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自己多余的一点违和感都没有(你不易察觉的违和感里)(1)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对一直以来感到舒服的状态产生“违和感”。

比如说,以前做着有意思的事情,现在会觉得没有意思;

对于以前经常一起交谈玩耍的朋友,现在会觉得原来他是这样的人啊,与之交往起来,心里总是没有以前舒服;

包括对于自己以前很满意的收入,现在会觉得还是太少了,如果能赚更多就好了;

用同样的方法办的事,上次得到了领导的嘉奖,这次却没有......‍

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的话,那么恭喜,这个就意味着你即将要步入下一个人生阶段了。

如果我们只是在一味地重复昨天的做法,那么这并不会产生更多的结果,反而会让你停滞不前。

想要改变,获得自己所期待的,想要去突破现在的环境,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想要升职加薪。

我们首先要做的第1步就是:舍弃。

日本作家原崇在《习惯陷阱》中,教给我们的第一课,便是学会舍弃。

学会舍弃我们以前的旧规则,舍弃所谓的理所当然,舍弃悦纳他人。‍

舍弃旧规则

什么是舍弃旧规则呢?

在书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位70岁左右的老大爷,到星巴克去买咖啡,等到他下单的时候呢,老大爷对星巴克的店员说,请给我一杯L杯的咖啡。

听到这句话之后,店员就将各种大小的咖啡杯都一字排开,说这是中杯,这是大杯,这是超大杯。

老大爷看到这种情况之后,有一点疑惑又有点慌张。

但是,他立马用手指了指其中的一个杯子,说我要这个,然后他顺利的买到了大杯。‍

这说明这位大爷在之前其他的店,都是以L杯下单,但是星巴克没有L杯的咖啡。所以这一次,老大爷听到了之前没有听过的这三种规格,接受了星巴克式的下单。

这就是打破旧的规则。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通常会发生这样类似的事情,很多是时候我们以前的一些方法,以前的一些思维行不通的时候,我们很自然的就会去想办法,会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其实这就是打破旧的思维。

这本书旨在让我们,不仅是意识到自己潜意识当中已经有这种转换思维的方式,更是让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意的去训练这种转换思维的方式,这样就有助于我们的终生成长。

舍弃理所当然

首先,我们不能将理所当然和我们应尽的义务混为一谈。

被定为义务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做不到就会承担法律责任。

而那些所谓理所当然的事情,有时候我们选择不做,反而会更快乐,更自由。

所以,我们要学会离开别人口中的理所当然。

比如在上学这件事上,孩子们觉得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而努力学习是理所当然的,考到优异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

人际交往中要做到满足他人的需要是理所当然的,不然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到了年龄结婚是理所当然的,不然就会被别人看不起;

比起自己,优先考虑孩子是理所当然的;

努力显得很合群是理所当然的......

很多人都活在这样的理所当然之中,而痛苦不已。

长期这样理所当然的付出其实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在书中作者会教给我们舍弃理所当然的方法,教给我们如何看到这些理所当然之外的事情,从而做回快乐的自己。

舍弃讨好他人的习惯

想让别人喜欢我、肯定我、接纳我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

但如果我们将别人的喜欢和肯定作为我们的追求的话,那真的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网上有句话说“我不是人民币,做不到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但就算你真的是人民币,也会有人对你不屑一顾,视你如粪土。

你喜欢的人在别人眼里也就是个普通的路人;你最爱吃的事物在别人那里可能就是最讨厌的;你反复看了五六遍的电影、听了十几遍的歌曲,可能别人早就把它吐槽得一塌糊涂。‍

道理就是这样的,我们要接受这个世界上存在很多不同的事实。

我们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也无需那样要求自己。

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会总是因为他人而消耗自己的能量,我们的能量应该集中起来关注自己,而不是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毕竟我们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小结

成长的过程就像破茧成

带领我们来到现在的人生阶段的思考方式和技能,不能将我们带到更高一级的、其他的目的地。

要学会轻松愉快,甚至充满期待地放手,才会更有改变的动力。

《习惯陷阱》是一本关于教会我们舍弃的行动指南,旨在帮助我们克服“难以放弃曾经成功的做法”这样的心理障碍,甚至缓解恐惧、不安等情绪。

除了这些,作者还在书中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工作经历,教给我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方法、如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的方法,以及大家都很关心的,如何转换思维增加收入等问题。‍

这本书适用于每一个想要迫切改变的你。不管是学生党、宝妈、还是职场人士,都能从书中汲取到自身成长需要的养分,懂得舍弃,更懂得追寻,从而学着到底该如何终身成长,怎样更好地不断更新自己。

悦案枕边有此书,不辞长做读书人。

原来自己多余的一点违和感都没有(你不易察觉的违和感里)(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