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简单提了一嘴德二的历史,有朋友说看得不过瘾,所以抽空更一篇长文,简单聊聊德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德国为什么称作德意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为什么称作德意志(德国德意志日耳曼)

德国为什么称作德意志

前两天简单提了一嘴德二的历史,有朋友说看得不过瘾,所以抽空更一篇长文,简单聊聊德国。

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1795年的时候曾经吐槽过一句:“德国?它在哪里?我看不到它?”

这句话是按照中文习惯翻译过来的,原文的用词应该更接近于“Deutschland”,当然具体是啥我不知道,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一查,然后告诉我一声。

事实上,全世界应该只有中国和日本是按照这个词的音译来称呼德国为“德国”的,日本的发音接近于“独意”,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老人印象里,当年在远东溜达,说着蹩脚汉语的日本人会称德国为“独国”的原因。

那么在国际上,主流的对德国的称呼是什么呢?按照汉语的翻译方式其实应该是“日耳曼”,为什么是日耳曼?因为在欧美国家的认识中,“Germany”才是正儿八经的国家名,而“Deutschland”其实应该是地区名。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常年处于大一统状态,所以根本不能理解欧洲人为什么能在仅有一个广东省加一个贵州省面积大小的地皮中,分裂成几百上千个割据势力,然后打来打去,最终搞出了“国家是国家,地区是地区”这种欧洲人看来很正常,但中国人却很难理解的传统认知。

我们时常嘲笑美国人建国于1776年,只有短短200多年历史。但似乎大家都有意地忽略了,德国在1871年才建国,在此之前,属于德意志国土范围内的“德国人”,在心理上的认同先是更多的偏向地区,比如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和波西米亚人等等,接着是“神罗子民”,只有极少数才有“德国”这样的“痴心妄想”。

所以席勒才会说:“德国?它在哪里?我看不到它?”,所以小胡子后来在奋斗过程中,往往在演讲的过程中会引入“德三”和“神罗”的概念,不仅仅是因为小胡子的个人野望,更多的是因为德国人他们真吃这一套。

德国在1871年的统一,越是了解德意志地区的文化和历史,就越会给人一种荒诞而离奇的感觉。

小胡子当年有个叫做“优等民族论”的玩意儿,大概就是尬吹德意志民族拥有最高贵,最纯粹的血统。可实际上,在德意志地区错综复杂地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族民和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相互之间又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当年无论如何,德意志地区都不应该存在实现统一的可能。

但结果是俾斯麦和他侍奉的皇帝居然靠普鲁士的力量和复杂到让人想想都觉得脑壳疼的政治手腕,楞是捏了个德意志第二帝国出来。

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勃艮第人,盎格鲁萨克逊人,图林根人,斯拉夫人,北欧日耳曼的波美拉尼亚人,阿尔卑斯山北的巴伐利亚人,瞎比喝酒的莱茵兰人,以及“机械而精密”的普鲁士人等等,突然就齐齐挤上了一艘小破船。

我寻思着,当年小胡子在研究和准备将“适合德三的种族政策”付诸实践的时候,十有八九感慨过俾斯麦的手腕,也正如他的称号“铁血宰相”一样。

“德国在哪里”这个问题有很多德意志人思考过。有些人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呐喊和发问,比如席勒和尼采。有些人给出了答案,比如俾斯麦,即“先划拉这片能守得住的地皮叫着吧!”,于是有了以普鲁士霍亨索伦王朝为核心的德意志第二帝国。

当然也有人觉得俾斯麦的答案不对,因为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成分太复杂了,历史关系就像一团刚刚刷完锅的钢丝球,几乎没人能够理清楚。比如威廉二世曾经面对过的一个问题,“普鲁士算德国吗?肯定算。那巴伐利亚算德国吗?肯定也算。这样的话,萨克森和符腾堡也要算。他们几个都算了,奥地利呢?奥匈呢?”

威廉二世琢磨了很久,觉得虽然那帮天主教徒十分碍眼,但奥地利也应当属于德意志。要不是当年俾斯麦太面,德二差不多还能多个“重庆”。而容克贵族们也有这种想法,所以在费迪南被普林西普按死之后,奥匈在犹豫要不要立即手搓塞尔维亚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对佛朗茨微笑着点了点头。

今天很多喜欢瞅瞅德国历史的人都爱说德二的灭亡完全是由于威廉二世太“熊”导致的。但其实我个人更主张“不论中外,任何一个王朝的覆灭都与当时的皇帝关系不大”这一结论。

皇帝或许会是某个时代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皇帝能够“一言而决”。自主权稍微高一点的,比如我国清朝时期的一些皇帝,因为本来皇室就是一个小部落发家的,一开始没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皇帝说话还显得很有分量。

但即便如此,皇帝也要顾及他手下支持者的意见,甚至被那些意见所绑架。在汉朝,那帮人叫党人,在隋唐,那帮人叫关陇贵族,在大明,那帮人叫东林党人,在德国,那帮人叫容克贵族。

容克贵族贯穿了近现代德国历史的始末,包括今天已经白左泛滥的“Germany”。俾斯麦在协调王室,容克贵族,新兴资本家和邦国势力上所耗费的精力要远大于打那三次王朝战争。

但在政治天分上,威廉二世比起俾斯麦,或者他的老爹腓特烈三世而言,要差得多。再加上年轻人的热血和帝国国力迅速膨胀所带来的奇妙自信,威廉二世很快就变成了容克贵族中激进派们最喜爱的人。

我是不是你最亲爱的人,你为什么不说话?说啊!当然要说!奥匈给爷冲!对着塞尔维亚猛冲!

不论是从民族情感的角度,还是从阶级利益的角度,容克贵族们都将费迪南遇刺视为“德意志民族”千载难逢的良机。或者说不仅仅是容克贵族们,在普通德国人眼里,这同样是一个机会,就像俾斯麦曾经教育他们的一样“德国的真正统一绝不能依赖任何人,只能靠我们自己。”

奥匈本来就由于哈布斯堡王室的衰弱而风雨飘摇,结果王储被塞尔维亚人弄死了,为了脸面奥匈也得做点什么。那么奥匈底气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毕竟哈布斯堡王室已经从欧陆掌控者沦为了欧洲中下层弱鸡,为了保护领土完整,还要被迫向匈牙利贵族妥协。所以,在对塞尔维亚动手之前,奥匈试探了德二的意思,德二当然表示“好兄弟,大胆干”。

俄国自诩“斯拉夫民族保护者”,当然不会坐视塞尔维亚变成奥匈的一部分。再加上克里米亚战争时期,奥匈算是背刺了一波俄国,两国关系本来就不算好。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奥匈太弱了,让俄国觉得“且不说斯拉夫保护者这档子事儿,就单说你是个弱鸡,我就有理由弄你”,所以俄国有着充分的理由对奥匈宣战。

德二对俄国的宣战行为开始的时候是有点别扭的,不然也不会在俄国宣战前后有那么多针对俄国的外交辞令,其实就是希望通过外交压力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不过等俄国人开始搞全面动员的时候,似乎德国人就瞬间想通了。“我这可是保家卫国,庇护同胞,正义之师!”。不过俄国人可还有个法国人债主,法国人不可不防。所以威廉二世和容克贵族们掏出了施里芬计划。

本来德国没有统一的时候,法国人对欧陆的态势还是基本满意的。东边是毛熊,西边是大法鸡,北边的英国人隔着海,其他地方都是杂鱼,天下太平。但普鲁士崛起之后,尤其是王朝战争结束,德意志建国之后,法国人一直就非常难受,做梦都想再把德国拆掉。看着自己的债务傀儡沙俄已经连宣战带动员一条龙了,自然也就不甘落后了。

这里提一嘴。前面说过,德国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容克贵族的成分比较浓,所以德国资本主义也叫容克资本主义。到了法国人这里,则是由于放高利贷厉害,所以被称之为高利贷资本主义。在诸多债务关系中,法国对沙俄的高利贷又最多,是沙俄最大的债主,沙俄不论是皇室日常开支,还是扩军备战的军费,在这一时期几乎都已经被法国人拿捏得死死的。因此,沙俄和法国的关系反而成了“互为铁杆盟友”。

究其根本,德国人只不过还是在为“德国到底在哪儿?”找一个答案罢了。只不过这个答案全面挑战了老牌帝国所制定的世界规则框架,最终才演变出了后来精彩纷呈的欧陆风云,乃至世界大战。

“德国到底在哪儿?”今天的德国人依然在思考,或许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答案。因为从一开始,俾斯麦和腓特烈建立德意志帝国这件事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分裂基因。德国会一直重建,一直自毁,循环往复。

近几年,德国人的那些“奇怪又正常的思想”又抬起了头,有一部喜剧电影这两年在德国非常受追捧,叫做《希特勒回来了》,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颇有点笑过之后突然呆住,然后细思极恐内味儿。

最后再向大家推荐一本德国史,有闲钱的朋友可以买一本康康或者留作收藏,下方链接有售,点击即可购买。(毕竟我也要恰饭嘛,加不加鸡腿看大家的了,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