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透过金庸《鹿鼎记》看清初政治、生活与文化》读后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文正公借《岳阳楼记》阐述心志,抒发情感,天下之大,修齐治平。

金庸先生也借《鹿鼎记》以古喻今,发出疑问,侠之大者,究竟为何?

答案不可知,答案不唯一,答案在人间,答案在人心。

下面摘录几段读书所思所想,以作自省,以作自慎,以作自思。

对于吴三桂的忠奸之辩,作者说:

“让我们把时光再退回到那个大变革的年份看一个小插曲。1644年4月15日,多尔衮突然接到吴三桂的一封书信,信中这样写道:“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胁、西胁,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者,岂惟财帛?将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闻续笔》曾记载吴三桂请求多尔衮“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这就是许多历史学者的另外一种判断:吴三桂在明亡之初的确并无降清念头,这时候他与坚守扬州城的史可法并无二致。只是,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早在“三藩之乱”前,18岁的康熙曾登上吴三桂驻守过的山海关前慨吟:“朱栏画栋最高楼,海色天容万象收。海底鱼龙应变化,天中云雨每蒸浮。无波不具全潮势,此日真成广漠游。仙客钓鳌非我意,凭轩惟是羡安流。”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言。”

从来如此。”

一思而已:

历史人物自有其历史任务,政治人物更有其政治任务。

吴三桂与施琅,前者自明反出,又自清反正,后者降清后反,再降收台,吴施二人,对于明朝,谁忠谁奸?对于清朝,谁忠谁奸?对于中国,是忠是奸?

环境不同,视角不一;立场不同,看法不一;时代不同,视野不一。

所以,钱穆先生评述吴三桂失败的首要原因是,“因三桂身为汉奸,不得国人信仰。”

其实,三十年前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三十年后所谓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一表一里,表里看似不一,其实,由表及里,表里始终如一,

因为,都是利益使然。

对于韦小宝和陈近南的感情与关系,作者说:

“金庸让韦小宝“幸运”地被这样一位大侠收为弟子,韦小宝从书场戏台上得来的一点关于侠义的种子,就有了持续成长的光源和水源。陈近南对于韦小宝的影响,却又始终被作者以相聚短暂的方式控制为一种熏陶和笼罩,这是一种有距离的影响。因为有距离,就有效地规避了陈近南的行为方式在韦小宝世界中的具体化,作为一个少年,小宝如果跟在陈近南的身边,恐怕行为方式会得到相当大的改变,那么我们就看不到“这一个”韦小宝了。同样因为有距离,韦小宝对侠义精神的领会,因为不具体而显得混沌却境界更为开阔。虽然有距离,以陈近南为象征的侠义精神对韦小宝是有巨大控制力的,这使得韦小宝每每到了关键时刻,能够放弃通常的实用主义原则,以侠的担当和勇气,甘冒奇险去救朋友,又因为韦小宝的侠义是混沌开阔的,所以他的勇气和担当是针对所有朋友的,无论是康熙还是天地会,韦小宝适用同样原则。”

一思而已:

小宝与师傅,恰如我们与偶像(真正的偶像),咱们自小读书,心中也总想长大后成为书中的那个他(或她),顶天立地,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事业。

金庸先生笔下,小宝有幸结识陈师傅,因为那句从小听到大的“平生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遥远的疏离感化为眼前的真实感,远慕近亲,师傅是大英雄,小宝见贤思齐,心中小小的侠义的种子,在聚少离多的刻意氛围之下,慢慢长大,渐渐结果,陈近南为了“修齐治平”而“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正统卫道思想,大而化之,成为了韦小宝的嬉笑怒骂,游戏人间,享受生活,不亦乐乎。

我觉得,这就是他难以实现却又想有所寄托的哀思,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人间值得。

对于小宝与康熙的关系和感情,作者说:

“若把韦小宝与康熙看作一体两面,那两人之间首先是相互吸引和需要,这不仅源于所谓的义气,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韦小宝不断尝到追随康熙的甜头,康熙则逐渐发现韦小宝隐藏在不学无术之下的独特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需要其实就是内心欠缺部分的补充,或者说是弥补。康熙可以提拔韦小宝,让韦小宝有恃无恐,甚至是为所欲为;韦小宝也可以代康熙做许多拿不到桌面和朝廷上公开说的事情。韦小宝作为康熙的心腹甚至是化身,游走于江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能行走江湖的康熙也在韦小宝的经历中体验到某种快乐。康熙与韦小宝的关系,或者说是感情,不只是如康熙所言“是打架打出来的”这么简单,而是两个出身天渊之别但都绝顶聪明之人的有缘相聚。康熙对韦小宝了如指掌,也只有韦小宝最懂康熙的心思。

康熙与韦小宝实质上是庙堂和江湖关系的相互投射。

韦小宝的权势不止于庙堂,也散布于江湖。在庙堂上,他从御膳房总管的内官身份走向了朝廷,从骁骑营副都统、御前侍卫副总管到抚远大将军、一等子爵、通吃侯、二等鹿鼎公、太子少保;在江湖上,他是天地会青木堂香主、神龙教白龙使,甚至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罗刹国拥有摄政王的头衔。”

一思而已:

有一种兄弟情义,叫做小宝与康熙,一个身处庙堂之高巅,一个身处江湖之低贱,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人,因缘际会,不打不相识,相识后相知,相知无远近,庙堂之上竟然与江湖之下如此合拍,水乳交融之间竟有一种超越血浓于水的亲情蕴于其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阴一阳,一邪一正,亦阴亦阳,亦邪亦正,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这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更是一场人性的相撞,此中真意,随风摇曳。

天下衰乱,百姓皆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小异,各美其美。

天下大同,美美与共。

#历史#​#读书#​#人生感悟#​

长大的路我们慢慢走读后感(江湖之远读后感)(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