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个马未都的审美课程,分享给大家。

他说中国的审美有四个层次,四层级从低到高,分别是:艳俗,含蓄,矫情,病态。

来看看,你在哪一层?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1)

审美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经济条件与阅历的丰富而变化。

马老认为国人的审美有四个层次,与马洛斯的需求层次理论相近,呈金字塔形状。审美的变迁,由庸俗向高雅发展。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2)

第一层次是艳俗。

处于审美的底层的,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的,数量最多的一个层次。马老用《夜宴》、《甄嬛传》、《英雄》这类大家所熟知的电影来说明这个层级的审美趣味。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3)

印有大花大绿图案的床单、棉袄、热水壶,在过去70、80年代所生产的这类充满烟火味的日用品,家家户户都有,容易被理解,被接受的审美,就是艳俗层级的审美。

说得通俗点就是不会犯错的,市场上很泛滥的,大家都容易接受的,相对中庸的,在人群中最有安全感的层级。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4)

时至今日,不均匀发展导致的审美差距是非常大的。在不同的地区对美会有不同的理解。

但有一点是相通的,这个层级的审美代表着大多数,是大众的文化,普遍被接受的,可以理解成爆款,理解成容易撞脸的那种大多数,人人都懂,具有人人都能有的普遍性,便是艳俗。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5)

第二个层次是含蓄。

最能表达含蓄美的是中国的唐诗宋词,这种美感不是一下子能感受得到,不是露骨的不是直白的。

它需要用心去体会,还需要人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要想体会到它的美,需要一定的门槛。因此人数也减去了一大半。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6)

含蓄美是要慢慢体会的一种美,它不会一下子让人有惊艳之感,它低调、内敛、沉静。

对美的表达藏七分,只表达三分。比如李商隐的诗歌,有迷乱耳目的味道,欲迎还拒的委婉,大多数诗词以无题为名,有摸不着头脑的意境之美。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7)

含蓄美是一种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直达心灵层面的美,这个层次与一切的红红绿绿划清界线,若一定要有颜色,也是莫兰迪色系,低饱和度、低明度,材质上喜好哑光。

相对来说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群多喜欢含蓄的美感,是少数人的审美喜好,比较有档次的质感,是受众面较窄的高贵感。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8)

第三层次是矫情。

为美而生,为美而美的是矫情。它是一种过度刻意超出常规的表达。以独立独行为美,以高级感、厌世脸、性冷淡为境界。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9)

马老列举了毕加索的画作来说明矫情,不走寻常路,画的人不像人,脸不像脸,内容游离飘忽。是一种让大多数人看不懂的艺术。也列举了昆曲中的人物造型与夸张的肢体言语。

洁癖,也是矫情美学的一种表现,追求某种极致,渗透着冷漠与疏离,格调天真单纯,刻意与时尚潮流、与大众文化保持距离。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10)

最后一种是病态美。

病态美学是审美塔尖的层级,是一种带有病态的显摆,人无我有的极致追求,是极少数人的审美。

如中国古代妇女的裹足,如《红楼梦》中的男人具有的女性美,林黛玉式的病恹恹的病态美;再如西方的束腰、芭蕾舞,都是极大地突出某一种特性甚至不惜牺牲其他部分。

心中有一,再无其他。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11)

病态美学,我就是美,与潮流无美,美出风骨,美出自我的新高度。这种审美层级不会再刻意讨好任何人而只追求自己认为的美,为自己的审美标准着魔。

病态的审美表现(艳俗含蓄矫情)(12)

以上就是马老所说的四个审美层次,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无论是审美还是其他的成长,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美有很多种,不拒绝不懂的美,接纳不同的美,人是可以经过后天不断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的。

美是多个层面的,无关对错,不能强求统一,这也是审美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