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和武大郎,都是《水浒传》中的经典人物。尤其是“武松打虎”“潘金莲与西门庆”“武松杀嫂”“王婆毒害武大郎”等情节,可谓家喻户晓。

武松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景阳冈打虎一举成名,后落草二龙山,最后聚义梁山。梁山招安后,武松更是在征方腊战役中单臂擒方腊,立下不世之功。宋江班师后,武松没有接受朝廷封赏,在杭州六合寺出家。现在杭州西湖边上,还立有“义士武松”的墓葬。

武松和武大郎辈分(武松是武二郎)(1)

《水浒传》中描述的武大郎,与武松有着天壤之别。武松“身长八尺、仪貌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气力”。而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丑陋,清河县人见他生的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同是一母所生,如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影视剧里,当王婆第一眼看见武松的时候,也是发出了同样的惊叹。那么,历史上的武大郎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他的名字到底叫什么?他的媳妇真是潘金莲吗?潘金莲真的是淫妇吗?

武松和武大郎辈分(武松是武二郎)(2)

考古发现武大郎墓

当1946年随着武大郎墓的发现发掘,这一历史性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武大郎墓位于河北邢台清河县城东8里左右,所在的村子为武家那村。据文献记载,武大郎所在的村子起初并不叫武家那村,而叫孔家庄。

明朝初年,在举世瞩目的明朝大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中,山西晋阳地区一家姓武的人搬迁到孔家庄,后来在孔家庄繁衍了好几代,家族鼎盛。200年后,乾隆下江南正好路过孔家庄,看到孔家庄没有一家姓孔的,大多都是姓武的,于是金口一开,改孔家庄为武家那村。

武松和武大郎辈分(武松是武二郎)(3)

话说,当年武大郎随着母亲搬迁到孔宋庄后,街坊邻居都以“武大”称呼他,那其实是一种尊称,于是后世也称其为“武大郎”。

自武大郎一代开始,武氏后人在这个古老的村子中已经繁衍生息了数百年,据了解,在武氏族谱中,村里已经有第27代武氏传人了。

通过武大郎墓的铭文,我们得知:武大郎其实是有名字的,叫做武植。武植,字田岭,少时聪颖,能文善武,中年中进士,拜山东阳谷县七品县令。他为官清廉,除暴安良,深得百姓爱戴。武大郎不仅不是卖炊饼的,还是堂堂的七品县令!

武松和武大郎辈分(武松是武二郎)(4)

1946年武植墓第一次被发现,墓室为圆形,青砖垒造,掘墓时发现一口楠木悬棺,部分随葬品。武植骨殖高大,推算生前有1.8米之多。这与《水浒传》里的描写完全不符。

武植为何被诬陷

原来,武植早年贫苦,曾接受过好友黄堂的资助。等到武植做官后,黄堂家有一次房屋失火,损失了所有。后来他就投奔了武植,想讨点银两。他在武家一住就是3个月,天天好酒好菜,却始终不见武植,最后一怒之下不辞而别。

武松和武大郎辈分(武松是武二郎)(5)

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黄堂在回乡路上四处编造武潘的谣言,并张贴传单捏造武潘二人的“丑事”。无独有偶,当地恶少西门庆知道后,更是添油加醋,污蔑武潘,因为西门庆曾经因打架斗殴,曾被县太爷武植处罚过,一直怀恨在心。

后来,黄堂回到家里,发现自家房屋已被重新修盖。妻子说,是武植重修了房舍,还购置了新家具。黄堂懊悔不已,可是说出的话就是泼水的水,无法收回。他捏造的武潘二人的丑恶形象,早已轰动四方,并被施耐庵写进了小说《水浒传》,从此流传天下。

武松和武大郎辈分(武松是武二郎)(6)

潘金莲,出身大户人家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污蔑县老爷武植的风言风语更是传播的快。当施耐庵写《水浒传》的时候,已是几十年上百年之后的事了,无从考证,信以为真的写进了小说。

如此看来,历史上的潘金莲,也绝不是《水浒传》中的淫妇了。

文献记载,潘金莲,原本是河北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有传闻是知州家的姑娘),所住的村子叫黄金庄,听着名字都很硬气。潘金莲娘家姓潘,小名唤做金莲,长到二十岁时,颇有姿色,在十里八乡很出名。

武松和武大郎辈分(武松是武二郎)(7)

潘金莲从小与武植青梅竹马,她的父亲经常接济武植,等到武植中进士后,她父亲决定将女儿许配于他。两人婚后和睦恩爱,前后育有四个子女。

关于《水浒传》的误传,也有学者指出:《水浒传》的初稿是没有武大郎这个角色,是后来人给加上去的,目的是为了丰富武松的家庭背景。同时这个花边新闻也挺有看头,也许也是受了《金瓶梅》的影响亦未可知。

读者们,关于“历史上的武大郎”,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