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培荣

冣盱眙 冣 读[zuì],又读 [jù]。同“聚”,意思是聚集,积累,出自中国古文。《说文》冣从冖从取。积也。《徐曰》古以聚物之聚为冣,上必有覆冒之也。

《盱眙简史》是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最新推出的盱眙历史最简本,由副会长马培荣编著,试图以4万字讲述盱眙4万年的历史。全书共分概述并20章在冣盱眙头条平台发表,以供各位盱眙老乡、历史爱好者查看收藏。

真实的国共战争(盱眙简史之十一)(1)

第十八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29~1937年)

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中国辛亥革命一声枪响,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成立了中华民国;1917年十月,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社会走上了新的革命征程。1929年秋,中共组织已在盱眙地区活动,盱眙开始建立了中共党组织,举行了“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成立了红军游击队。

1、盱眙县中共党组织初建

1929年9月初,根据中共徐海蚌特委的指示,凤阳籍党员杜仲和等人来到盱眙,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开展活动,成立山上小学、女子小学两个党小组和党支部。凤阳学生党员王赞虞等在河西成立“中共王晓庄支部”(今属管仲镇)。1929年至1930年先后被迫停止活动。

1929年9月底李桂五受党组织派遣,回乡在水冲港、西高庙一带开展建党工作。1931年6月成立中共西高庙支部,9月成立谢家港支部。此年夏,全县已有党员100多人。经中共长淮特委批准,于9月成立中共盱眙县委,李桂五任书记。

2、西高庙农民武装暴动

1931年12月,江苏省委决定在徐海蚌区域内建立三个红军游击中心区,创建“红十五军”的三个师。其中以盱眙西高庙、古城一带为第三中心区,创建“红十五军第三师”。1932年春,徐海蚌特委派武飞、徐德文到盱眙协助组织农民武装暴动。由武飞接任盱眙县委书记,李桂五任副书记。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一日)晚9时举行暴动,由武飞、李桂五为正、副总指挥,徐德文为政治委员兼参谋长。暴动队伍占领西高庙的二区区公所、民团、区保安队和谢营地主土圩子,缴获长短枪达百支。

3.盱眙红军游击队成立

4月17日暴动队伍开进长山刁郢进行整编,组建了“盱眙红军游击队”,拥有120多人,枪支105支、大刀梭标33支。红军游击队由武飞任党代表,李桂五任队长,徐德文任军事参谋长。分编为3个中队9个分队。并制作了“盱眙红军游击队”队旗。

1932年4月22日和5月27日,江苏省委两次发来电报,指示继续“巩固并发展盱眙的游击战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红军,发展新的苏维埃区域。”为扩大影响、壮大队伍,盱眙县委决定收编附近的土匪武装。到7月,盱眙红军游击队发展到4个中队14个分队,拥有700多人、400多条枪。由武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桂五任副司令员,徐德文任参谋处长,王世举任经济处长。其中有党员80余名。队伍活动范围扩展到三界、张八岭、管店、老嘉山一带,声势影响到定远、滁县、凤阳等地区。

4、反动派围剿与游击队抵抗

1932年8月初,国民党调集骑兵第十一旅、安徽省警备旅一部及盱眙、来安、天长三县地方民团数千兵力,20日分三路将盱眙红军游击队包围在水冲港一带。红军战士顽强抵抗,武飞受重伤被紧急送到盱城治疗,徐德文壮烈牺牲,唐家大山等防线被攻破,游击队损失惨重。24日,李桂五率余部突围至高山坪。4天血战,游击队只剩下120多人、90多条枪。在高山坪稍作休整后,继续向淮河边撤退,渡过淮河,进入芦苇荡暂避。26日游击队分散突围,李桂五不幸被捕,30日押至西高庙被害,年仅28岁。

由于敌军疯狂清剿,盱眙红军游击队700多名指战员中至少有550多人光荣牺牲,其中留下姓名仅有41人。

5、“盱嘉分治”

为加大对盱嘉山区的控制,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将盱眙山区从中“剖”开分而治之。1932年11月经内政部和安徽省政府批准,将盱眙分设为盱眙、嘉山两县,史称“盱嘉分治”。同时,将“豫鄂皖边区剿匪军”总司令部编训处原少将副处长王汾从大别山区调任盱眙县县长,企图以大别山“剿共”经验用于盱眙山区。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真实的国共战争(盱眙简史之十一)(2)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