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寒气对身体危害?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寒气对身体危害(寒气伤人会有哪些危害)

寒气对身体危害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


原文是“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这段原文指的是寒气深入血脉之中,这叫“陷脉为瘘”。“瘘”在《医学入门》的解释:“瘘,即漏也”,漏下的意思。“经年成漏者,在颈则曰瘰瘘,在痔则曰痔瘘。”指的是瘘疮。寒气深入血脉之中,血脉凝涩便会发生瘘疮,“留连肉腠”,“肉腠”指的是肌肉之间,留连于肌肉之间不去,“俞气化薄”,邪气就会侵入俞穴。经络的这些孔穴和内脏脏腑相连,就会内迫脏腑而出现“善畏”,就会出现恐惧以及惊骇的症状。(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这整段话联系起来讲就是寒气停留在血脉之中会发生瘘疮;寒气停留在肌肉之间不祛除的话,就会沿着俞穴往里传变进入内脏,进入内脏之后就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善畏和惊骇分别是两个功能。善畏是代表影响肾,肾气虚了之后,人就恐,恐就是善畏,容易害怕;惊骇是影响的心,心神不宁,容易惊骇,其实寒气伤内脏的话表现为两个脏腑最多,一个是肾,一个是心,肾藏志,心藏神。我们之后会逐渐的讲,五脏藏的精、气、神不一样,肾藏志,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五脏当中藏的魂、神、志、意、魄不一样,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思想精神方面的功能。

这段话我们看历代的医家都分别的注解。“陷脉为瘘”,《类经》张介宾注解为“陷脉”指的是“寒气自筋络深而陷入脉中也,瘘,鼠瘘之属,邪结不散,则留连肉腠,蔓延日甚矣。”“瘘”指的是古代的一种病叫瘘疮,也叫鼠瘘,这种病现在并不多见。我们再往下看“俞气化薄”的“薄”,我们以前反复讲过,就是日薄西山的那个“薄”,可以理解为“迫”,压迫的“迫”,“薄”和“迫”在古代的发音非常类似,都是念po,“俞气”的“俞”指的是经脉的俞穴,“化”是传化,指的是寒气留连肉腠之后经过经脉俞穴而往里传,压迫内在的脏腑。


《素问直解》注解为:“言寒邪入于穴俞,则俞气变化而内薄。”内薄脏腑之后,就会变为“传为善畏,及为惊骇”。《素问吴注》里边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言寒中背俞”,寒气中于背俞俞穴,俞穴重点指的是背俞,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膀胱俞、肾俞都在后背膀胱经上。寒气中于背俞穴,然后变化传变,“变化而入脏者,传为善畏,及为惊骇。”“盖脏主藏神,气为邪气所薄,故神不安如此,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之验。”讲的是寒气一旦进入脏腑,这个人的性情就会变化,就会变为“善畏”,“善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临床上有好多人,他的精神状态,他的内脏的阳气不足。“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我们之前反复强调阳气不足无法养神,就会出现情绪上的问题,比如说“善畏”,这种情绪就是没有安全感,容易害怕,做事情消极什么都不想干。(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或者本来要计划干一件事,畏首畏尾,结果思前想后就是下不了决心,也不想干,时间长了之后就往后拖,这其实都可以理解为“善畏”,这实际上就是肾虚的一种表现。肾气不足,《内经》说:“肾藏志”,指的就是远大的志向,或者有计划的思想叫志。伤了肾之后就会恐,恐惧也会伤肾,它俩是连带的。肾虚患者的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恐,做任何事情没有安全感,容易害怕,一旦没有安全感之后就会变化为很多不良的情绪,比如说急躁,容易冲动,这都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我们修养身心,第一点就要让心神安定下来。心神安定下来,气沉丹田之后,身体就会恢复的快,身体就会强壮。

第二个“及为惊骇”,心藏神,心的功能受到压抑,受到伤害之后,就会容易害怕。“惊”指的是一惊一乍,“骇”指的是害怕。惊骇连在一起讲就是我们一般在临床就会遇到这样的人,大多数都是心脏有问题的老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心里经不住事了。来一个电话就害怕,生怕自己谁谁亲属出事了,其实一接起电话来很正常,没什么事。孙子、孙女的放学晚一点回家,比如说正常五点到家,这都五点十分了还没回来,心里面特别着急,总是往坏处想:是不是又出什么事了?半路上不会让人给劫了吧?等等这些不好的想法就会有。这就是心藏神的功能不好,这里面有一个很明显表现的症状,就是容易心慌心悸,而且晚上睡眠不好,睡得不踏实,这就是心的功能不调。心藏神,神应该安宁,应该静,结果静不下来,容易害怕惊恐,经不住事,这就是心气不足。临床上这样的患者非常多。


这都是寒气,所谓的寒气,就是邪气。身体的正气压抑了,《黄帝内经》中叫做“俞气化薄”。“俞气化薄”的意思就是邪气通过经穴进入内脏,压迫内脏就变为“传为善畏”,就经常害怕没有安全感,以及经常惊恐害怕这种情况。


《黄帝内经》字面的意思很好理解,最难理解的就是如何把这字面的意思跟我们现实的临床或者现实的生活,以及人们的体验联系起来。为什么《黄帝内经》延续了2000多年,现在还有人在学习?就是因为它讲的很多这种道理,发生在人体上的这种变化经久不衰。到现在也还是这种道理,也还是发生在现代人身上,这种症状还是有。

人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阳气,不要让寒气侵袭,寒气来自于外寒和内寒,外寒就是风、寒、湿,就是之前讲的“劳汗当风”的情况。比如不要用冷水洗手,洗脚,不要让空调吹后背,吹后腰,这些问题都要避免,要保暖,这是外寒要避免;内寒就是不要吃生冷的食物,不要伤及内脏。经常保持身体的温暖,阳气通畅,你的内脏就安定,内脏一安定了之后,人的情绪就稳定,就不会出现善畏,还有惊骇。(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后面我们会讲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五脏是什么关系?它们都有比较直接或者是相对来讲间接的关系,这些不良情绪都与每一内脏相关。所以,中医在辨证论治的时候会考虑到这些患者的情绪对身体的影响而进行舒肝理气、补脾、养神、补肾、润肺等等,这些针对五脏的调理,帮助恢复正常的状态。


有一些患者本来是容易害怕,做事情没有自信,后来经过治疗之后,自信心增强了,做事情也不畏首畏尾了,说明他的五脏功能恢复了。有的人经常心慌、失眠、害怕,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之后觉得心慌、失眠的症状好了,容易害怕,容易受惊吓这种情况也好了。还有我们看到有些小朋友会出现抽动症或者多动症,安定不下来,没有专注力,这也是五脏的不平衡,五脏的虚弱。按照中医传统的方法给调理五脏,把内脏调整好了之后,好多小孩的抽动症、多动症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和减轻,这其实就说明一个道理,就是中医认为五脏与情绪相关的这种理论,在临床上是能得到真正的实践和印证的。

好了,今天的讲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节目再见。(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十四。(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