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董元奔(江苏省宿迁市)

苏轼最感人的爱情诗集(读苏舜钦和归有光的同名散文沧浪亭记)(1)

沧浪亭是苏州的园林代表作之一和旅游胜地。关于沧浪亭,历史上有两篇小品文非常有名,一是苏舜钦的《沧浪亭记》,一是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北宋时期小品文只偶有人作,苏舜钦以写诗称名于时,散文的声名其实平平;明朝时小品文始蔚为大观,归有光为小品文大家。然而,我读了苏、归二人的《沧浪亭记》,感觉苏文要精彩得多。

苏文不到三百字,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沧浪亭建园的缘由、经过和园林初建后的景观。所谓缘由,就是作者“以罪废,无所归”,其实这缘由中已经包含了作者的不平之气;建园经过包括作者“过郡学”偶然见到废园,寻问别人得知废园为钱王亲戚孙承佑的废弃池馆,然后以四万钱购得,筑亭植竹等环节。叙述简洁明了。第二部分写作者自己独自游于园中的畅快心情和思想境界的升华。“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已明”是第二部分的中心句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不仅是指作者游园时身体上的直接感受,也是作者主动把自己放入大自然,以求得心理平衡的愿望之写照,文首“以罪废,无所归”的愤懑之情得到初步释解,而“观听无邪则道已明”则把自己在朝廷上的遭遇拉进来,作理性考察和思辨,把个人的特殊遭遇上升到普遍的理性思考,即儒家之“明道”。至此,作者实现了物我两忘,“无所归”获得了大圆满结局。综观苏舜钦的这篇小文,其不仅立意深刻,结构严谨,叙事线索清晰,行文朗然,而且作者还有意学习柳宗元的散文笔法,始终把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编织在叙事中,为最后的题旨升华做铺垫。此文堪称小品文佳构,明清名篇不过如此。

而归文有五百多字,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复述了苏文中苏舜钦购置废园、兴建沧浪亭的经过,增加了沧浪亭后来成为僧院的环节。大约二百字的这些叙述,远不如苏文原文中数十字的叙述来得言简意赅。第二部分回忆了吴越王国盛极而衰的历史,对比苏舜钦沧浪亭的长存,揭示出读书可以名垂千古的道理,即所谓“士之欲垂名千载之后,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虽然沧浪亭从吴越王到苏舜钦、韩世忠直到明代僧院这一过程很曲折,但是归有光的《沧浪亭记》在叙述时却也句式参差不齐,句意绵延拖沓,叙事中也罕有个人情绪参与;虽然文章最后揭示出了所谓读书传千古这一主题,却也是腐朽的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其意趣难以与苏舜钦之物我两忘相提并论。当然,归有光散文以琐记为鲜明特色,但是其名篇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能够始终坚持以情感统摄琐碎的叙事,那些琐碎便成为乱针,不断刺激读者的情感,使读者获得啮咬般的情感体验。只是他《沧浪亭记》的琐记由于立意不高,特别是情感淡薄,其佳处便难以显现了。

以写散文为主的归有光的《沧浪亭记》远逊于诗人苏舜钦偶作的散文《沧浪亭记》,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苏舜钦所写的是亲身体验,如同归有光写《项脊轩志》一样;而归有光在自己的《沧浪亭记》开头就介绍道,他是应当时的沧浪亭僧院主持文瑛和尚之托写了此文,试想,应制之作怎么会有深情呢?然而,数百年来,人们还是常常把归有光的《沧浪亭记》作为明代小品文名篇来对待,甚至还被刻制在沧浪亭园林中,我想,这大概只是拜归有光的名望所赐吧。

苏轼最感人的爱情诗集(读苏舜钦和归有光的同名散文沧浪亭记)(2)

(责任编辑:董尧、丰渔)


苏轼最感人的爱情诗集(读苏舜钦和归有光的同名散文沧浪亭记)(3)

(2012年摄于沧浪亭)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1971年生,江苏人,学业主要方向为先秦文学及唐宋文学,涉猎文史哲等大国学诸领域,主要写作文学论文、文史随笔,诗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