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语

三国乱世最坏的一个人(人在三国乱世身不由己)(1)

▲黄权,不离不弃刘璋

陈建斌、陆毅等主演的电视剧新《三国演义》第六十七集中,成都被包围属下纷纷离去,却只有一个人不离不弃,劝导主公刘璋一起从西门突围出去,剧中还有两人一番对话。

主公:"公衡啊,所有的人离开我走了, 你怎么还不走啊?"

属下:"主公以为益州一个忠臣都没有吗?"

主公:"当初我请刘备入川,你坚决反对,现在我后悔无及啊。当初真应该听你的忠言哪。"

挺感人的画面,估计不少人被此人的忠诚感动或者甚至流泪,心想刘璋虽然暗弱,但有如此忠诚的属下,没有枉此一生。果真是否发生此种事情吗?一半真一半是演义的故事。说得有点绕,我们看一下真实的黄权就知道其因。

第一次易主

三国乱世最坏的一个人(人在三国乱世身不由己)(2)

▲黄权,劝谏刘璋

刘璋叫公衡的人为黄权,益州巴西郡阆中人。年轻的时候在巴西郡衙门里当差役,后来益州牧刘璋征召为主簿,在当时主簿是州郡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按现在来讲,省委第一把手管理文书的机要秘书。黄权可谓是刘璋的亲信之人。

建安六年(211),别驾张松劝谏刘璋,邀迎刘备入蜀,征讨汉中的张鲁。汉中是益州的北大门,咽喉之地,也是刘璋的心头之痛。张鲁原先是刘璋之父刘焉的手下,在刘焉的授意下杀死汉中太守苏固等人占据汉中。刘璋代替其父之后,因张鲁不听从其调遣,刘璋诛杀其母和家室。从此两人结下冤仇,刘璋屡次攻打汉中均以失败告终。

黄权劝谏说,左将军刘备有骁勇,今请他来,以部下之礼对待他,则不能满足他的心愿;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则一国不能容下二位君王。若反客为主,则主人就会有累卵之危。现在关闭边境,要等待时局的稳定。黄权极力反对刘备入蜀。

三国乱世最坏的一个人(人在三国乱世身不由己)(3)

▲刘璋,黄权第一位主公

昏庸的刘璋不听劝告,觉得黄权老在身旁劝导而耳根不清净,干脆外派当广汉县县长。自古忠耳逆言,刘璋不听劝谏等于引狼入室,自己拱手让给益州。

刘璋听信张松之言,最终派遣法正率军迎接刘备入蜀。本来张松、法正觉得刘璋懦弱无能,益州终究会别人替代,为了避免到时人财两空,想事先给自己寻找贤明主公做靠山。

当初,曹操征夺荆州之后,刘璋派遣张松恭贺。张松既是矮冬瓜又长得比较磕碜且性格张扬不含蓄,曹操看着不顺眼,没有以礼相待,冷落他,张松怀恨在心。于是张松返回益州之后鼓动刘璋脱离曹操,联合刘备。

之后果真黄权所言,刘备袭取益州,将帅们分别占领蜀地各郡县,各郡县望风归附,只有黄权紧闭城门拒绝投降。之后旧主刘璋亲自出城投降于刘备,主公投降且势单力薄的黄权无奈,最终也投降于刘备。

第二次易主

三国乱世最坏的一个人(人在三国乱世身不由己)(4)

▲刘备,黄权第二位主公

刘备深知黄权的忠心,任命为偏将军,之后升任护军、治中从事。黄权出谋划策,帮助刘备打败杜濩、朴胡,斩杀夏侯渊,最终占据汉中,解决刘备心中一块大石头。

刘备登基称帝后准备征讨东吴,黄权劝谏说:"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此时,一心为二弟关羽报仇的刘备有些意气用事、独断,没有采取黄权的稳妥之计,亲自挂帅挥军南下,任黄权为镇北将军,督领江北军队防御魏国出兵。

后来年轻的东吴统帅在猇亭火烧蜀军四十余寨,大破蜀军,刘备败退至白帝城。此时,黄权率领的蜀军返回道路又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进退两难,若抵抗吴军等于鸡蛋碰石头,死无葬生之地,全军覆没,但又不想投降东吴,无奈之下,黄权归顺曹魏。

蜀国境内听到黄权投降消息之后以一片哗然,有些人建议应该按军法处置其家属逮捕入狱。但刘备说了公道话:"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之后对待其家属如往常。

三国乱世最坏的一个人(人在三国乱世身不由己)(5)

▲曹丕,黄权第三位主公

曹丕颇欣赏黄权的为人,后任命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官侍中。不久,蜀国投降的人说黄权家族被灭门,黄权确信其为谣言,后来事实证明黄权的想法是正确无疑。

刘备在永安宫去世消息传来东吴,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唯独黄权无一丝笑意,沉默不语。命运多舛的黄权,此时的心情谁可以理解?被迫无奈之下投降曹魏的黄权永不相忘,刘备对其特殊之恩。现在只能在心里表达对旧主的敬意。

结语

后来黄权官至车骑将军,给予三公相同待遇,颇受重用。去世之后封谥号为"景侯"。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景"字由三种意思:

1 由义而济曰景;②布义行刚曰景;③耆意大虑曰景。

笔者胆敢自己推断,黄权的谥号为第三种意思"想得久远又深思熟虑。"

黄权身在战事连连、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身不由己,二次易主,实在是无奈之举。但以自己的为人处世赢得刘备、曹丕两位主公的信任及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