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的语义变迁

从一些成语的语义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成语,演变至今,已经并不是古代产生之时原来的语义。用习惯了,往往原来的语义都忘却了。

随便找了一个成语,朝三暮四。现代的解释是“聪明的人善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情,后来比喻办事反复无常,经常变卦。”

这种解释有原意吗?有。这是对原意的概括解决性地阐述。这个成语原本是庄子的一个寓意故事的概括,相当于名词性质,但现在都当形容词用了。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宋朝学者认为这故事出处不详,在扩展故事的时候,故意加上了“宋有”两个字。

甲骨文有提到夏朝(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语义变迁看古代的文化变迁)(1)

狙(jū)公:养猴子的老头。这故事简单,一个养猴子的老者,耍猴的故事。

这个故事从矛盾的两个方面阴阳考虑,那么就是老者善用手段,而猴子不辨是非了。同时,由于这个变化导致的引申意义就是老者的办事无常了。

现在人使用,基本是仅仅用无常这种状态的形容词的意思了,故事和基于不同角度的考虑这两个本意也就丢了。

元 杨讷 《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元乔梦符《山坡羊·冬日写怀》: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这个改变从元朝开始,已经是现在的不靠谱、没准的意思了。

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像那样朝三暮四的。

而鲁迅使用的依然是原来的全面意思。鲁迅的这句话,若不懂传统国学的变迁,也就简单的以为说的这事没准的意思。实际这里着重说的是猴子的感受问题。

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类似这种文化中的语义的寓意的变迁,历史上有主要的几次,仓颉造字、伏羲、黄帝的人文一统、夏、商文化、周文王演绎后天八卦、孔子写易传、十翼、秦始皇、董仲舒、元朝、清朝、民国、解放后。

也就是一个字词经历了这些次可能的语义或改或不改,这样的字词,原始意义变了是一种可能情况,引申为别的意思也是一种情况。这种变化通常是以百年为单位考虑的。

这种变化有的是向积极的好的方向发展,有的并不好说。

而是非功过,居然是千年以后评说了。

甲骨文有提到夏朝(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语义变迁看古代的文化变迁)(2)

古代的文化变迁并不好评价的是与非

先天八卦是文理不同的兼容文化产品,而周文王推衍后天八卦、规范64卦,已经开始侧重人文的解读,而这一倾向,被孔子继承,至独尊儒术,重文轻理演绎到极致。

这种影响,在文化底蕴层面,影响至今。一些人不懂现代西方的数学、实证物理,全面否定,拿出周易来说这是大道,万物真理。殊不知,周易的数的衍生部分在上世纪开始已经被逐个的全面超越。

而周易的人文解读,起初是基于数理,但是后来的发展,已经和数理渐行渐远,趋于现代人文发展方向。

周易元朝以后的发展:

于人、于事:更多的基于人生的实践、历练、经验了,而非原始的数理格局。心学在否定格物致知,否定的就是这种数理基础;

于家国:其影响从元朝开始渐趋消亡,至新文化运动,被辩证唯物主义彻底取代!

甲骨文有提到夏朝(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语义变迁看古代的文化变迁)(3)

无聊的评语带来的启发

看了个别人的评语,说甲骨文和百家争鸣没一毛钱的联系。这种评论实际说明什么?甲骨文不懂,百家争鸣不懂,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更不懂。笔者只能无语。

几千年的文化底蕴的形成,渊源在伏羲、黄帝的一、阴阳以及甲骨文上。无论如何演绎,变化,这个渊源没改。

西方人否定、污蔑、贬低中国这个渊源,重建所谓的西式的渊源系统,例如追溯古埃及这个西方祖宗、基于西方古代数理大一统和宗教文化影响的人类走出非洲理论(所谓六万年前的夏娃之前的古人类都不算人呗)、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实证物理并不能证实)等等,其目的,实际就是试图让中国这种文化底蕴彻底崩溃。

这些吹牛的东西,看看昨天连载的图表,你就知道他们在吹什么?怎么吹的!用的就是中国古代的数理解读方法,当然,数有进步了,但是理依然不靠谱。没证据的吹牛,若把中国民科言论放开,这些东西立马被秒成渣。使用古人方式的唯心就够用。

中国民科的普遍问题在于数学知识不够,物理验证方式不足,大多无法验证,不可能有验证结果。其理论问题并不在于唯心的臆想,这反倒是他们的优势。这帮人的思维方式很发散,天马行空,比西方没谱的科幻和理论物理假说、西方现代数理玄学从娱乐性而言,好看多了。

在网上看到有些人吹捧西方这些没谱的理论,目的何在?真的在谈科学吗?这种打着科学幌子的基于西方宗教大一统文化底蕴的唯心理论,靠谱吗?

古埃及文化还有吗?这实际是西方人头疼的一个尴尬问题。而中国的古代文化延续至今,汉字就是最基本的证据。

甲骨文有提到夏朝(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语义变迁看古代的文化变迁)(4)

启发这个词的意思

我的连载名称是《甲骨文的启发》。非常明确的一点是:不是甲骨文的现代使用。

我在研究古代数理文化中的数,包括东方、西方古代的,还包括西方现代数理文化中的数,看看西方在搞什么鬼。

数理中的数(这不包括另外发展的数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弱化了。数理文化中的数鲜有研究者,特别是三维及三维以上的数的内容。

我无意让读者重蹈古代人文数理的覆辙,在我的文章中很少涉及卦爻的解读--这种人文意义的东西。我仅仅在考虑,数理文化,这个数古人怎么推衍的,为什么要这么推衍,有没有数学错误,为什么这么解释,这种解释合理吗?

启发,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基于历史前提的基础产生的新的想法。万丈高楼起于基础,你用中文写就的现代论文要感谢伏羲和甲骨文构筑的基础,以及你拥有的这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理论创新,如果像困在周易数理里面一样,现在困在西方的理论模式中,跟在西方的屁股后面跑,吃人家的剩饭,谈何创新。

最简单的python、人工智能的数学模型,没见到一个中国人发明创造的数学模型!网络上充斥着外国人的数学模型的解读,就算你会了,也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能超越吗?

而中国式的创新的文化底蕴,依然还可以有从甲骨文开始的扬弃的继往开来。可否让古人发散的思维方式,给你带来新的思维方式上的启发。周文王、孔子,给我们带来的人文贡献的同时,也用线性思维方式禁锢了人的思想。甲骨文的发散性思维方法逐渐消失了。而理论创新,需要发散性的思维,你是否能跳出周易的“方”吗?

人工智能数学模型产生的方式

甲骨文有提到夏朝(从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语义变迁看古代的文化变迁)(5)

64卦二维几何图的一种

画了一张64卦的六叠分形图,其结果还是八卦的两两对应结果。数学题的证明,没人规定用一种方法。

卦爻我都没有标注,用不着。从这个图,你能有何启发?明天看看笔者用这图给你推衍图形人工智能放大的数学模型方法。看看西方人从周易又获得了一点什么启发?

他能受到这种启发,你又看到了什么?

别找我算卦,我就没看卦辞,直接略过了,我在研究古代数学。如果需要卦辞,你懂了数理文化,现编都能编出来,这就是古代数理文化。

明天再谈,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