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高建军

围绕十三陵,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明帝陵的故事。其中,庆陵所在之处为何是“景泰洼”,就是一些明史爱好者喜欢探究的话题。

景泰帝是谁(景泰帝为自己建的陵寝)(1)

“景泰洼”和景泰帝有关

在没有修建庆陵之前,十三陵中就已有“景泰洼”的名字了,这个地方曾经是景泰帝朱祁钰为自己建造的陵园。

朱祁钰是明朝的第七个皇帝,他的兄长是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之变中,朱祁镇被瓦剌抓住,成为中国古代少有的几位被敌军俘虏的皇帝之一。明英宗被俘后,瓦剌兵锋直逼北京,朱祁钰即位于危难之际,重用于谦等人,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七年(1456)二月,皇后杭氏病故,朱祁钰命钦天监在天寿山挑选吉壤,作为自己百年后的陵寝。作为明仁宗的孙子、明宣宗的儿子,朱祁钰的陵园需要依照“左昭右穆”的昭穆制度,在其祖父明仁宗的献陵左侧选址建造。卜选陵地的大臣在献陵左侧700米处,相中了一处风水宝地,朱祁钰同意后,工部会同天寿山守陵军兵立即施工,到六月底建好了地下玄宫和明楼,安葬了皇后杭氏。不料,第二年正月,被朱祁钰软禁在南宫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夺门之变”中复辟,并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废朱祁钰为郕王。二月十九日,朱祁钰去世,英宗命令以亲王之礼将其葬于京西金山口。后来明宪宗下旨恢复景泰帝号,将原郕王墓按帝陵的规格扩修为皇陵,是为景泰陵。

景泰帝是谁(景泰帝为自己建的陵寝)(2)

景泰陵

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期间,身为皇叔的襄王朱瞻墡一直劝说朱祁钰善待兄长。朱祁镇复位后,召襄王进京,并以子侄礼接待。襄王进京后,又到天寿山祭祀长、献、景三陵。他以皇叔的身份对英宗说,宣德皇帝的景陵尚未建造明楼,而朱祁钰却为自己建造了高大巍峨的明楼,实属越礼犯分,他要求英宗将景泰陵的明楼和地宫拆除。英宗一听,正中下怀,于是命令工部尚书赵荣率守陵官兵5000余人将景泰陵的明楼和地宫拆毁,并将已入葬的杭氏改葬金山。自此之后,此地成为一片废墟,荆棘丛生,满目荒凉,拆除后的地宫位置形成一个坑洼地。因朱祁钰在位期间的年号为“景泰”,人们便将这个地方称为“景泰洼”。谁知一百多年后,在景泰洼这个地方,又修建起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

明光宗是短命皇帝

在十三陵中,有两座帝陵的院落布局很特殊,中间以小土山为界,将整个陵寝院落分为山前山后两部分。这两座特殊的帝陵分别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和明光宗朱常洛的庆陵。

景泰帝是谁(景泰帝为自己建的陵寝)(3)

明光宗朱常洛像

朱常洛比较悲催,只当了短短一个月的皇帝。他是明神宗的儿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明神宗驾崩后即位,坐上皇帝宝座未满一个月,就突然暴病而亡。短短一个多月,大明王朝相继有两个皇帝死去,整个明王朝的重担落在了朱常洛的长子天启皇帝朱由校的身上。朱由校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到天寿山为老爹选陵址。泰昌元年(1620)10月10日,朱由校派大学士和礼部尚书等人到天寿山陵区查看吉地。经反复察看,这几个人看中了“黄山寺二岭南麓”,画了地形图呈现给朱由校,他很满意,拍板在此地兴建庆陵。庆陵的地下玄宫自天启元年(1621)三月定穴营建,七月二十九日合龙门,历时四个月,耗银150万两。地下玄宫所用材料全部为石料,玄宫“后、中、前殿”,都有“重门相隔”。九月四日,光宗朱常洛葬入玄宫之内。

天启六年(1626),庆陵的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孔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亭内立神功碑。庆陵建筑总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占地约2.76万平方米。整个陵园分为前后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院内建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各五间,神帛炉两座。第二进院落前设三座琉璃门,内建两柱牌楼门及石供案,供案之后为圆形宝城,在宝城入口处建有方形城台,城台之上建重檐歇山式明楼。

景泰帝是谁(景泰帝为自己建的陵寝)(4)

庆陵陵园院落

虽然庆陵从选址到施工,时间上十分仓促,但建筑用料都不逊于其他陵寝,这是因为附近有两座废弃的坟园可以为建造庆陵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这两座废弃的坟园,一座是位于东井的明神宗之皇贵妃王氏坟,另一座是位于泰陵园的明光宗之郭皇后坟。由于她们相继被迁出分别与神宗、光宗合葬,她们的坟园成为了两座空墓,遗留有大量建材可以用于建造庆陵,因此建造庆陵时,石料充足,地下涵洞全部用的青石,排水沟两面墙基用两层大石条,以往各陵玄宫均为砖石并用,而庆陵则全部使用石料。

排水系统巧夺天工

除了有小土山相隔外,庆陵的建筑特点还表现在它具有其他帝陵所没有的排水系统上。庆陵的排水系统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地下排水,另一部分由地面排水。据胡汉生先生所著的《明十三陵大观》描述:庆陵“宝城两侧山谷间的水流,其他陵园都是用明沟排水的方式从陵前绕道而出。而庆陵则在明楼前修建平面为‘T’形的地下排水涵洞,涵洞修建十分考究,全为大块条石起券,券顶高3米,券宽3.5米,总长200余米。宝城两侧的水流从左右宫墙下的地下涵洞流入,在明楼前的地下汇为一流向前排出,从地下躲过环抱于前的龙砂,然后注入砂前的排水明沟,经裬恩殿后的三座石桥,从前院的右侧绕过陵前注入河槽。”庆陵采取的这种排水方式,书中认为是“水绕山缠”和“龙砂不可损伤”的风水之说。庆陵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排水方式,是由于庆陵所在位置是一个小盆地,每到夏秋汛季,庆陵两侧山谷之间的山水暴涨,都汇集于此,设计者为了便于排水,不得已而采取这样独特的排水方式。

景泰帝是谁(景泰帝为自己建的陵寝)(5)

庆陵排水系统

明亡之后,天寿山的明帝陵因年久失修,建筑濒于倒塌,损毁严重。清乾隆五十年至乾隆五十二年,清朝对明十三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当时庆陵的明楼、享殿、宫门等“头停瓦片、檩、枋脱落,椽望柱木倾欹”。修葺时,将陵前神功圣德碑亭拆除,只留无字石碑,并于碑外四边建成齐胸高的矮墙。祾恩殿、祾恩门均缩小规制复建,原来的重檐庑殿式的祾恩殿,改建成单檐歇山式,拆除了左、右配殿。清代在修葺中,用砖封塞了宝城城台券门洞,在其外抹灰涂红,门洞内堆塞残砖断瓦等工程废料。在城台右侧增建了由城台前可以直达城台之上的礓礤路,将庆陵在内共十座陵的明楼顶部由原来的楠木梁架结构改成了条石发券的结构。

2003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十三陵特区开始对庆陵进行抢修。抢修的项目有:规整无字碑石构件,修复祾恩门,规整月台和祾恩殿遗址,对现存残墙做遗址保护;大修明楼、琉璃三座门,规整方城台面和马道;修复宝城墙、哑巴院及影壁等。庆陵抢修工程结束后,暂不对外开放,仍然实行封闭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