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包浆文物(战国错金几何纹铜盖豆)(1)

在汉代以前,“豆”是一种盛食器。上部呈圆盘状,中有柄,下有圈足。这从其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也看得出来。

各种包浆文物(战国错金几何纹铜盖豆)(2)

汉代 “豆”字被借用为菽豆(一种谷物)的“豆”。再后来,随着“豆”这种食器的消失,豆的本义也消失了,假借义“谷物的一种”成了唯一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常用义。

各种包浆文物(战国错金几何纹铜盖豆)(3)

最早的青铜豆见于西周时期,多浅腹粗柄、无耳无盖。春秋时出现了两侧加耳的铜豆。加盖则是战国时流行起来的。

这件战国错金几何纹盖豆,直口圆腹,两侧有环形耳,下承喇叭形圈足。

盖亦呈半球状,比腹略扁一些。盖顶有喇叭形捉手,与喇叭形圈足呼应。把盖取下仰置,就是另一个盛放食物的容器。

各种包浆文物(战国错金几何纹铜盖豆)(4)

口沿上下各有一圈错金几何纹。两千多年的时光逝去,使得器物整体变成了碧绿色,衬得金灿灿的错金纹饰分外别致。

错,是一种装饰金属器的方法,在战国和西汉时期非常流行。简单来说,就是把金、银、铜等金属丝或片,嵌入青铜器表面预先留好的凹槽中,然后锉平磨光。

这也是为什么“错”这个字是金字旁的原因。

各种包浆文物(战国错金几何纹铜盖豆)(5)

这件文物时间是战国,藏于山西临汾市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