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到在小红书朋友发他们周年庆的照片,颇有些感慨,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没想到小红书都九年了。

之前跟苏青阳聊过对小红书,社区本身是个文火慢炖的产品(跟苏青阳聊聊小红书和社区产品),从购物能「生活方式」再一步步覆盖更多主题,还有搜索经验的工具属性,这件事本身是比较难得的,伴随着用户破圈,数据变得更好了,算是近年少数熬出来的社区。

小红书确实是这两年我使用频次在稳定上升的产品,接近到日活用户的程度了。最早是因为我发现小红书上黑胶唱片的内容足够多也足够深,黑胶的爱好者本身还是个比较小众的圈子,其它确实没有合适的地方满足。从产品发展的路径上来说,小红书没有那么卷,它的发展更多是相邻边的浸润。做社区的人都很爱琢磨城市论,总归社区要解的一个题,是如何让更多元的文化融入城市。

所以,我发现小红书的周年庆活动也有点意思。

一般在公司的创立日、周年纪念,大厂都会当成一次营销机会。比如电商平台会想着趁机搞点这个节那个节(如今已经把全年都搞成了节);也不像某些大厂,在这天会反复强调使命愿景价值观,强调社会责任,认为这是个价值输出的机会。

小红书在这个日子做的不太一样,确实还算耳目一新,是面向员工的——让员工走出办公室,这天不上班,就是公费提供很多选择,让大家去体验生活,当然这种气质可能也受到公司发源于上海的影响。

当然,表现上形式上,跟一场全公司的大型团建也差不多,只是这个象征意义不同。代表的是两个层面:员工体验生活,才能做生活社区;员工践行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过去我在其它大厂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年会。在风头正茂的时候会邀请大牌明星、搞文艺演出,还能带家属,有时一票难求。场面好不热闹,不过更像是娱乐。

小红书强调的是体验生活,比如这两年在小红书突然爆红的飞盘,也会纳入小红书日的日程里。就「做生活社区」和「更好地工作」两点,分别聊聊。

2 一方面,是有个人体验才有产品体验。

我一向坚持认为(包括身边都特别钦佩的产品经理们也认为),产品必须要产品经理自己体验而来,不能是纸上谈兵而来、不能是方法论而来、不能是单纯靠数据而来的。如果都是后者,那应该是咨询公司、大学教授和数据分析师改变世界,不应该是有超常洞察的产品经理做这些事。

在早期创业做上门美甲时,就意识到自己的困境是,很难共情真正的女性用户美甲的心理,以及消费行为的预期。

乃至在做外卖配送时,我们部门的产品经理,入职第一个月,必须跑够 100 块钱。在滴滴也是如此,虽说年会上不大有个人体验的收益,但日常里,至少在我们部门,每个月也要求有出车的流水底线——不做司机,怎么能体验司机的境况?

在驾驶座待了 10 个小时的状态,做手机操作、思考自己的收入问题,以及面对跟乘客的纠纷,跟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都是截然不同的。

一个按钮,攥在手里的感受,和在开车的间隙瞄一眼时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当然这是比较简单的例子。至于说很多更复杂的体验,例如内容平台、社区产品,因为要考虑到更复杂的场景和多元的人群,又可能要采取不一样的方式。

走进用户也是小红书自己强调的价值观。要做好这件事,势必要先「懂生活」。

接触过某几个一直试图做内容、做社区,却屡战屡败的大厂的朋友,我自己(可能很片面)的感受是,他们并非没有做产品的能力、并非不够了解行业和逻辑,只是工作模式中,完全不提用户,甚至可以说完全绕开了「体验」,而是去追求 KPI。

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的用户是谁?」他们通常也答不出来。做内容也很快就陷入追求短期 KPI 的循环中。而内容的积累、用户体验的感知,很多时候的反馈要以年计的。

这就更谈不上他们是否有深入的场景体验了。用户为什么来?用户想看什么样的内容?用户喜欢谁?通通一抹黑。不过非要抬杠的话,可以说最大的几个平台已经成功了啊。它们确实可以不讲用户,因为标准化的效率类平台,匹配就代表着体验,这个我之前反复讲过了——商家与消费者、司机与乘客、外卖员与商家,匹配做得够好,体验就自然会好。不过内容平台、社区平台,向来不是只依赖匹配的。

还是前面说的,得先有生活才能懂用户,懂用户才能做好内容产品。跟小红书的产品也交流过,和这几年算法时代流行的「增长产品经理」、A/B测试型产品经理不一样,小红书的产品还是走古典风格,强调「走进用户」、有同理心,自己要是社区的深度参与者和用户。就像 B 站的员工也有一个每天用多长时间的规定。

很多在某些大厂产品里看到的内容模块, 都莫名其妙显得特别「增长黑客」,满脸写着「我很急快来给我涨日活」。这不是个体问题,这还是个组织环境问题。这块就点到为止,不然又变成日常吐槽大厂了。

3

另一方面,我一直在说,新常态下继续在互联网行业,心态要从从短跑切换到长跑,不要追求速成,先有个人生活才能更好地工作。

12 年移动互联网浪潮以来一直到去年,很多创业公司的底层逻辑是:拉起团队,快速做高数据,抢占市场,然后快速变现。从企业角度是上市/收购,从个人角度是期权变现/晋升/换坑/填充履历跳槽等。这种模式下产生的是特定的一种价值观和职场模式,供需双方也都心照不宣的默认这种状态。

小红书在这几年规模扩张也很迅速,招人也多。在大环境如此的情况下,我身边的高 P 朋友除了字节,也就是考虑小红书了。从大厂到小红书的朋友讲,会觉得公司整体讲「耐心」,对数据和增长没有这么执着,挂在嘴边也不是常见的「ROI,收益」,也鼓励员工追求生活的丰富,长跑下去,内部提的是「像发展社区一样发展公司」。

虽然这几年业务看涨,也会有竞争和压力,但从小红书日体现的价值观来看,底色确实比较特别。

狼性、内卷、奋斗以及前阵子很流行的某大厂的答案书里诸如「不难要你干吗?」「加入不承诺你升官发财但承诺你一定很委屈冤枉倒霉沮丧」等等的话术,并不能说没有效果,只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很奏效。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都在追求自我、强调生活,互联网的增长也会回归到平均水平,再用给 70 后 80 后 PUA 的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员工的情绪诉求了。

感觉这也是如今从大厂管理者,到大厂 HR要思考的组织问题——在接下来的世代,组织和职场人之间的理想关系是什么?

别的产品不好说。至少很难想象小红书这样的产品,是由一些每天哭丧着脸忧愁明天的汇报怎么交代、在会议室里天天拍桌子瞪眼、除了工作没有任何个人志趣的人做出来的。

4

最后摘录这么一句话吧,是看到他们活动的一张照片里的:

去和真实世界链接,去投入生活,去交几个朋友,去治愈自己,去拥抱不确定性。

要不要把产品做好(有生活才能做好产品吧)(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