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各兵团战力(建国前的兵团)(1)

解放战争后期,我军开始使用带统一数字番号的兵团建制。而在建国之后,把一些兵团干部进行定级,出现了正兵团级、副兵团级等级别。1955年之后全国设立了12大军区(原先的六大军区拆分而来),首长为大军区级别。那么战争时期的兵团和建国后的大军区,究竟哪一个级别更高呢?兵团司令和大军区司令员哪一个权力更大?

建国各兵团战力(建国前的兵团)(2)

其实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建国前我军主力野战兵团通常辖三到四个军的规模,人数约为十余万人。解放军主动建立了16个兵团,加上国军起义的二十一、二十二和二十三兵团,解放战争末期共有19个正式兵团。而在建国之后,有6个大军区,后来逐步撤销兵团建制改为12个大军区。最简单的办法:从数量上就可以基本判断出,早期6个大军区的级别要高于之前的兵团建制,而后期拆分完的12个大军区就相当于战争时期的兵团。

建国各兵团战力(建国前的兵团)(3)

1955年的各大军区司令员,大部分都是开国上将(也有部分中将),比如邓华出任沈阳军区首任司令员,杨成武担任北京军区第一任司令员。这些大军区司令之前有不少人就是兵团司令,改为12大军区后,继续出任对应职务,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晋升。有朋友问五十年代的高级将领不是分大军区级、正兵团级等说法吗?那是在1955年大军区拆分之前。六大军区时代,军区首长的级别确实是高于兵团的。

建国各兵团战力(建国前的兵团)(4)

战争年代的兵团事实上相当于集团军,而解放战争时的野战军,其实就是集团军群级别建制。那么大军区级和之前的野战军级是一样的吗?在建国初期是这样的,因为一开始只有6个大军区。野战军的级别等同于当时的大军区,野战军司令员的职务跟大军区司令员平齐。比如林总是四野统帅,同时也是中南军区司令员。后来中南军区又拆分出广州军区和武汉军区。一个兵团的兵力在10-20万人上下,而建国后的大军区都有数十万以上兵力,有的甚至达到百万规模。

建国各兵团战力(建国前的兵团)(5)

与此情况类似,其他建国初期的大军区也进行了拆分,1955年变成了12个大军区,在1956年又建立了福州军区,达到13个。拆分后的大军区首任司令员,不是开国上将就是中将,而拆分之前基本都是元帅级别的人物担任。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大军区的数量有增有减,根据形势和国防需要而变化调整,目前已经改为战区制,全国只有五个战区,受中央军委领导。

建国各兵团战力(建国前的兵团)(6)

在五十年代初我军兵力超过五百万人,而经过多次裁军,兵力人数也在相应减少,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各大战区所辖的集团军,编成情况已不像解放战争时期那样刻板固定,并非固定几个军、几个师,多少万人,而是需要进行多兵种的综合编成,人数虽然大大减少,战斗力却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