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把自己的平庸归结为没有好的出身,输在起跑线上了;家境不好,没有受到后天的良好教育,不能拼爹,从而认为自己不能出人头地,只能平庸地活着。如果我们看看孔子的成长经历,就会为不成功人生开脱而感到汗颜。

孔子的先世虽然是商代的王室,到了他爷爷的爷爷孔防叔时,已经由贵族公卿家转为士族之家,有贵族之名,已无贵族之实。孔子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度日艰难,到了17岁又丧母。孔子其实比许多人都惨,家庭贫寒,没有爹可拼,早早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他说“吾少也贱”,年轻时候为了谋生干过低贱的活。

如此家境,孔子却把本该平凡的一生过得不平凡,成为至圣先师。孔子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圣人?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1)

0 1 吾有五而志于学

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心理动力。一个人只有立志,人生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有接受严格意志锻炼的勇气和毅力。

孔子说,“吾有五而志于学”。孔子15岁“志于学”,不是立志学习,而是有了人生目标,根据人生目标有选择地去学习。

孔子相信“求仁得仁”,树立“求仁”的信念,不断地去追求仁,就会成为一个“仁人”。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2)

学习是提升自我的阶梯。孔子认为,人不是天生知之,成长靠的是后天学习。他小时候就特别好学,当别的小孩在玩耍时,他却在玩中一遍遍地演习礼仪。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当时士族家庭子弟的必修课,也是谋生进仕的敲门砖。孔子学习六艺,样样精通。他曾向老子学过礼,向乐官师襄学习弹琴,向苌弘学习乐理和天文。孔子虚心好学,每入太庙,就向主持礼仪的人学习礼仪的知识,学到了许多礼乐仪式,能够看出一些王公贵族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从而把恢复周礼当作自己的责任。

孔子阅读了大量的古典文献,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做事的修养,学圣贤之道,这是孔子与人不同之处。

很多人把学习六艺当作求业之学,孔子却不随大流,从中学到的不只是知识技巧,而是悟出其中的大道。儒原是一种职业,是术,孔子却把它升华为儒学,成为道。可以说,学有所成。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3)

理想为孔子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在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实现理想很难,很多士人都隐居起来,消极避世,保全自己。他们笑话孔子像丧家之犬,但孔子明明知道实现理想很渺茫,但他没有放弃,始终坚持如一,不可为而为之。如果孔子见风使舵,顺应世俗,就不会有孔圣人。

好学为孔子装上了翅膀,学习是增长才干的过程,也是加强修炼的过程。从孔子一生的经历可以看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就是源于他立志好学。

0 2 三十而立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4)

“三十而立”。甲骨文的“立”字,是一个人两脚分开直立于地,说明真正的“立”是什么?就是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站立于天地之间,就是要立身于社会,在社会上有自己的位置。

30岁之前,孔子已经娶妻生子,除了学习,还要为生活而奔波,他到贵族家中当了管理仓库和牛羊放牧蕃息的职务,挣些工资,养家糊口。

到了30岁的时候,孔子不仅成家立业了,而且学有所得,有了自己的思想、见解,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能够明辨是非,做人做事有原则,具备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5)

孔子30岁以后,在家开办私学,教书授徒,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开启私学的先河。孔子开办的辅导班,不是以赢利为目的,如果像现在的辅导班,以孔子在当时的威望,用现在的收费标准,他肯定大发了,富可敌国。但是,他有教无类,贫富贵贱都教。收取学生的学费,是学生根据自家的情况交的,可多可少,孔子借此为生。孔子没有大富,但安贫乐道和,即使吃粗茶淡饭,喝白水,曲起胳膊当枕头,他也自得其乐。

孔子培养的是治国之才,他教给学生的都是为人大道,教人如何正确地做人做事,要讲仁爱,有礼仪,实现天下大同。后世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0 3 四十而不惑

人到40岁,人生过了大半,经历过社会的风风雨雨,对社会人生有了了解。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就是对世界有了充分的认识,对人生有了觉悟,完全明了,不再迷惑。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6)

做人的学问其实很简单,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就是不要心骛八极,而是把自己心性收敛回来,在万丈红尘中永远保持清净,内心清明,不被外界纷纷扰扰的世事所迷惑。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的时代,包括张扬人的欲望,对吃喝玩乐的欲望,追求享乐主义;对财富的欲望,拜金主义、金钱至上;还有权利的欲望,买官卖官;对名的欲望,出名要趁早,大师、名家满天飞,等等。很多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面对的诱惑也很多,在这些诱惑和机会面前,往往会迷失自己,不知作何选择,陷于迷惑之中。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7)

40岁后的孔子明辨是非,没有被假象遮蔽,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也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孔子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必须参政,一些乱臣贼子向孔子伸出了橄榄枝,以高官厚禄来诱惑他,孔子有政治定力,不被诱惑,按照自己的方向奋力前行。

0 4 五十而知天命

孔子步入50岁后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且升迁速度很快,他所得到的一切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建立他在品德修养上,建立在之前几十年积累的威望上。

孔子51岁当中都宰,而中都这时候是衰败不堪,有钱人生活奢侈,商人欺诈,盗贼盛行,社会风气败坏。 孔子上任不到一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百姓安居乐业,中都得到大治。

孔子很快升任为小司空、大司寇,代行相事。他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堕三都,削弱权臣的势力而加强王室的力量,因而得罪了把持鲁国政权的三桓,受到排挤。鲁国君臣又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让孔子很失望。于是,在孔子55岁的时候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8)

在本国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孔子不是坐以待毙,而积极寻求其它的途径。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有被采纳。到处碰壁之后,明白做事成功与否是需要机遇的,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够,也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有些事不是自己“不可为而为之”就能实现,人世间的事不是单靠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只得到的,还有天命在。

命运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生的大问题,命运是在必然性中不可控的诸多偶然性的表现,因其不可预知而让人惶恐不安,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存在。

孔子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挫折后,进一步明白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天命,就不能成为君子。于是顺应天命,为人处世不纠结,不怨天,不尤人。可以做官就做官,不可以做官就走人,不再与人生较劲,一切都顺应人生,这就是他处世的中庸。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9)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正是由于天命的存在,不能事事随人愿,既要认清现实,又要尽人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一些切合实际的事情,量力而行,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至于成不成功,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就听天由命吧。

0 5 六十而耳顺

孔子60岁还在周游列国的路上,一边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授徒。

一路起来,看到了很多,听到了很多,听到了赞美,也听到了嘲笑。他心平气和地面对别人的毁誉,听到赞美的话,不会洋洋得意,听到难听的话也不会心生愤恨,从正反两个方面都有所得,用他的话说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焉”,“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10)

孔子进一步认清了现实,他不在纠结于理想是否能够实现,知天命,顺自然,把更多的心血用在教书育人上,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至将至。

孔子68岁回到鲁国后,把大量的精力用在整理文化典籍上,对文化元典时代的文化典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阐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础,影响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的构建,可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0 6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到七十古来稀。古人平均寿命很短,活到六七十岁就算是长寿之人了。

70岁,孔子的生命快要终结了,在人生的暮年,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69岁儿子去世,71岁时得意弟子颜渊去世,72岁时大弟子子路去世,孔子于73岁去世。

孔子人生各阶段(孔子从凡人到圣人)(11)

人到70,人生将尽,经过人生的起起伏伏,阅尽人间沧桑,思想更加成熟,为人处世更加练达,率性而为,生活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一些世俗、规则不再是一种束缚。但是,知道自由是有边界的,不能随心所欲。不能藐视社会规则和规范,法无规定可以自由地行动,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是丝毫不超越社会的规矩,不会触犯规则、冒犯他人。

从心所欲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达到。

结束语

什么样的人才算成功?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实现这三者之一,人生就不朽。孔子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

孔子的成长过程,启示后学者,人生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

立志是成功的关键。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能半途而废。

学习是成功的要件。只要天天坚持学习,就会天天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立身是成功的根本。一个人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做人做事的原则,人生不会迷惑。一个人是否成功,就要看他在社会上是否能够立足,能否实现其社会价值。无论在功业上还是在道德品质上都能在社会上站得住,才无愧于人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立删)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的时空,带你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探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