为“正胎”。和中心化的架构向对应的是分布式架构,多中心化架构,去中心化架构,分布式架构和多中心化架构逐渐进入主流体系,去中心化架构也在日益探索、完善及实践中;比特币就是一次非常好的去中心化试验,从2009年诞生起,比特币网络并没有因“挖断光缆”而终止运行。
Section 6、比特币 挖矿
十一年前的2009年1月3日,比特币正式诞生,诞生之初的比特币确实是“完全无组织、无中心、开放式”的运营模式,全球的“比特币矿工”都可以自愿携带机器设备,自愿加入并维护比特币网络,“比特币矿工”们通过“挖矿”获得一定数量比特币作为奖励,这样的奖励没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为“比特币矿工”颁发,完全是无中心化的比特币网络自动执行;比特币的这种激励机制是一项近乎完美的创造性设计,不依靠任何政府(地区)或组织来发行,完全依据开放透明的特定算法,通过海量计算产生激励(“挖矿”一说也许就是这么来的),这就意味着要想获得激励,就得“干活”,得挖矿,挖到矿了,就获得了记账权,获得了记账权,就意味着获得了激励,真是完美的“按劳分配”;比特币的这种激励机制,无形中,刺激着更多的“矿工”来加入并自觉地维护比特币的P2P分布式网络,这些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比特币节点组成庞大的分布式数据库来确认并记录所有的比特币交易,同时采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比特币流通环节的安全性,于是一个有史以来技术上无比强大的去中心化网络体系就构建成功了(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技术上”)。
比特币的这种去中心化的设计理念所迸发的哲学思想的闪光点是值得全人类去推敲的;当然,比特币就像任何一门技术一样,也有它自身的特点,也需要不断迭代并螺旋式上升,比如POW,比如“价格过山车”等等。
Section 7、Libra 链圈 币圈
比特币诞生,引出了“链圈”和“币圈”两个有趣的体系,当然,这也正常,诚如某些宗教或哲学思想的派系一样;今天聊得话题是“货币的数字化”,故而主要谈币(请注意:不是谈“币圈”),谈货币的数字化。
大家还记得2019年6月18日这一天,Facebook的一纸Libra白皮书,轰动了全球的广义范围的金融界,Facebook期待通过Libra建立一套简单的、无国界的货币和为数十亿人服务的金融基础设施;并努力打造全新的去中心化区块链、低波动性加密货币及智能合约平台,以期待为负责任的金融服务创新开创新的机遇;换一种说法,Libra的目标是成为一种稳定的数字加密货币,Libra全部使用真实资产储备作为担保,并由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Libra协会负责管理。Libra自2019年6月18日“诞生”以来,命运多舛啊,经过了大大小小的各种听证会,多数国家的央行或商业银行都投入人力进行关注并研究,这和比特币的悄悄地诞生形成了有趣的对比。2020年,又是一个不平常之年,想必Libra的未来之路还很长,也肯定不会太平坦(小扎同学,太高调了,Libra白皮书里又是“无国界”,又是“货币”;“枪打xx、出头的椽子xx” ,他应该学一学朱元璋同志“深挖洞,广积粮,不称王”)。
比特币最近一直在玩“过山车式”,“命运多舛”的Libra在忙着听证会,各国的央行可也没闲着,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数字货币的理论及基础研究;比特币可以像一位淡妆的村姑,没啥拘束,稍加打扮就能走出村口,也能让人耳目一新;Libra出身名门、理想远大,却又不能完全自我做主,因此需要好好地“修饰修饰”,像一位民国闺秀,出远门还是需要家长授权同意的;各国央行的数字货币(也称法定数字货币,俗称“法币”或DC/EP,此“法币”非1949年咱们这儿流通的“法币”),虽然央行手握“重权”,可是俗话说“权利越大责任越大”;法币的推广,没那么简单的,需要权衡n多方面的想法,照顾n多方的利益。
中国央行法币一直在半保密半公开的状态下推进着,2019年新接手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就法币多次发声,最近的2020年4月3日“全国货币金银和安全保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发布了法币的最新消息“......,加强顶层设计,坚定不移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系统推进现金发行和回笼体系改革,加快推进钞票处理业务、发行库守卫和发行基金押运转型,......”;DC/EP的支付方式将颠覆目前电子货币交付,根据公开信息,DC/EP是对现金MO的替代,实现现金M0的数字化,现金的特点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说得文雅一点就是“交易即结算”,而现在的电子货币支付,你在完成刷二维码后,支付公司和银行的“攻城狮”们还得死盯着这笔支付后续流转,不能出现单边账,晚间还要对账,对完账还要做资金清算,对账不平还要调账,疑难交易还要手工调账,......
期待着像我们自己的DC/EP早日出台,“攻城狮”们可以轻松一口了,早日实现如Libra白皮书里宣称的“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像发送短信或分享照片一样,轻松地转移资金并享受到顺畅无缝的支付体验”,这必将为数字世界注入了全新的活力,赋予数字世界很多很多的想象空间,......
Section 8、货币数字化时代号角已经吹响
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是不可扭转的趋势,也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更是一条朝圣的路。
我们在电子货币时代取得的成绩,不意味着数字货币时代也能取得相应的成绩;电子货币的中心化架构能否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点对点”支付?如何满足法定数字货币的有限匿名、穿透式监管?每发生一笔“点对点”支付都穿透给央行,那央行的监管中心得建设成多大的规模啊?由比特币“激活”的区块链也许是个有益的选择,央行数研所所长发表的《区块链与央行数字货币》一文“区块链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并与各项主流技术在深度融合,因此无论从技术角度还是业务角度,现实应用中的区块链都与“原教旨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如何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更好的服务于中心化管理下的分布式运营,可能是央行数字货币当前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在登记中心利用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特性,构建了一个‘网上验钞机’,即央行数字货币确权账本,对外通过互联网提供查询服务”,实现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区块链的分布式节点)。
Section 9、比特币挖矿
最后跟大家分享两个有趣的小知识,姑且称为“彩蛋”吧。第一枚:比特币挖矿的技术特性,用攻城狮的眼光来看,就是一个劲地、玩命地、往死里算,直到满足条件break为止:参见下图里的源代码,在攻城狮眼里,这些天书一样的东西能产生美感和快感!
Section 10、共识和互信 可信体系
第二枚彩蛋,攻城狮眼里的区块链:在一个不可信的开放体系里,通过技术机制实现共识和互信,从而建立起大家都认可的可信体系。
区块链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更是开启数字世界的钥匙!
今晚的分享就到这儿,有不当或不妥的地方,期待各位大佬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