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老师,我们是专门从浦东金桥赶来的,老喜欢你的剧了!”6月11日下午,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上演了一场高品质沪剧演出。李阿姨是从浦东特意赶来的,她说自己早就关注了活动信息,和戏友们约好从各区赶来看沪剧名家汪华忠老师的演出,“我很喜欢他的唱腔,而且是咱们非遗沪剧传承人,名气响当当的。”李阿姨激动地说。

两位沪剧名家唱的极好听(普陀戏迷们有福了)(1)

两位沪剧名家唱的极好听(普陀戏迷们有福了)(2)

演出现场

此次“深情礼赞建党百年 红色沪剧传承文化”暨“非遗在社区 沪剧名家唱”专场演出活动由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办,与以往开展的沪剧表演不同,此次表演剧目都是红色沪剧经典选段,《洪湖赤卫队》《金沙江畔》《芦荡火种》等老沪剧迷们耳熟能详的剧目纷纷上演,现场掌声不断。

两位沪剧名家唱的极好听(普陀戏迷们有福了)(3)

《芦荡火种》演出片段

“汪华忠老师经常带领团队走进社区幼儿园,中、小学校,也给居民区讲解沪剧艺术的起源、流派,我们活动中心二楼就是他的工作室。”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作为非遗传承人的汪华忠老师,早在2013年就在此成立工作室,一直致力于把非遗艺术送进社区的工作。让更多人在家门口看演出、了解沪剧是汪华忠和文化活动中心共同的目标。近些年举办大大小小的沪剧表演、讲座等活动数十场,也取得不小成效,甘泉街道有了一大批沪剧爱好者,许多戏友慕名来拜师学艺,也互相交流切磋,形成了浓厚艺术氛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搞文艺的一定要用自己的特长来庆祝。”汪华忠告诉记者,艺术形式更容易将观众带入到情境与情绪中去。“比如《金沙江畔》找水的选段,红军水源被断,炊事班班长不顾艰难险阻,哪怕牺牲自己,‘也要上山把水找’,唱得苍劲有力,听众自然能感受到班长当时的坚定决心。”汪华忠说起演出,不禁又将高潮片段唱了出来。

红色沪剧演出很好演绎了“非遗在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了社区居民对非遗传承的认同感,也让沪剧艺术作为上海的本土文化发扬光大。据悉,未来,甘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还将持续推出“非遗进社区”系列活动,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关注“普陀甘泉”公众号,相关演出或展览将提前公布。

姜天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