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居士李太白,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世人誉为“诗仙”。他给后人留下了九百多篇诗文,无一不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李白给世人的印象是洒脱而豪放的,因为他不仅仅是“诗仙”,还是名副其实的“酒仙”。这两张标签伴随了他的一生,也同样伴随着他在后世人眼中的印象。

诗和酒,为我们勾画出了诗仙李白模糊的轮廓,那么李白真实的人生际遇,到底是不是真的如同诗和酒一样惬意悠然呢?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1)

一、年少成名

少年时代的李白,便已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吟诗作赋,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竟然还舞得一手好剑法。李白在诗坛的名声如雷贯耳,也得益于他丰富的游历。

他从二十多岁起,为了增长见识和广交朋友,便开启了自己的游历之旅。从长安到洛阳,从金陵到江都等等,这些盛唐时的大城市都曾留下过他的足迹。还有许多名山大川,诸如洞庭、庐山、会稽等等,也都曾让这位大诗人流连忘返。

这些资历对李白在诗文方面的帮助甚大,他本就才智过人,现在又游历了这么多地方,则更加见多识广,在当时早已是远近闻名的人物了。

然而李白就满足于此了吗?当然不是!在封建社会时代的背景之下,男儿的志向多是从政,以此来光宗耀祖,才觉得不枉活一世,就算是李白这样看似超凡脱俗之人,也并不例外。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2)

二、恃才傲物

我们往往关注于李白在诗文上的造诣,却忽略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不可否认,李白的确拥有非凡的才干,以他的名望和才学,在从政的道路上,会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助力。不过就当时的官场现状而言,透在李白骨子里的那份高傲,却注定了他在这条路上的悲剧。

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而是由李白在性格上的缺陷所引起的。就算放在今天,如果你是当时的玄宗皇帝,你也同样不会喜欢诗仙李白这样的人。

李白年少成名,缺乏生活和官场的沉积,这也直接导致了他恃才傲物的性格。当时官场的腐朽风气正盛,他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才干来改变这种面貌。但是,官场彼时的风气又岂能是一朝一夕便可重塑的呢?既然不是一蹴而就,那么改变又谈何容易?这是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

施展自己理想抱负的机会,曾经摆在李白的面前,不料非但他却没有牢牢这次机会,而且将其搞得一团糟……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3)

三、我行我素

唐玄宗自从有了杨贵妃以后,时常不理朝政,许多政务方面的事情,都交由李林甫代为处理。玄宗和贵妃整日开怀畅饮寻欢作乐,自然是少不了奏乐歌舞。但是时间一久,玄宗和贵妃便也都听腻了,于是便要找人来做一些新的歌词助兴。

也就在此时,唐朝官员贺知章向唐玄宗推荐了李白,而且将李白其人描述得十分了得,诗词文章,样样精通,简直是天下大才。唐玄宗也早听说过李白的名号,便连忙吩咐贺知章,尽快让李白进宫面圣,这也是李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最好的机会。

当时的李白也是这么想的:机会终于来了,面见天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得来的!自己与唐玄宗交谈之后,玄宗皇帝便将李白留在了翰林院,专门负责起草诏书。按理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好事,对于李白的抱负而言,更是有了一条捷径。不过呢?由于李白的自律性,却让这个天赐的良机化作了泡影。

李白好酒,世人皆知,在进入翰林院之后,他依然无法约束自己的习惯,经常喝酒而且酩酊大醉。酒瘾一上来,时不时地便找一些诗朋文友到酒馆一醉方休。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4)

恰逢有一次,唐玄宗的一名乐工刚谱好了一支新曲,还没有填上歌词。玄宗便命令太监去找李白,请他来为新曲填词。太监找遍了翰林院和李白的府邸,就是没有李白的踪影,后来才有人告知,李白到街市上喝酒去了……

太监们不敢违抗圣意,就在长安街市上挨家挨户寻找李白,好不容易在一家酒馆找到了这位诗仙,哪知李白早已喝得不省人事,正趴在酒馆的桌子上睡觉。太监们艰难地叫醒了李白,说皇上要召见他,李白这才揉揉眼睛,东倒西歪地站起身来。因为醉得厉害,太监们不得不七手八脚把李白抬进轿子,赶忙奔赴皇宫。

内宫之上,李白抬头看到了玄宗皇帝,刚想朝拜,哪知身子却不停使唤。身旁的太监看到李白醉酒得如此厉害,赶忙端来一盆水,洒到他的脸上,这才让他渐渐清醒过来。玄宗看得也直皱眉头,但尚未龙颜大怒,并没有太过责怪,只是让李白马上填写歌词。

话音刚落,太监们早已准备好笔墨纸砚,就摆在了李白面前。此时的李白醉眼迷离,刚要席地而坐,忽然发现脚上穿着长靴,十分不便。李白想都未想,直接将腿伸向了一旁,那里站着一个年迈的宦官,他便直呼那位宦官为他脱掉长靴。而这个年迈的宦官,便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

高力士何许人也?朝中大员个个都想巴结的人,此时却让李白这个小小的翰林供奉搞得狼狈不堪,对他来说,这是莫大的侮辱。可当时的李白醉意未消,在皇帝面前的高力士又不好发作,便只能忍气吞声的替李白脱下了长靴。然而,此事还远远没有结束。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5)

李白舒服地坐下,拿着毛笔在砚台中拨了几下,发现墨汁有些稀稠。而此时,正有一人在身旁观摩李白写字。他便直接对着身旁之人吩咐,为他研墨。在皇帝的内宫之中,怎么可能有一般人?李白驱使研墨之人,便是贵妃的兄长,掌握朝中财政大权的杨国忠。

同高力士一样,杨国忠很会看玄宗的眼色行事。虽然也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当场发飙,无奈做了一回研墨的书童。

李白一时兴起,提笔龙飞凤舞,没用多久,《清平调》的歌词便跃然纸上。玄宗反复吟诵了几遍,觉得朗朗上口节奏铿锵,的确是好词,便立即让乐工演唱起来。

唐玄宗十分赞赏李白,可是赞赏的,是李白的才华,仅此而已。内宫之上,唯有李白独醉,其他人皆十分清醒,难道李白的所作所为,玄宗就真的视而不见吗?高力士和杨国忠,都是皇帝身边的宠臣,位高权重,心思和手腕都不是常人所能及的。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6)

李白一下得罪了两个重要的人物,而且还在玄宗皇帝的眼中,刻上了不尊的印象,这难道是为皇上写几篇好诗就能解决的问题吗?

果不其然,此事被高力士记恨于心。在一次陪同杨贵妃游览御花园的时候,贵妃很高兴地唱起李白所写的歌词,而高力士却添油加醋一番,硬是无中生有,从李白的诗句中鸡蛋里挑骨头,借机歪曲是非,说李白的诗文中,有一句是把杨贵妃比作汉朝行为放荡的皇后赵飞燕,这是在讽刺挖苦贵妃娘娘。

杨贵妃听信了高力士的话,便真的生气了。后在唐玄宗的枕边,李白的坏话时不时地就被杨贵妃提起。这个曾经令人赞叹的诗仙,也逐渐丧失了皇帝对他起初的青睐。

第二年的春天,李白上了一道奏折,请求辞官还乡。唐玄宗顺水推舟,批准了他的要求,为了表示自己的爱才之心,临走时还厚赠予李白一笔不菲的钱财。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7)

四、空有抱负

后世之人会说,有着远大抱负的李白,看清了当时的官场。在玄宗身边的,都是像高力士、杨国忠、李林甫这样趋炎附势的小人,而玄宗将他留在身边,也不过是为了消遣娱乐,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李白自己的政治理想,是无法在如此污秽不堪的舞台上施展的。

而我认为,这只是在片面地美化诗仙其人。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本就是件非常复杂,非常需要耐心,需要机遇,需要成长,需要看清形势的事情。这样的事,不可能发生在一个好高骛远,心高气傲之人身上。即使才华横溢,也终究不可能靠着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本就盘根错节的朝堂顽疾。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8)

这时的李白,是空有抱负的,而且眼高手低,从不脚踏实地。在千载难逢的机遇来临之时,他不是想着仔细揣摩朝中的暗流涌动,积极提升自己在玄宗面前的话语权,而是依旧我行我素,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怪玄宗把自己当成了消遣娱乐的工具。

李白因为自己的诗文而闻名于世,而玄宗也正是看中了这点,世人也都看到了这点。玄宗并没有看到治国的良方,也没有看到理政的良策。李白没有选择厚积薄发,让自己的才华渐渐展露,赢得信任。

而是选择了继续放纵,毫不收敛自己嗜酒如命的恶习,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让高力士难堪,让杨国忠出丑,让唐玄宗失望,最后也让杨贵妃记恨。如此一来,玄宗皇帝对李白的爱惜,也的确显得仁至义尽了,而他的理想和抱负,不夭折才怪呢!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9)

五、凄惨暮年

之后的李白,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重新过上了那种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读书也好,游历也罢,这才是李白真正适合的生活方式。在李白五十五岁的时候,心中的抱负似乎还未磨灭,他成为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志愿辅佐永王,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建功立业。

结果呢?当时的唐肃宗以谋反之名将永王杀害,李白也因此株连而饱受牢狱之灾。如果不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营救,这位诗仙怕是早已身首异处了。

此后,李白被流放至夜郎,在四川白帝城终于得到了赦免。诗仙李白的晚年一直漂泊在东南一带,穷困潦倒至极,最后死在安徽,葬于龙山。诗仙李白传奇的一生,到此画上了句号。

他本是一介废柴目不识丁(他恃才傲物空有抱负)(10)

六、小诗文有话说

纵观李白一生所留下的诗篇,也同样是盛唐时期社会现实和自己命运多舛的真实写照。我们不禁会想,如果李白的才干,真的足以振兴一个国家,为何在辅佐永王之时,仍然避免不了惨剧的发生?

李白作为举世公认的诗仙,我们至今仍愿意将他视为一名伟大的诗人,或许正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才会有如此多的佳作流传到现在。但不可否认的是:李白有着自己本身性格上的缺陷,这种缺陷无论放在哪样的时代和社会,都会让理想变得寸步难行!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玄宗或者永王,除了那些醉人的诗文,你真的会喜欢这样的诗仙李白吗?

参考书籍:《唐史》、《李白传》、《全唐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