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近日,某大学一位老师在年级会议上发言称:“学生都要去‘大厂’,争取为学院争光,去‘小厂’是不体面的”该校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称:“我今天好不容易拿到一个小厂offer,你告诉我是不体面的,它凭什么不体面?它是我挣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学生的发言在网络上引发共鸣,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大厂加班真实感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大厂加班真实感受(去大厂工作才体面)

大厂加班真实感受

来论

近日,某大学一位老师在年级会议上发言称:“学生都要去‘大厂’,争取为学院争光,去‘小厂’是不体面的。”该校一名应届硕士毕业生称:“我今天好不容易拿到一个小厂offer,你告诉我是不体面的,它凭什么不体面?它是我挣来的!”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学生的发言在网络上引发共鸣。

在这位老师眼里,“大厂”比“小厂”强,学生进“大厂”,不仅学生自己觉得体面,学院也引以为荣;学生进“小厂”,不仅丢了学生的脸,还丢了学院的面子。老师面向学生讲话,公然把“面子”“体面”“长脸”挂在嘴上,宣扬与传递面子很重要、做人要爱面子等思想,而不是鼓励或厚植学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干工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正能量,这显然不是科学与智慧的就业指引。

该老师的言论产生了两种效果:一来给学生施加巨大压力,“你们找工作,不仅是你们自己的事,还关乎学院的脸面”,对于本就承受极大心理压力的毕业生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二来意欲向社会制造或散播一种招生舆论,即“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栋梁之材,毕业后进‘大厂’的概率相对大,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我校”。问题是,这种舆论带有假象性与预设性,缺乏数据支撑与材料证实。

此外,该言论的最大问题或许在于立场错误,即完全基于学校的立场,而非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广大学生的角度,有以下几种辩驳方式。

其一,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形势,该老师主张“挑肥拣瘦”,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相对靠谱的建议是“先就业,后择业”,先找到一份工作,而非一开始就设想谋得心仪的工作,或一开始就立志去名声显赫的“大厂”。

其二,“大厂”绝非菜园想进就能进。校方当然希望或鼓励自己的毕业生去“大厂”,问题是学生最后进不进得去,除了自身的勤奋好学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悉心培养,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其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硬能力是否得到了实质性提升,全球视野、人文素养、家国情怀等软实力是否都“修炼到家”了。有关老师与其心怀不切实际的期待,还不如在务实培养全面发展与综合竞争力强的人才上下功夫。

其三,“大厂”绝对强于“小厂”,实则谬论。对于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他们更需要方方面面的淬炼与打磨,需要一种相对竞争性的发展环境,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裸泳”甚至栽跟斗,而不是呆在空调房里安稳和舒坦地度日,做着上级安排好了的缺乏挑战性的工作。一般而论,“大厂”的制度、规则等相对完善,各种条条框框相对多,给新员工自由探索与自主创新的空间相对小。反观“小厂”,年轻人活泼、奔放、敢拼、敢想、敢干等气质可能更容易找到施展的空间。 □姚华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