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9月12日,四川泸定,分针轻巧划过12时52分,山河无声。

这是“9·5”泸定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截至11日12时,这场突如其来的6.8级地震已造成93人死亡、25人失联、420余人受伤,5万余间房屋损坏,受灾人数达11万余人。

青山之下,相送别,大渡河边,长安息,每一个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都应该被铭记。

铭记,是缅怀生命,更是直面灾难。震中不是孤岛,人心亦是,面对震后破碎的家园,我们因逝去而悲恸,更因拼尽全力的救援而感动。那些跋涉在余震中的“橄榄绿”“藏青蓝”“消防橙”“天使白”“志愿红”,那些在悬崖边抢出一条“生命通道”,在湍急河流上搭出狭窄木桥,在无路可走时以血肉之躯组成“人梯”的身影……天灾或许猝不及防,但这场水陆空齐发的生命大救援,是新时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救援,其背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持,更是面对未来最大的底气和信心。

生命无价,铭记是最好的缅怀。我们记住的是遇难同胞生命沉甸甸的分量,更感动于灾区群众在失去亲人和家园破碎的巨大悲恸下所表现出的坚韧、秩序和理性。那位红着眼咬着牙坚持在救援一线的特警,失去了自己的至亲,那位在废墟上守候一整天的父亲,最后还不忘一句“谢谢”,还有那位为救援队带路的村民,他的家人当时还在失联中……此时此刻,每个“人”字都是大写的支撑,每一个体都在彼此关爱与相互温暖。如同被救的老奶奶感叹:“船工帮助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故事从小就听过,今天是红军的传人帮我们渡过难关。”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除了抚平哀痛,这里将需要的,是长期的帮助和关怀。身处在同一片大地上,他们的哀伤和悲痛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哀伤和悲痛,他们的忧戚和阴影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忧戚和阴影。事实上,来不及擦干眼泪,所有人都明了,面对任何灾难,最好的祭奠,是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唯有生者奋进的步伐才能让逝者心安。于是,短短7天,震中的生活秩序已在恢复,从第一批伤员出院,到临时集中安置点的搭建,从校园里重新响起的读书声,到依旧在持续进行的救援抢险,再到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铭记与缅怀从来不抽象,社会共同体的价值正在这里被无限放大。

是经历,赋予时间意义。我们不仅要为这次地震灾害中的逝去寄托深沉的哀思,还要为生民祈福。川人共克时艰、共赴危难,救灾重建的决心和信心在所有人的默哀中越发高举,川人坚韧不拔、顽强不屈,与地震后的空间坍塌争夺生命、与地震后的时间流逝比赛重生,这也是在哀悼后,我们将勠力同心继续坚持的重要使命。

铭记哀痛,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未来。

致敬每一位努力而善良的平凡人(封面评论今天)(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